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之源”門前】
函谷關是我國歷史上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而且也是道家始祖老子著寫《道德經》的地方,因此被譽為“千古雄關,道家之源”。所以我們今天的參觀也就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老子著經處——太初宮,第二部分是函谷關。
現在我們看到門額上“道家之源”這四個大字,它是由我國前任(第六任)道教協會會長閔智亭(玉溪道人)題寫的,非常權威的界定了函谷關在我國道教中的地位。接下來我們看一下這幅對聯,上聯是“三百代太初之光生一生二生萬物”,下聯為“五千言道德真經法天法地法自然”,意為自然界始于太初,《道德經》源于自然。首先我們參觀第一部分——太初宮景區。
【朱雀門—碑刻—靈符遺址—太初宮前院門口】
各位游客,請看前面這座青灰色門樓,它叫朱雀門。上面雕有兩只似鳳非鳳,似鶴非鶴的鳥雀,其為朱雀,它是中國道教四種護衛神之一,與青龍、白虎、玄武合稱為四靈,它們來源于古人對自然崇拜中的星辰崇拜,本屬于28座星宿,到了戰國以后,逐漸根據其形狀和方位的不同劃分為四靈,分別鎮守東、西、南、北四個方位,我們常說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就是這個意思.朱雀迎門有開門吉祥之意,在此先預祝各位游客吉祥如意!
函谷關始建于西周,鼎盛于秦漢,距今已有3000多年歷史。它不僅是一處軍事要塞,而且是道家文化的發源地,在公元前491年,曾任東周守藏史的老子因看到周王朝日漸衰落,無力再作學問,便辭官西隱,途經函谷關,被當時關令尹喜拜留在關內太初宮,寫下了彪炳后世的五千言《道德經》,從而開創了中國獨有的一脈道家文化,奠定了中國道教文化基礎,知道《道德經》的人不在少數,了解《道德經》的人就為數不多了,《道德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較為系統的哲學著作,它集中反映了一個“道”的概念,體現了一種“無為”、“不爭”的思想,通篇七十三次提到“道”,旨在教化人們凡事遵從規律,順應規律,不能強作強為,現在好多從商從政的人都研究過《道德經》,而且從中領悟了不少經營管理之道,今天我們大家在函谷關接觸了《道德經》,認識了《道德經》,希望老子的一些思想能對你的生活和事業有所幫助。
各位游客,我們現在去參觀靈符遺址,了解靈寶地名的來歷.靈寶早在夏、商、周時稱桃林,秦設桃林縣,漢代設弘農郡,曾管轄過11個縣,隋代恢復成桃林縣。據司馬光的《資治通鑒》215卷唐紀31篇記載:唐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農歷十一月初七,陳王圭府參軍田同秀上奏唐玄宗,言老子托夢于他,說當年著經之地藏有靈符一枚,得此靈符者可永享江山。唐玄宗對此說法深信不疑,命人去尋找靈符,果然在此處掘地三尺,找到一個桃木簡符,桃符上方刻一古體桑字。農歷十二月十六,眾臣為唐玄宗解符,他們說此字為一古體桑字,桑為農業象征,拆開而看,又由四個十字和一個八字組合而成,這是老子在啟迪唐玄宗以農為本,發展農業,老子就可以護佑他穩坐江山四十八年。唐玄宗聽后龍顏大悅,認定靈符是天賜之寶,遂順應天意,將“開元”年號改為了“天寶”,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玄宗改元”。又于次年老子誕辰之日,將靈符所得地桃林縣更名為靈寶縣,意為此地人杰地靈物華天寶。靈寶地名也就是由唐玄宗李隆基金口御言所賜。從此唐玄宗就把道教定為國教,號召群臣百姓研讀并親自注釋《道德經》,同時把它作為科舉考試的重要科目。唐玄宗如此信奉道教,是因為他和老子同姓李。他在喜得靈符后,特意攜眾臣來函谷關朝拜老子,并即興賦詩一首:《老子故宅》,詩中說:“仙居懷圣德,靈廟肅神心.草合人蹤斷,塵濃鳥跡深…”。表達了玄宗皇帝對老子的無比敬仰之情。門前對聯選自詩中前兩句,意思是:神圣的太初宮孕育了微言大義的《道德經》,萬靈的太初宮昭示著博大深遠的老子思想。
