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網友發帖說:
“經歷過糧票年代的媽媽,節約得讓我擔心。”
帖子里寫了些父母節約的事情,
大呼“不理解”“很擔心”。
其他網友們看完都在感慨,
真是同一個世界,同一個父母啊。
“你們的父母怎么個節約法?”
這個話題一打開,大家都停不下來了。
@大米
我媽長年堅持把洗衣機最后一步放出來的水接到盆里,然后拿來沖馬桶。為此洗衣機落水管不接到下水道,就接在水盆里。她還把信箱里塞的那些廣告紙折成小托盤的樣子,吃飯的時候當吐碟,說這樣就不用洗碗了。
@仙姑
我覺得老年人其他都還好,最不能容忍的節約,就是吃剩菜。我姐姐在醫院工作,以前她經常說每個醫院的腸胃科病房經常會收到80多歲的老太婆,為了吃一碗餿泡飯,然后腸胃炎發作,住院花了一兩萬塊錢醫藥費。這就是為了不浪費一塊錢,結果花了人民幣一萬塊的故事。
某網友:
我想說,你們都讓開,我爸媽才是節約王者的最高段位,我襪子穿破了,從來不敢扔在家里的垃圾桶,因為發現我媽會翻出來洗干凈自己再穿,因為只破一個洞達不到她扔的標準。
某網友:
家里的舊報紙不必說,就連牛奶盒藥盒子他們都要收得整整齊齊然后賣給收廢品的。因為嫌小區里的廢品回收點出價太低,他們會自己拿桿秤把廢品分量稱好,捆扎好,再惡劣的天氣,兩個七八十歲的老人家一人拎一捆重重的廢品,徒步去一個雖然遠但是他們認為出價合理的回收點……
某網友:
這段時間,陰雨連綿,很多東西發霉了,然后他們又刷新了我的新認知:特意去買爛蘋果回來做蘋果醬,說這樣便宜!蒼天啊!爛水果不是把爛的地方切掉了就可以吃的,有毒的呀。
“吃剩菜”“不舍得扔東西”
“最擅長廢物利用”
“水果永遠從壞的那個開始吃”……
聽著聽著,心里為什么突然有點酸。
最近,本報記者更是
從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腫瘤外科病房
了解到了一個心碎的故事……
不久前,一位來自燈塔的80多歲老人,
因為過度節儉、有病緩看,
送到沈陽看病的時候,
病情已經惡化。
老人臨走前,
告訴兩個女兒她銀行卡的密碼,
里面有百萬元存款。
此外還有一套價值60萬元的房產。
女兒們失聲痛哭!
曾以為老媽那么節儉,
也攢不了多少錢,
沒想到為了省錢,
連病都不看了……
為省錢 病了兩年 她卻舍不得上醫院
張大娘是遼陽燈塔人,三個月前因咳血、胸痛到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腫瘤外科就診。經確診,老人為肺癌晚期,不能接受手術治療,只能住院保守治療。
腫瘤外科醫生說,老人的病情發作至少有兩年了,應該早有身體癥狀,咳血、胸痛,晚期癌癥會有很強的癌痛,不知道這位老人是怎么挺過來的。雖然腫瘤外科醫生對其進行了積極救治,但遺憾的是,老人還是在正月十四病逝。
病逝前,張大娘似有預感,她告訴兩個女兒,自己的錢存在五張銀行卡中,銀行卡放在自己家的某個地方,密碼是自己的生日。
病逝后,兩個女兒來到母親獨居的家,找到了五張銀行卡,看到卡上的余額,兩個女兒驚呆了,余額為105萬元。而母親的房子屬于待拆遷狀態,拆遷補償款約60萬元。
面對媽媽留下的遺產,兩個女兒哭了。她們既感動又內疚,女兒們哭訴:“母親為了省錢不舍得看病,自己隱瞞病情已經兩年多了。”
真節儉水不燒開 菜剛有點兒熟就關火
記者采訪了張大娘的大女兒劉女士。
她說,兩位老人在生活上節儉過了頭。大冬天,燒開水前,先用盆接滿涼水,放在暖氣片上,等到暖和了再用水壺燒水,他們說這樣可以省電費。
老人去世后,家里的物品堆積如山,在洗浴中心用過的毛巾足有20條,穿過的舊衣服、用過的床單被罩都保留著,用過的飲料瓶堆積了幾大箱子,準備賣廢品。
劉女士說:“水剛冒熱氣,還沒燒開,他們就把電拔了,菜剛有點熟,就把火關了。”
存款多夫妻月入萬元 對子女孫輩很大方
