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一個英明的決定,為中國處理民族矛盾提供了長久的發展方向。
貞觀四年,李靖和李世勣全殲了突厥,使其大酋長皆率部來降,降眾超十萬。
在慶祝勝利之余,被俘獲而來的突厥人員的處置成了一個大問題。
李世民之明,在于懂得納萬言而自鞭,集群智而治天下。在關鍵時刻當然又要聚集文臣武將,商量突厥降眾的安置問題。
很多官員建議,把這些俘獲的突厥人,分散到各州縣,教他們耕種紡織,把游牧民族變成農耕民族,使塞北成空地,邊疆之患就自然解決。
但有些人并不贊同這個建議,中書侍郎顏師古就說:突厥世代為害,不能臣服中國,應該把這些人置于河北,為他們分別選派酋長,進行分別管理。
禮部尚書李百藥建議:把這些人分散到各地,各置君長,又不相互臣屬,分散他們的勢力,使之再無與中原抗衡的力量。再在定襄置都督府,安排節度使對這些人進行管理即可。
夏周都督竇靜則認為,戎狄不守法,不受教,仍將他們置于邊塞,撤散他們的部落,封以王侯,許以婚姻,作為中原的藩臣守住邊塞為佳。
溫彥博卻建議道:不如學習漢朝處置匈奴的方式,把突厥徙居于邊郡塞外空闊地帶居住。但可以在此基礎上加以改變,讓他們保存自己的部落和風俗習慣,授以生存之業,教他們漢族文化禮儀,讓他們安居。經過數年的漢文化的影響,他們自然而然就成了中原的子民。
而一向直言上諫的魏征卻說:突厥世為盜寇,是中原百姓的仇敵,如果現在接納十多萬突厥人置于各郡,數年后數量更多。晉初胡人與百姓雜居中國,梁武帝時,就是這些人為亂,伊川與洛河之間均被胡人占據。
李世民在聽了各位大臣的建議后,略加思考,決定用溫彥博的建議,對突厥俘虜施以恩德,教以漢禮。把東至幽州(今北京城區西南 ),西至靈州(今寧夏靈武縣附近)之地,用來安置這些突厥降眾。讓他們學習農耕,參與紡織,不再游牧,定點安居樂業。并允許他們的部落依舊存在,他們的信仰與生活習俗仍然保留。
李世民的這一決定,對邊戎民族給予了前所未有的尊重。他完全改變了前朝各代對邊戎少數民族一是殺戮,再則高壓的政策,而是把他們當成自己的子民給以公平對待。
本以為是世界末日的突厥降眾,自然對這位皇帝感恩戴德,誠心歸服。
被俘獲的突厥頡利可汗因和唐朝結盟幾次均出爾反爾,被李世民訓斥一頓后,安置在太仆,和家人一起成為唐朝子民,由官府供給生活所需。
之前已經降唐的突利可汗也不再是可汗,任命他為順州都督,讓他帶著他原有的部下去任職。
李世民把兩位可汗的故地,共設置十個州,均置都督府,任命都督管轄。
從此突厥勢力衰減,唐高宗李治執政的第三年,突厥徹底被消滅,突厥統治區域全部納入唐朝版圖。
突厥的民眾,也在漢文化的影響下,逐漸融入了中原。
發展至今,中國的五十六個民族,很多民族仍完整的保持著自己的民族特征,和李世民的包容政策不無關系。
而與溫彥博所說的一樣,很多少數民族都被“和平演變”成了中原子民。雖然其屬性仍是少數民族,可生活習慣與漢人已基本無差。就像我們土家族,除了一些特色飲食,連我們自己都說不出與漢族有什么區別了。
現在的中國不但包容了民族的多樣性,還要保護民族的多樣性。有著如此豐富多彩的中國,這位千古明君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