接下來我們再了解一下兩邊的壁畫,它講的是“紫氣東來”這個典故:據《神仙列轉》記載,東周時函谷關關令尹喜善觀天象。一天他登高遠望,看見東方紫氣繚繞,其長三萬里,猶如飛龍,料定必有貴人過關。果然過了不久,老子騎青牛從東徐徐而來。尹喜便挽留老子在后方的太初宮,住了五個月寫下了流傳千古的哲學名著《道德經》。紫氣東來這個成語便被流傳了下來。至今,我國民間仍喜愛用這四個字作為春聯的橫批,以此表示吉祥如意,貴客臨門。
【三清殿—三皇殿—太初圣宮—靈石】
到這里我們來參觀一下景區中第一個廟宇:三清圣殿.三清殿是我國道教中的一座標志性建筑。三清是我國道教中三位最高尊神,他們的出現標志著道教神仙譜系的基本定型.一般在我國道教勝地都會有三清供奉。三清即:太清---太上老君,道德天尊。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
參觀過了三清殿,我們再去了解一下三皇.三皇即天皇、地皇、人皇。天皇:伏羲氏,后人稱伏羲青帝,發明先天八卦,除暴安良,確定婚嫁制度,被譽為“八卦祖師”;地皇:神農氏,后人稱神農炎帝,他發明草藥,耕種五谷,教人類食用熟食;人皇:軒轅氏,后人稱軒轅黃帝,他開創文化,發明文字,抽取蠶絲,教人們織布做衣,被譽為“人文初祖”。
我們現在去神圣的太初圣宮拜謁老子。太初宮原稱太初觀,后唐玄宗李隆基御賜為天寶觀, 到了宋崇寧四年才改為太初圣宮。此圣殿始建于西周,我們目前所看到的建筑則是唐代遺留下來的,并且在宋、元、明、清歷朝均有修繕,這里有碑為證:東邊這通是元大德四年重修太初宮碑,距今已有700多年歷史。西邊這通是清順治十年重修太初宮碑,距今也有300多年歷史,上面刻寫的都是老子入關、玄宗改元和重修太初宮的歷史資料。我們著重來看一下元代這通碑的碑座,赑屃的頭是縮著的,這在全國也是十分罕見的。很多人認為它體現了老子的一種主張,老子在《道德經》第67章中說:“吾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不敢為天下先”恰恰是老子無為居下、外柔內剛思想的體現。
各位游客,我們仔細看一下兩塊柱礎石是有區別的,它們的外觀一個為倒扣的蓮花狀,一個則是圓鼓狀,它們均是唐代所留的,已經1000多年。這和我國古建筑對稱性的要求不相符合,為什么呢?在道教中蓮花代表陰,圓鼓代表陽,《道德經》中42章中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這體現了老子陰陽對應,陰陽平衡的觀點,同樣說明人們早在唐代就已經對《道德經》有了一個很深的理解,并且把它運用到太初宮的建筑藝術上。主殿的地基也是唐代遺留的,除此之外,還有明代嘉靖年間遺留下來的木架結構工藝,和清代光緒年間修復的梁記。殿內主要供奉了三尊神像,正面是道家鼻祖老子著經的坐像,左邊是書童徐甲,右邊是東周時函谷關關令---尹喜,就是他當年望紫氣,迎老子入關的。現在我們著重了解一下老子的生平:老子姓李,名耳,字聃,號伯陽,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生于公元前571年農歷2月15日,河南鹿邑縣人,他曾做過周朝守藏史,相當于現在的國家級圖書館館長。東、西兩側的墻壁上,寫的就是老子所著的《道德經》全文,為元代版本,分上下兩篇,上篇言道,下篇論德,故稱《道德經》,共81章,5380多字。這部道家學派的開山巨著言簡意賅,包羅萬象,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它的發行量在全球僅次于《圣經》,位居第二,老子被國人尊稱為“哲圣”。
說起老子著經,我們就來參觀一下老子當年著經的書桌—靈石。靈石的外觀十分平整,并被八條白石英線分割為九層,“九”是道教中最為吉祥的一個數字,有“九九歸真”之說,今天我們到此可以摸摸這塊兒靈石,一來可以平平安安,健康長壽;二來可以好運連連,步步高升!
