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會,對于愛茶者而言,稀疏平常。以茶為媒,可以是三五茶友交流心得,增進情感;也可是老茶客們較為正式的品茗鑒道。
當看到題目“一場絕對高逼格的茶會”之時,或許你會露出王之蔑視的眼神。不就是各種噱頭、壕氣咯?
NO!如果僅僅是這樣的茶會,那也不值得耗費筆墨來提及,更配不上題目所說的“高逼格”。而這里所說的“高逼格”,可以是一種贊美,也可以是一種尊重,更可以是走別人不敢走的路,境界更高,格局更大。
事實上,這是一場非比尋常的茶會。它不僅是展示茶品,與人交流;更是讓我們在品茶之時,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甚至在茶會之后,有所反思。而所有的外在條件,都僅僅只為一泡茶而服務。除此之外,還有關于白茶的那些事兒……
▎“高逼格”茶會,應該是這樣的
事實上,二三兩白茶茶會,從一開始便給大家帶來非比尋常的感官體驗。
這場極其“帶感”的茶會,選址東莞聲遠堂文化中心。其主人是此次茶會主辦人二三兩的合作伙伴,也是東莞攝影家協會會長。而聲遠堂也是東莞各大影展和書法展的聚集地,曾一度匯聚各大名家和雅致之士。
步入聲遠堂,仿若置身畫廊。陽光漫射,通透明亮,將室內的每一個物件都鍍上一層金邊。
墻面上展示著聲遠堂主人,之前去往世界各地所拍攝的一系列大美作品,呈現出完整的原生態地貌風情。
信步而行,越是深入聲遠堂,越是為之著迷。欣賞完聲遠堂主人的攝影作品,接著便是一幅幅精美照片,將白茶的整個生產制作展示在大家眼前。
這樣既可以讓人看懂采摘、萎凋、干燥收集的全過程,又可以看到在日光萎凋過程中,茶葉不同時間點的變化。
而這些照片均由專業攝影師拍攝,極具美感。若不是那一絲絲茶香的存在,都快讓人誤以為是來參加一場攝影展。
除了墻上的圖片展示之外,茶會現場還有獨出心裁的陳設。外展區陳列著二三兩到現在為止所做的全部餅茶茶品;并且將2016年春天剛剛完成的散茶根據不同等級進行展示,從白毫銀針、白牡丹、高級白牡丹到壽眉;以及一、三、五、七年的白牡丹標準樣品,按照不同年份進行展示。
這些展現在大家眼前的干茶,十分清晰地為大家呈現出白茶不同等級的區別,年份在干茶上的轉化區別,以及不同年份餅茶的區別。
以此同時,還對白茶的包裝進行了單獨展示。這一箱拆開外包裝的五斤裝高級白牡丹,成功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大的紙箱里擺放著三個大小不一的密封牛皮紙袋,包裝里襯著則是鋁箔紙。而二三兩將茶葉分為三斤一袋和一斤兩袋,便于茶友們平時品飲與存放。
▎與茶相關的一切,皆是震撼,皆是逼格
除此之外,聲遠堂還有一個固定展示區域,主人將近年間所收藏的廣東工夫茶老茶具陳列于此。
其中,不乏有民國出品,甚至有著年代更為久遠的茶器。既讓我們能夠觀賞和觸摸到,時光變遷所留下的歲月痕跡,又非常珍貴實用。而這一切,均與老白茶相得益彰,為我們帶來很大的視覺沖擊力。
當你越懂茶,便會越尊重茶,同時也越會對茶具產生強烈的好感。這場茶會,不論是展示出的茶葉,抑或是任何物件,所用的每一個茶器,一個蓋碗,甚至大家喝茶所用的茶盞、杯托,均是很多好茶人十分心水,乃至夢寐以求的。
事實上,在茶會開始之前,我們便被茶葉的展示所震撼,緊接著又被茶具的展示再次震撼。這一場茶會的布置,從行走路線上便給予了極強的視覺震撼,與茶相關的一切皆是美好,一切皆是震撼,一切皆是逼格。
▎真正的白茶,居然是這樣的
