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后,東漢王朝風雨飄搖,群雄并起逐鹿中原,誕生了無數英雄豪杰。三國時代不僅是各方英豪逐鹿的戰場,背后更暗藏著謀士們運籌帷幄的較量。
這是一個建功立業的時代,然而當英雄遲暮,回顧人生之時,亦不免有所感慨。
建安二十四年,已經獲封魏王、九錫加身,行天子禮儀的曹操也已經走到了人生的最后一程。
丞相府里依舊威嚴,空氣中夾雜著肅殺氣息,曹操此時正躺在病榻之上,強忍著不斷發作且一次比一次劇烈的頭風病,向近前的心腹愛將們交待事情。
看著這些和自己一樣逐漸變老的將軍們,曹操不禁回想起當年與他們一起金戈鐵馬的日子。
從平定黃巾起義起家,到十八路諸侯戰董卓,再到挾天子以令諸侯……這一路走下來,曹操看遍了當世英雄,而眼前的這些武將們也換了一批又一批。
隨即曹操又看向另一旁的謀臣們,與武將們比起來,謀臣們顯得更加怯懦一些。 看著他們,曹操又想起了自己的老友荀彧還有英年早逝的郭奉孝。
只是可惜啊, 倘若郭嘉不死、荀彧猶在,曹操必將托付其以大事。而眼前的程昱,忠心可嘉但能力不足;司馬懿有雄才大略,但其心性難定,很難說是真心為了曹氏基業。
唉~罷了罷了,后面的事再也管不著了。
但是,每當看到謀士們時,曹操也不免會想起他的那些老對手們。能夠跟他交手到現在的,孫權那邊就不必多說了,主要是劉備。
他劉備何德何能讓那么多謀士為他效力?先有徐元直,被自己略施小計挖過來了,但在這里從未發一言。這樣也好,總歸比留在劉備那里強。走了徐元直,來了個諸葛亮,雖然自己一直稱他為諸葛村夫,但其實他是比荀彧還要多才之人。
最可惜的莫過于法正,一想到此人,曹操便不禁感嘆:“我收的能人這么多,怎么就沒有法正這樣的人呢?”足可見曹操對法正的賞識。
法正何許人?他又做了什么事,讓曹操能如此評價他呢?
在三國各謀士中,最為人所熟知的莫過于臥龍鳳雛,即諸葛亮和龐統,在《三國演義》這本古典名著之中,作者羅貫中對二人進行了絲絲入扣的描述。
尤其是對諸葛亮,大量的筆墨用于描寫他的諸多奇計,表現出一個足智多謀的軍師形象。
但是在正史之中,諸葛亮雖也多有奇謀,不過更多的則是表現他在處理政事上的功績。而在劉備身邊,入主西川之后真正的謀士則是法正。
法正出身于名門世家,他的祖父是東漢末年的名士法真。
因為有深厚的家學淵源,法正從小就聰明伶俐惹人喜愛,尤其是他的祖父法真,更是對這個孫子寄予厚望,不僅親自教法正讀書,還連帶著琴棋書畫也一并教授。
法正也非常好學,年紀輕輕就已經成為了遠近聞名的才學之士。只是法真并沒有等到這一天就去世了。
在東漢末年這一段動蕩的歷史時期,很多有才學之人都立下投靠明主、匡扶社稷的宏圖大志,法正自然也不例外,可是要選擇誰作為自己的主公呢?
當時的法正認為,中原地區是群雄征戰的主戰場,各大諸侯此消彼長征伐不斷,實在很難看清誰才是真正的雄才之主。
而反觀川蜀地區,由于地形閉塞,反而很少發生大戰,而蜀主劉璋似乎也正缺名士輔佐,故而在天下局勢并不明朗的時期,入蜀明顯是個極為明智的做法。
于是法正與同鄉孟達收拾行裝,直接從小路前往成都投奔劉璋而去。清風得意,馬蹄酣急,而等待著法正的又將是何等遭遇呢?
