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讓我非常頭疼的一件事,就是如何勸說濕氣重的人、脾胃虛弱的人、容易積食的孩子,不要吃山藥。不知道為什么,現在大家都對吃山藥這件事如此執著?
56歲的劉阿姨,脾胃不好,經常胃脹打嗝,每天下午四五點鐘開始覺得腹脹,晚飯吃不下。問她平時吃什么?阿姨答:“我很注意的,每天都吃山藥粥養胃。”
6歲的小朋友,年前咳嗽半個月,快要好了,忽然又反復,咳嗽加重,而且嘔吐。問孩子吃了什么?媽媽答:“姥姥給包了餃子,蒸了山藥。”
35歲陳女士,生完孩子后一直吃山藥補身體,結果發現黃褐斑越來越多。
這樣的案例數不勝數,大家都說吃山藥能健脾,是補虛的好東西,山藥價格也隨之一路走高。除了買新鮮山藥吃,還要買零食山藥片吃,還有人寫了山藥的一百種做法。
查了一些資料,把山藥說得簡直此物只應天上有,說山藥驅邪扶正、補脾補肺補腎,酒后要吃,感冒要吃,咳嗽要吃,還有人說山藥是小孩子的保護神,要天天吃。山藥本無罪,可不能這樣亂用啊!
山藥到底是個什么神奇的存在?
1、山藥補的是脾陰虛。脾陰虛者則肌肉消瘦、倦怠乏力、唇口干燥、口渴欲飲、大便秘結、舌質紅而干。也就是被餓出來的虛。
在過去,缺衣少食,老百姓吃不飽,吃一些山藥的確是大補。但是現代人真那么需要山藥嗎?
2、山藥滯氣。山藥是根類的東西,蒸熟了是粉粉的,粉性的東西都會滯氣,比如紅薯、土豆,吃多了會脹氣。
比如上面案例的56歲劉阿姨,平時的食物都很難消化,再加上山藥,胃脹是難免的。
3、山藥助濕。山藥最大的特點就是黏糊糊的,這種黏糊糊的東西不易運化,身體有濕氣的人,再吃些山藥,會進一步困住脾胃,加重濕氣。
比如上面案例的陳女士,產后血虛,陽氣不足不能化陰,就會導致濕濁瘀滯,表現在臉上就是斑,表現在身體里肯能就成了結節或囊腫。
4、山藥耐饑。吃了山藥飽腹感很強,頂餓,不易消化,本身就容易積食的人,尤其是小孩子,都要謹慎服用。
比如上面6歲的小朋友,咳嗽眼看就好了,又吃餃子又吃山藥,脾胃還沒恢復,再次積食反復。
也有很多人問,大夫開方子,不也經常用山藥嗎?
那是因為,大夫的方子,不能單獨看某一味藥的作用,而要看不同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有滋陰的山藥,就會有相應的陽藥去配合,讓整體的方劑補而不滯。
總之,以下3類人,不要吃山藥:
1、脾虛型:脾胃運化能力較慢,消化能力差,舌苔厚,容易積食的小孩,久坐缺少運動的人。
2、痰濕型:嗓子有痰,舌頭龐大,有齒痕,皮膚油多,容易過敏、起濕疹,腰腹肥胖,經常便秘的人。
3、陽虛型:怕冷,手腳涼,身體肥胖,肉松軟,氣喘無力的人。
那么,萬能的山藥不能吃了,脾虛可咋整?
1、少吃。太多人的脾虛,都是吃太多吃太雜給撐的。
2、多動。多活動,能提升身體的陽氣,提高身體機能。
3、忌涼。不管是冷飲,還是涼菜、水果,都不宜過多,保護脾胃。
總之,對于吃什么這件事,咱們跟著自己的感覺走。有人脾胃強大,吃山藥覺得很好,那就接著吃。有人吃了后各種不對勁,那不吃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