【碑林—雞鳴臺—仙丹閣—大道院】
各位游客,我們現在來到了函谷碑林。這里收集了靈寶境內發現的珍貴古碑刻和一些書法碑刻。碑林里有三塊比較重要的碑刻墓志。這一塊是唐代楊仲昌的墓志,同時同地出土的還有楊仲嗣、魏國夫人、莒國夫人等楊氏家族的墓志,是研究貴妃楊玉環的重要歷史資料。這一塊是明代吏部尚書許天官夫人墓志,證明了任兵部尚書的許進(父)、工部尚書許誥、吏部尚書許贊、兵中吏部尚書的許論父子4人是靈寶梁村人。這一塊是明代嘉靖乙卯年間的《重修關王廟碑》,記載了豫、陜、晉三省交界地帶罕見的一次大地震,同時,它也是靈寶當地的特產---黃金礦石碑.靈寶的黃金年產量連續20多年穩居全國第二位,并在2004年年底被中國黃金協會命名為“中國金城”。其余的書法碑刻都是古往今來一些文人墨客為函谷關留下的墨寶,大家可以欣賞一下。
各位游客,沿著這123級臺階拾級而上,上面就是“雞鳴臺”了。它是“雞鳴狗盜”這一成語典故“雞鳴”的發生地,“雞鳴臺”又名“田文臺”。田文就是戰國四君子之一孟嘗君。據《史記--孟嘗君列傳》記載::公元前299年,秦昭襄王以齊國孟嘗君為秦相,后有人進言'孟嘗君乃齊國人,必先齊而后秦,秦國危矣’,于是,秦昭襄王欲將孟嘗君囚而殺之。孟嘗君聞之,托人求救于秦昭襄王寵妃燕姬,燕姬要以天下無雙的狐白裘大衣來交換出關文書,可是,這件狐白裘入秦時已經獻與秦昭襄王了。孟嘗君手下三千門客中,有一位門客能為狗盜之術,半夜時分,入秦宮盜出狐白裘,遂換到出關文書。孟嘗君得到出關文書,更封傳,改名姓以出關。等到達函谷關時,又是半夜時分,以秦國關規:日落閉關,雞鳴開關。情急之下,孟嘗君手下另一位擅長口技的門客學了幾聲雞叫,學得是惟妙惟肖,一時間關內外群雞齊鳴,守關人聽得雞叫打開關門,就這樣放他們出關了。等到秦昭襄王派人追至函谷關時,孟嘗君已經逃走多時了。雞鳴狗盜這個成語即由此而來。唐代詩人胡曾曾有詩曰:“寂寞函關鎖未開,田文車馬出秦關,朱門不養三千客,誰為雞鳴得放回?”