當時名士投奔,大多為諸侯心腹介紹,或者該名士本身就久負盛名,但是這兩個條件跟法正都沒有關系。
蜀地自古與世隔絕,在這里也沒有法正的親友,而法正的名氣也只能影響到關中地區,蜀地自然也就沒人聽過他的大名。
不過當法正和孟達求見劉璋時,劉璋還是接見了他們。法正和孟達大步走進了州牧府,兩旁的黑甲武士手執長矛分列左右,氣氛異常肅殺。
此時法正笑道:“看來這劉季玉是想給我們一個下馬威啊!”
大殿之上,劉璋正襟危坐,兩側文臣武將也都面色凝重,而法正卻和孟達有說有笑地走了進來。劉璋率先發問:“先生不遠千里前來蜀地,不知欲領受何職?”
法正倒也不避諱:“惟愿做一謀臣爾,出入軍機,執掌軍務。”
兩旁文武眾臣聞聽此言,頓時大笑不止,就連劉璋也被這話逗得掩面輕笑。法正見狀,反倒是站的更加筆直。最終,劉璋以法正、孟達初入蜀地,對這里的情況暫時不了解為由,暫時任命法正為新都縣令。
法正對這一安排非常不滿,以他的才能,至少得是一名偏將軍才對,而劉璋無識人之明,令法正感到十分苦悶。
雖然后來法正由于處理政務得當,又被提升議軍校尉,但對頗有才學的法正而言依然難以滿足。
在蜀中百官之中,法正與張松最為要好。二人志趣相投又同為懷才不遇之人,故而惺惺相惜,情誼更格外深重,更為重要的一點便是:他們都對劉璋的軟弱與識人不明感到憤慨。
劉璋并非明主,使他們兩個早已達成的共識,但真正的明主又在哪里呢?
此時的中原北方已經在曹操的控制之下,他也是所有諸侯中地盤最大、實力最強的一支。為了與曹操交好,劉璋便派遣張松出使許昌,而張松便想趁機了解一下曹操。
不過蜀地在中原諸侯的眼里始終是塊貧弱之地,從這里出來的使臣自然也難入曹操的眼,故而曹操對張松的態度極為傲慢。
張松一氣之下離開許昌,準備返回蜀地。但行在路上偶然路過荊州時,卻意外得到了劉備的盛情款待,這讓遭遇不公待遇的張松感到格外的欣喜。回到蜀地之后,張松便極力勸劉璋與劉備結盟。
與此同時,張松也在法正面前也不斷說劉備的好話,認為劉備才是真正值得他們二人效忠的明主。久而久之,法正也對劉備心向往之。
一邊是現實中的庸弱之主,一邊是好友口中的圣明之主,法正又將何去何從呢?
法正對于劉備雖然早有耳聞,他的仁義之名早已傳遍九州,但是法正畢竟沒有與劉備接觸過,他到底是什么樣的主君,法正也沒有下定結論。
很快,奠定三國格局的赤壁之戰開始,除了劉備、孫權、曹操三方之外,全天下的諸侯都在關注著這場大戰的動向。
此戰曹操若勝,則可一統中原,天下諸侯莫能與之相敵;曹操若敗,則諸侯們也會乘勢而起,動搖曹操在北方的統治根基。
最終,強大的曹操卻被孫劉聯軍所擊敗,一時間震動諸方諸侯。劉璋想要派遣使臣向劉備祝賀,而這一任務則最終落在了法正的身上。
法正率領使團向荊州走去,他一路上不斷思考:劉備是個什么樣的人?倘若他真的是一位明主,那我又當如何?
