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于2013年11月15日全文公布。這一《改革決定》會對中國未來10年乃至更長時間的基本政策方向產生什么影響?《財知道》推出“十論改革決定”系列解讀,本期為“二論”。
一個穩中求進的漸進改革方案
認識到這次全會已經把“市場化”作為改革的根本目標,這一點很關鍵,因為這就意味著,今后那些與這個目標不相符的體制,遲早是要被改革掉,要為市場化的實現讓路。所以,只要堅持市場化的方向,就不必太擔心《改革決定》里提出的那些人們不那么喜歡的制度會長久存在下去。
財知道: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全文于15日公布,你怎么評價這份《改革決定》?
朱海就:全會提出的是一個穩中求進的漸進改革方案,而不是一個激進的方案,與很多人的預期有差距,但還是要看到積極的一面。這個改革方案,既提出了“目標”,也提出了“保障措施”,即一方面,方案明確了“市場化”這個大方向,另一方面,也建立了改革領導小組,為這個改革目標的執行提供了制度、組織保障。這至少說明,在意圖上,是決心朝著市場化方向前進的,這也是順應當今世界潮流的。
認識到這次全會已經把“市場化”作為改革的根本目標,這一點很關鍵,因為這就意味著,今后那些與這個目標不相符的體制,遲早是要被改革掉,要為市場化的實現讓路。所以,只要堅持市場化的方向,就不必太擔心《改革決定》里提出的那些人們不那么喜歡的制度會長久存在下去。
與激進方案相比,我們應該更欣賞漸進的、有可行性的改革方案。有可行性的方案,不是憑空設計出來的,而是基于現實,改革很大程度上只是“發現”、“認可”現實中那些自發的、已經存在的好的規則,比如十一屆三中全會就是這樣。與現實脫節的改革方案,不具有可操作性,很容易淪為空洞的口號,反而增加改革的風險。
財知道: 你覺得這次全會有哪些比較明顯的進步?又有哪些遺憾?
朱海就:《改革決定》四次使用“決定性”或“決定”來形容市場的重要地位,這是罕見的,明確地把“市場化”作為改革的大方向是最大的進步。市場化的根本就在于發揮每個人的企業家才能,而《改革決定》明確說要“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這是發揮企業家才能的另外一種表達。那么怎么才能做到市場化呢?顯然,正確地理解市場化的含義是前提,過去我們對市場化的理解有偏差,認為市場只是經濟增長的手段,現在到了糾正的時候。市場化的核心是法治、財產權的保障,或簡而言之就是“憲政”,這方面的內容在《改革決定》中已有論及,比如提到“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但與人們的預期還有不少的差距,今后能否在這方面取得進展,將是改革成敗的關鍵。
最大的遺憾是在產權改革方面力度不夠,無論是國企還是農村土地的產權改革,與人們的預期差距比較大,還有計劃生育沒有完全消除等。在一定程度上,也說明思想還不夠解放,在“軟”的制度方面沒有大的突破。
國企與市場經濟沖突
這是個矛盾,不能同時做到。維護國企與市場經濟的要求是沖突的,國企其實不是真正的企業,因為企業是企業家主導的,而國企是政府主導的,這意味著國企不承擔市場風險,也就缺少將資源配置到最能滿足消費者需求的環節中去的激勵,造成資源的低效使用。
財知道:在《改革決定》中我們看到一些很矛盾的表述,比如在“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發揮國有經濟主導作用,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的同時要求“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這兩者能同時做到嗎?這能深化改革嗎?
朱海就: 這是個矛盾,不能同時做到。維護國企與市場經濟的要求是沖突的,國企其實不是真正的企業,因為企業是企業家主導的,而國企是政府主導的,這意味著國企不承擔市場風險,也就缺少將資源配置到最能滿足消費者需求的環節中去的激勵,造成資源的低效使用。我們經濟轉型慢,或者說產業結構一直得不到有效的調整,問題就在于國企缺少轉型的基因,企業不轉型,產業乃至整個經濟都得不到轉型,這個道理很顯然。
所以,假如是市場化改革,那么國企就應當私有化,切斷和政府的瓜葛,這樣才會有公平的競爭,才有可能“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但也要看到,“說的不一定做,做的不一定說”,雖然《改革決定》中,給予了國企和民企“毫不動搖”的平等地位,在實際操作上,究竟更側重誰有待觀察,要看行動,假如真的是“市場化”改革,應該會側重民企,這是毫無疑問的。另外,要注意的是,《改革決定》中再次提出了“混合所有制 ”,會不會和以前的做法有所不同,比如允許私人控股的可能性,這需要時間來檢驗。
政府沒有資格賦予誰財產權
農民的財產不是誰賦予的,而是農民本來就有的,認識到這一點很重要。政府沒有資格賦予誰財產權,相反,政府的權力是百姓賦予的,人們賦予政府權力,是要求它保護我們的財產權,而不是讓它來賦予或剝奪我們的財產,這個關系不能倒了。
財知道:除了國企,土地制度改革在會前就一直備受關注,《改革決定》明確提出,“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這將對今后幾年的經濟發展造成什么影響?如果一個人的財產是被賦予的,自然也能被剝奪,怎樣才能真正保護農民的財產?
朱海就:經濟發展的本質是“交易”的擴展,“市場”是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和“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在這兩個方面都有一定的落實,農民有了財產權利才有交易的可能,有“市場”才有交易的條件。這會對中國的經濟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是從“政府主導”的發展模式向“市場主導”的發展模式轉變的重要體現,過去多年,中國的經濟發展主要是依靠政府投資拉動,這是不可持續的,只要市場主導才是可持續的。給農民財產權利、建立統一的市場,相當于消除農民進入擴張秩序的障礙,你想想,讓這么多的農民進入擴張秩序,會為中國經濟的發展注入多大的活力。
這兩個舉措也將有利于消除當前房地產市場存在的扭曲,使房價回歸正常,以及使城市化走上正軌。這是為什么《改革決定》不提控制房價、城市化的原因,因為這些都只是結果,重要的產權、市場等,有了正當產權的保障和統一市場的基礎,就不需要人為調控房價,也不需要人為推動城市化,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過程。
農民的財產不是誰賦予的,而是農民本來就有的,認識到這一點很重要。政府沒有資格賦予誰財產權,相反,政府的權力是百姓賦予的,人們賦予政府權力,是要求它保護我們的財產權,而不是讓它來賦予或剝奪我們的財產,這個關系不能倒了。因此,要保護農民的財產,落實法治是根本。
朱海就系浙江工商大學教授(您可以通過新浪微博與作者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