各位游客,我們現在參觀的是仙丹閣。仙丹閣又名“仙人居”,是傳說中老子散丹救民的地方。到這里我們首先來了解一下門口這副對聯,該聯據說是老子自創的會意字,由十四個冷僻字組成,它概括了道家養生修煉的基本內容,上聯是:玉爐燒煉延年藥,下聯為:正道行修益壽丹。大意是:道家認為養生要注重心命雙修,最重要的是自身的保健和調節。殿中供奉的就是老子的塑像了。相傳,當年老子在函谷關著經之時,這里正流行瘟疫,老子所騎的青牛也臥地不起,吐出牛黃,老子就用牛黃和一些草藥煉成丹藥,給百姓治病。在靈寶當地還有這樣一個民俗:每年的正月份,家家戶戶都會用黃紙剪一頭黃牛,上面還寫著“正月二十三,老君煉仙丹,門上貼金牛,四季保平安”四句話,祈求新的一年全家人健康平安。
各位游客,我們現在看到的是函谷關大道院,這里主要以弘揚民族文化為主題,是目前河南省最大的一座仿秦漢建筑道院。殿中神像共有36尊,正中間為主體部分,共有主像13尊。最前方的是王靈官,濟生濟死,驅邪降魔,鎮守山門。正中一排是我佛、道、儒三家文化的創始人:中間是道家創始人老子,右側是儒家創始人孔子,左側是佛教創始人釋加牟尼。佛道儒三家思想都有各自的精華,在發展過程中互相斗爭,互相滲透,又互相融合,使我國傳統文化最終形成了以道家思想為根砥,儒家思想為主桿,佛家思想為枝葉的“三教合一”的局面。后方三位是“無極渾元三圣大天尊”,中間為盤古公,兩邊是他的一對兒女:瑤池金母和東方木公,他們分別掌管天上的男女各仙,世人得道,都先要拜一拜這兩位。
東側的三位依次是:南極仙翁,就是我們常說的老壽星;玉皇大帝,他為眾神之首,掌管天庭事務;諸葛亮在道教中則被奉為智慧之神。
西側三位依次是:北極紫微大帝,他協助玉帝掌管日月星辰,天經地緯和四時氣候;地母,即大地女神,因為大地生養萬物,故稱為大地母親;丘長春,又名丘處機,金代道士,他是全真派教祖王重陽最得意的弟子,他曾言“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主張三教平等。
西側的八位是我們常說的財神趙公明元帥、媽祖、倉頡等;東側是我們非常熟悉的八仙,八仙大多是唐代末期人氏,他們的事跡一直在民間廣為流傳,在明清時期已被百姓所接受,成為了神仙團體,在他們身上寄托了蕓蕓眾生的希望。
【函谷關關樓——箭庫遺址——城墻遺址——古道】
各位游客,函谷關始建于西周,是我國歷史上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從時間意義上說它是“天下第一關”。它因“關在谷中,深險如函”的得名,函谷關地勢險峻,進可攻、退可守,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在中國古代、近代戰爭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函關古道“車不雙軌,馬不并鞍”,“一夫當關,萬夫莫克”,曾有“一泥丸可堵塞之”的說法。《辭海》記載,因“關在谷中,深險如函而得名,東自崤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號稱天險”。
函谷關為秦漢建筑,雙門雙樓三層懸山頂四阿式,這樣的風格在國內非常罕見。因兩主樓頂端各飾一只丹鳳鳥,俗稱丹鳳樓。它東臨弘農澗河,西接衡嶺高塬,南依巍巍秦嶺,北瀕滔滔黃河,是東西兩京(洛陽,西安)交通之咽喉。函谷關因戰爭而建,又因戰爭而毀,原關樓已被西楚霸王項羽燒毀,后來屢建屢毀。這座關為先秦函谷關,另外還有兩處:一處在河南省的新安縣,是漢元鼎三年,即公元前114年,樓船將軍楊仆(宜陽人)恥為關外人,上奏武帝,盡捐家資將函谷關東移了300里,后人叫新函谷關,又叫漢函谷關;另一處在此關北5公里處,是東漢未年,曹操率數十萬大軍西征張魯、馬超時,為轉運兵馬糧草而沿河修建,故叫魏函谷關,關樓上有馮玉祥將軍題寫的“天下為公”四字,1960年,三門峽水庫攔洪時被淹沒。
