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居部落,是指由于生產力水平低下等原因,居住在天然洞穴的一種居住方式。從早期人類的北京周口店、山頂洞穴居遺址開始,原始人居住的天然巖洞在遼寧、貴州、廣州、湖北、江西、江蘇、浙江等地都有發展,可見穴居是當時的主要居住方式,它滿足了原始人對生存的最低要求。
(圖片來源網絡)
對于穴居部落,可能你以前沒有聽過說,這是一種很古老的生活方式,現如今,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已經脫離了這種生活方式,住進了高樓或民房。但在我國的西南的崇山峻嶺中,依然有一個穴居部落,他們屬于中洞苗寨人,是中國已知的最后的穴居部落了,從古自今,一直居住在洞穴中。
穴居部落,又稱為“中洞”苗寨。位于中國西南部的貴州省安順市紫云縣水塘鎮塔井村,距離貴陽市161公里,崇山峻嶺之間,在海拔約1800多米接近山頂的一個格凸河伏流出口處小穿洞上方有上、中、下三個巨大溶洞里,居住著吳、王、羅、梁四個姓氏的18戶人家,大概有近百口的苗族人。據國家旅游局考證,這是亞洲現存惟一的“穴居部落”。他們的棲身之地被稱為“中洞”
(圖片來源網絡)
洞穴里面住著起碼有上萬只燕子,兩手扯著枝條,攀著巖石才敢往上挪步,仿佛置身于人類文明進程的時間隧道。這個村落與人們平常見到的任何村落都不同,它藏于一個巨大的天然洞穴之中。在貴州“逢山必有洞”,“中洞苗寨”就隱藏在這片莽莽的大山之中。一個深230米、寬115米、高近50米的巨大洞穴。
據說,當年他們的祖輩為了躲避戰亂和匪患,才找到這偏僻之地定居下來。巨大的山洞里,只有10多間簡陋的房子,以木柱為支架,四周用竹板圍建,頭上那怪石嶙峋的洞壁,就是一個巨大的天花板。中洞的房子可謂簡陋至極,家中陳設多是做工拙樸的木頭箱柜、桌凳,這樣粗陋的家具和簡單的陳設,真當得起“家徒四壁”而且還是真的只有“四壁”(洞里的房屋是沒有屋頂的)。
盡管經過了幾百年的演變,但中東現有18戶人家中,依然還是王、羅、梁、吳四家姓。這四家人是最早搬進山洞的苗家人,后來再也沒有其他外姓人搬進來居住。洞內人家相互通婚,算起來大家還都是親戚。由于受到交通和語言的限制,中洞人也不愿與外界有太多的接觸。他們就在洞穴周圍的石洼上,種植玉米等作物為生。在以前,中洞人還大多自己紡紗織布、自做衣服。
(圖片來源網絡)
2003年,一位美國老人從媒體上看到有關報道,先后三次來到中洞,并投資架通了從山下到中東的輸電線路。為了讓中洞苗人的生活得到可持續的改善,他還捐給每戶人家800元人民幣(據說總共捐贈了10多萬人民)作為生產投資,讓他們用這筆錢買牛、羊、雞等畜類養殖,還給中洞小學代課老師每月發400元人民幣。
巨大的洞穴為他們遮風避雨,如今,電燈、電視現代文明的訊息也在這山洞里散發光輝,但他們依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堅持著自給自足、與世無爭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