張大娘兩年前就出現了胸悶的癥狀,有一次咳血了,她覺得到醫院掛號、做檢查費用多,最后也得吃藥,不如直接吃藥省錢,就自己到藥房用醫保卡買藥。
有一次,劉女士發現張大娘咳嗽厲害,想帶她去醫院檢查。張大娘說:“我活這么大歲數了,活夠了,錢不能亂花,錢得給你們姐妹倆留著。”劉女士聽到媽媽這樣說,既感動又生氣,她說:“我們生活都挺好,不缺錢,你健康最重要。”
劉女士說,父親和母親都是高級工程師,退休后的收入都是每月6000多元,父親兩年前去世。老兩口雖然退休金很高,但是很節儉,甚至到了吝嗇的程度。不過他們對晚輩很大方,外孫子上大學給1萬元、結婚給2萬元……
劉女士告訴記者,母親死后,她們姐妹特別難過,母親勤儉一生,對自己吝嗇,對子女孫輩大方,不缺錢,有那么多存款卻不舍得看病,結果延誤了病情。“我和妹妹希望天下所有的老人都好好地愛自己,愛自己的健康和身體,即使不給子女留一分錢,子女們也是開心的。”
老人最關心的是價錢
最愛逛的是果蔬超市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在商場、大型飯店等一些高檔消費場所,幾乎很少見到老年人的身影,以至于很多人產生了這樣一種印象,果蔬超市才是老年人的主要消費場所。
現在很多年輕人買東西時,只要喜歡、滿意,一般不考慮價格;可同樣是購買,老年人卻總會反復比較,再三考慮……
不少人大概都有過類似的經歷,想帶父母出去吃飯,和父母交涉一番,最終變成在家里吃一口;給父母買的衣服,即使不用他們掏錢,父母也心疼;他們舍不得打車、舍不得去旅游,凡是他們覺得沒必要的東西,絕對不會去買。
在受調查的多位老人日常消費中,貼補兒女的花費占了接近四分之一的比例。老年人對自己都很摳門,對兒孫卻不吝嗇。
勤儉節約是美德過分節儉需調整
心理專家周永梅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張大娘這個年齡段的人經歷過物質匱乏的歷史階段,因此形成了心理匱乏,他們總是竭盡所能地想把東西攬在手里,盡可能地節省每一分錢,覺得這樣才安全。心理學上叫做“囤積心理”,又叫“松鼠病”。
周永梅認為,形成這種心態的原因除了社會背景,還有三個原因。
一是心理因素,
二是習慣,
三是對兒女的愛。
中國父母內心有橫向的比較:人家媽媽給孩子留了多少錢,我不能少。
這種比較的心態會給孩子造成兩種結果,一是孩子會有愧疚感、覺得對不起家長,一是孩子會理所當然的認為這是自己應得的,從而自己不努力,成為心理上的巨嬰。
周永梅建議,從家長的角度來講,愛孩子要從愛自己開始,一代代培養孩子的獨立人格,讓他們自己去創造。從孩子的角度來講,孩子要帶頭給父母花錢,從花小錢開始,重新養成正常的消費觀念和花錢習慣。
給父母買東西多些強制
遼寧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張思寧說,在傳統社會,家庭倫理道德的核心是親子關系,由老中少三輩組成的主干家庭的主要功能就是養育兒女。
那時,由于物質匱乏,必須省吃儉用,久而久之就養成了習慣,習慣也就成了自然;現代社會家庭倫理道德的核心是夫妻關系,主干家庭分裂為由老兩口組成的空巢家庭和由小兩口及孩子組成的核心家庭。
不僅如此,因為物質極大豐富、與此相應的心理需要層次發生了變化,夫妻之間要有浪漫的情感,不僅要吃得好,還要吃得講究,這些心理要求限于年輕的一代,老人依然恪守已有的習慣,保持習慣的生活更有安全感和舒適感。
張思寧說,兒女要經常噓寒問暖,努力成為貼心“小棉襖”;要經常給父母買好吃的,在給父母買東西的問題上要增加強制性,培養父母新的習慣。
爸爸媽媽能把健康放第一位,
吃穿上面不要省,
對自己好一點。
相信這是所有子女的心愿。
爸爸媽媽,
請你們多愛自己,
因為你們的健康,
就是我們的幸福。
來源:沈陽晚報、沈報融媒主任記者 吳強
部分內容綜合自19樓論壇
新媒體編輯:董雋子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