各位游客,此關樓雖為后建,但目前仍保留有兩處戰國時期的遺址。這座箭庫遺址是當時守城兵士的武器庫,距今已兩千多年。它為豎井式,深11米,直徑0.9米,箭為鐵桿銅簇,每三十枚為一束。1986年發現后,經文物考古工作者發掘清理,并加以保護。古城墻遺址是1987年發現并加以保護下來的。城墻為夯土結構,分別由平、圓、豎等多種夯打方法夯筑而成。據勘測,東城墻長1500多米,南城墻長200多米,西城墻長1300米,北面的500米面臨深溝,巍巍城墻形成了一道固若金湯的屏障。
“雙峰高聳大河旁,自古函關一戰場”。函谷關設關至今3000多年間,這里曾發生過許多次戰役。有不少大戰,還影響了中國歷史的進程。這里簡要介紹四大戰役:
一、五國敗師:“鐵函關,土潼關,一馬平川取長安”,函谷關自古就是秦國的東大門,想要守住西安,就要先扼守函谷關。秦始皇六年(公元前241年),楚、趙、魏、韓、衛五國合縱攻秦,秦軍依函谷關天險,開關迎敵,展開血戰,迫使五國合縱軍隊大敗而歸。后來多次的合縱攻秦都是以“至函谷,皆敗走”而告終的。
二、黥布破關:公元前206年,項羽率軍40萬西進函谷關,得知劉邦已定關中(我國歷史上最早的關中地區就是指函谷關以西),并派兵扼守函谷關。項羽大怒,命令大將黥布強行攻關,燒毀關樓,進軍陜西新豐,便發生了著名的“鴻門宴”。
三、西原大戰:安祿山起兵反唐后,多次從函谷關進攻潼關,均被唐軍統帥哥舒翰擊退。玄宗李隆基聽信楊國忠讒言,迫使哥舒翰放棄了守關拒敵的計劃,輕率地開關迎敵,兩軍會戰于函谷關西原,叛軍伏兵縱火焚燒唐軍,并以精銳騎兵自南迂回出擊,唐軍大敗,20萬人馬只有八千脫逃,主帥哥舒翰被迫投降,潼關、長安相繼失守。
四、關前抗日:1944年5月,日本侵略軍大舉西犯,我軍據守函谷關衡嶺一線,與日寇展開激戰,斃傷包括敵偽隊長、團長共2000余名日軍,沉重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
另外,還有一些非常有名的戰例:如周武王的“出谷會師”、秦國的“割城求和”、李自成的“二出函谷”、辛亥革命的“張鈁出關”以及1947年的“奔襲函谷關、解放靈寶城”等。
函關古道是古代崤函古道的一部分。崤函古道是指現在的河南省新安縣的崤山以西,直至陜西潼關之間蜿蜒480華里的古道。函谷關以西至潼關120華里古稱桃林塞,清代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描述為“沿途崇山峻嶺,高出云表,幽谷秘邃,深林茂木,白日成昏……”函關古道是指函谷關東城門向西直至稠桑,全長15華里。《元和郡縣志》對函谷關古道的記載是:“絕岸壁立,柏林蔭谷中,殆不見日”,并道路狹窄,幽深漫長,可謂“車不方軌,馬不并鑾”。這里古代有“闖關”的規矩,就是過關的隊伍,先要有人在前面喊叫,讓前方行人停住,等隊伍過完后,他們才可通過,否則在谷中無法回避。現在,我們雖然看不到茂密的柏林蔽日,但通過依稀可辨的路土層,險峻陡立的夾壁,似乎還可聯想到浩浩蕩蕩的隊伍過關的情景,也可聯想到過關隊伍由此通過時,兩邊伏兵突然躍起,居高臨下,血戰函谷的悲壯場面。因此也可以說這短短的15華里函谷關古道就是一部濃縮的中國戰爭史,也是研究世界戰爭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各位游客,我們今天的函谷關之旅到這里就結束了。“紫氣迎君來,祥云伴君歸”,希望我的講解能給各位帶來更多知識和歡樂,祝各位一路平安!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