然而事情的走向卻讓法正感到非常意外。當蜀中使團到達荊州城外時,劉備率領關張趙及諸葛亮等荊州文武群臣已經久候多時,劉備親自上前接他下馬,給與他規格極高的禮遇。
在荊州城內,劉備不斷跟法正說自己感念劉璋的恩情,并表示如果益州有難,則必當傾力相助。
雖然法正也覺得這說的都是客套話,但還是覺得心里非常舒服。
在荊州停留的這段時間里,法正發現劉備軍中軍紀嚴明,且多有猛將,尤其是關張趙三人更是萬夫不當之勇。
同時在江夏城中,社會秩序井然,與外面諸侯混戰的局面截然不同。如此,法正更認為劉備是一位真正值得追隨的明主。
回到益州之后,法正與張松私下聯系,講述了他在荊州的所見所聞,二人暢聊正酣之際,便相約共同迎劉備入川,并且奉為新主。
不久之后,張魯率軍入侵益州,劉璋手下雖然兵多將廣,但多是酒囊飯袋,對于張魯入侵根本抵擋不住。
當此之時,張松和法正便聯名上書,力勸劉璋邀請劉備入川幫忙平定戰事,走投無路之下,劉璋也只能應允,并派遣法正進入劉備軍營,擔任劉璋與劉備之間的聯絡官。
事實上,在劉備率軍入川之前,法正就已經到達劉備軍營,也正是此時,法正向劉備投誠,并相約在平定張魯之后,由張松里應外合奪取蜀地的計劃。
但是,正當劉備準備奪益州時,張松卻因密謀投靠劉備而被殺,劉璋和劉備的關系也隨即破裂。
益州大軍兵鋒直指劉備,而劉備卻遠在益州漢中交界地帶,兵馬、糧草都沒有補給,一旦被益州大軍拖住,形勢將萬分危急。
當時劉備最擔心的就是劉璋采取堅壁清野的戰術,而法正卻告訴劉備不用擔心,更直言道:“劉璋雖然庸弱,但還算愛民,他不會將城外百姓都驅走的。”
而事實也果真如法正料想一般,劉備率軍連番作戰,最終奪取了益州。
在大封群臣的時候,劉備接連賞賜了諸葛亮、關羽、張飛和法正,且四人所得賞賜一樣,而法正也成為益州舊臣之中得賞最豐厚的一個。
法正至此終于實現了跟隨明主的愿望,而他又將如何施展自己的才學為劉備出謀劃策呢?
劉備取得益州之后,法正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升遷,但法正畢竟是謀士,處理政事是諸葛亮的特長,故而法正極力想要在一場大戰中證明自己。
很快,曹操征伐張魯,張魯不敵,漢中便落在了曹操的手里。
自古以來,能夠直達蜀地的要道就在漢中,法正覺得曹操攻占漢中立足未穩,而漢中戰略位置又極為重要,所以就力勸劉備出征漢中。
劉備聽了法正的觀點深以為然,同時諸葛亮也對法正的看法大加贊賞,所以劉備就準備親率大軍攻打漢中。
當時曹操這里駐守在漢中的主要是大將夏侯淵和張郃,二人各領一路大軍分別駐扎,互為犄角。劉備引軍殺到時,一時間也不知道該首先向誰進攻。
這時法正說道:“夏侯淵為曹操肱骨,有勇有謀,不可擅動。主公可分兵十路,攻打張郃,不在殲其人奪其城,而在引出夏侯淵爾。”
劉備一聽果然妙計,就按照法正的建議分兵輪番攻打張郃。張郃也是曹操手下一員虎將,他指揮曹軍固收城池,但連續的車輪戰讓他疲累不堪。
于是張郃便派人請夏侯淵增援,然而劉備卻早已在援兵必經之路上設下埋伏,并趁夏侯淵離開之際奇襲夏侯淵據點。
此時夏侯淵腹背受敵,法正便命人對夏侯淵猛攻,最終一代名將夏侯淵被黃忠斬落馬下。而張郃得知夏侯淵已死,隨即率領殘部逃出漢中。
這一戰不僅讓劉備取得了漢中,更讓法正在三軍之中揚名,就連事后諸葛亮看了法正的行軍部署都暗暗稱奇。
隨后曹操引兵進犯漢中,并在兩軍對峙之際看到了身在劉備身旁的法正,當他得知夏侯淵是被此人用計斬殺時,不僅沒有生氣,反而對他起了愛才之心。
以至于后來說出那句:“我收攬謀臣無數,卻沒有像法正這樣的人啊!”
不過,僅僅一年之后,法正便因病去世。法正去世后劉備悲痛不已,竟一連痛哭多日,足可見法正在劉備心中的地位。
法正一生大多數時間皆為懷才不遇,其后期得遇明主,但卻天不假年,其傳奇的遭遇令人頓感唏噓。
劉備率軍攻打東吳時,在夷陵被陸遜火燒連營大敗而還,諸葛亮得到敗報之后無不惋惜地說道:“如果法正還在,一定可以攔住陛下!也不至于如此大敗!”
也正因如此,后人在評價法正時也每每嘆息道:“法正不死,便無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