周武王滅商之后,因商原來是周的宗主國,且實力尚存(牧野之戰時,商人內亂、且軍隊主力在對付徐夷);故封商紂之子武庚繼承殷國,武王另封弟弟鮮于管(管叔)、弟弟度于蔡(蔡叔)輔佐并監視殷,稱三監。
改朝換代,開始封賞功臣。武王最先分封的反而是沒有功勞的五帝后人:“乃褒封神農之后于焦,黃帝之后于祝,帝堯之后于薊,帝舜之后于陳,大禹之后于杞?!边@五國實惠不大(都是小國),但爵位尊崇(均為公國,待之以客)。想來,是武王要以此來宣揚天命有替,周代商順乎天意。
之后,封首功之臣姜尚(姜子牙)于齊、封周公旦于魯、封召公奭于燕,并賦予了齊國以主持征伐之權。這三人都是創業元勛,輔弼重臣;三國(這3國都是侯國,臣子的最高爵)對殷呈夾擊之勢,可見防范商仍是最優先的政治。
武王回到豐鎬,常常登山遙望商邑(其實絕對看不到)、又常常整夜不寐,還是對殷商放心不下。于是乎“營周居于雒邑”,在今天的洛陽,營造了東都,號曰“成周”。洛邑位于天下之中,東函谷、西殽山、北扼盟津,為制霸天下的鎖鑰之地。周朝王軍共有14師,其中宗周(豐鎬京)配置了6師,而在成周放置了8師。如此處理之后,號稱:“放馬南山、振兵釋旅,示天下不復用(兵)也。”
心事已了,武王崩。即位的成王年少,周公攝政;主少國疑,三監與殷王武庚叛亂。周公主持征伐,順利平叛,誅武庚、管叔,放蔡叔。這場戰爭估計也大幅削弱了殷商的實力(不排除順勢屠殺),戰后周公對殷商進行了最終處置:以微子開(從名猜測可能是商王系的旁支)代殷后,但國都遷至宋(今商丘、是殷商廢都),封公國;商都朝歌舊地(今安陽)則封給武王少弟,為衛國(侯國)。
終于,周完成了對商的完全壓制。外國專家說,中國政治非常早熟,信哉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