當我們還在為之前展示所帶來的震撼,不由自主地點贊之時。接下來正式的茶會環節,便徹底刷新了我們對白茶的認知。二三兩創始人黃師傅將此次茶會所要品飲的一、三、五、七年的白牡丹,按照干茶、茶湯以及茶底的排列進行對比展示。
從干茶上看,不同年份的白茶大有不同。新茶嫩度高,毫心多,色澤灰綠潤,隨著年份的增長,干茶色澤也逐步加深。而不同年份的白茶湯色在表現上比較直觀,湯色的深淺會有一個遞增的表現,一年白茶湯色主要是淺杏黃,三年白茶是淺黃色,五年白茶呈現淺橙黃。
當看到七年老白茶茶湯,呈現出近乎香檳色之時,眾位茶友都不禁瞠目結舌。不論是干茶、茶湯,抑或是茶底,均與大家平時所了解、所看到的白茶完全不同。
這樣簡潔直觀的展示,既有審美效果,又能清晰地看出不同年份的白茶沖泡過程及陳化效果,不止看得見,摸得到,還能喝得著。
“在不同認知體系下,對白茶、老白茶的理解也有所不同。有人以一、三、五、七年的湯色變化來判斷,認為湯色會越來越深;也有人以品飲時的口感區分,有稻谷割禾的味道,有青草的味道,有花果香,蜜香,甚至有陽光的味道……每個人的感官認知體系不同,對白茶的理解和制作不同,這也就造成白茶呈現出來千差萬別。”黃師傅為我們解惑道。
▎追尋極致口感,展現福鼎白茶牡丹王風韻
當我們正式落座于茶桌之后,這場“高逼格”的茶會才算真正開始。如果說觀干茶、賞茶湯、評茶底,是將少女從豆蔻年華成長至花信年華的美好,最直觀地展現于大家眼前。那么,品飲則是探尋少女每一時期的蛻變轉化。
同樣的原料、不同年份的白茶,在口感上有著明顯的差異變化。當一年的白牡丹呈現于眼前時,大家發現茶湯干凈,香氣清秀,有毫香、豆奶香,又伴有淺花香。湯感鮮甜柔和,心底不禁在想,應該是日光萎凋吧,不然怎么能呈現出這樣豐富的香氣和滋味。
喝到三年白牡丹的時候,香氣飽滿,花香馥郁,留香持久。茶湯較之前稠滑,甚至開始微微發汗;當五年白牡丹入口之時,所有人開始交頭接耳,迫不及待地想要交流;再到七年的時候,表現出更多轉化帶來的香氣,藥香、參香。隨著年份的增加,茶湯的稠滑程度也在不斷增加,回甘生津更加的明顯持久。
當我們驚艷于,原來白茶可以是這樣的時候。一位東莞茶友甚至直接說道,“真心感謝黃師傅,邀請我來參加這場白茶會,茶會上喝到了之前在茶葉上沒喝到過的‘回報’。連重要的電話都直接掛掉,也得先把這杯茶喝完再說。”
事實上,從一年、三年、五年、七年一路喝過去,香氣、滋味與體感的不斷變化,清晰自如的體現,真實地感到變化的神奇。
在香氣的變化上,每一年都有所不同,復雜程度也在隨之轉變。喝到第七年白牡丹的時候,茶湯稠滑細膩,必須得一小口茶分三口咽。如果一口下去,你會發現吧唧一下嘴唇便已落喉。
甚至于說,每一水都不能著急,得細細的品味。因為口腔里的香氣在不停變化,甚至讓人抓不住。三水以后就像在喝冰糖水,即使喝完了很久,從喉嚨到舌尖都是甜甜的,而這種甜乃至咽下的口水都是甜的。
喝到這里,時間所帶給茶葉的魅力,讓大家完全沉浸其中“嗨”了起來。有茶友認為,在這場茶會上滋味已不重要,體感上帶來平和舒適,隨著年份的不同,一年比一年過癮;也有茶友一直回味于茶湯所帶來的震撼,品飲之后,發現抓不住的物質越來越多,比如香氣、湯感。
一番品飲下來,大家驚于四款不同年份的白牡丹都極其難得。同樣的一款白茶,在同產區原料、同樣工藝、同樣成品等級及同樣倉儲條件下,滋味上極佳地再現了早年傳統白牡丹豐富內質。茶湯油潤,喝起來滑度堪比絲綢,帶來了舒適的口腔體驗及愉悅的體感享受。
除此之外,也讓我們越來越理解,好茶即使沒有高深的品鑒技巧,和復雜的泡制方法,經過時間的洗禮所呈現出來的樣子。
▎日光萎凋你會嗎?
前面我們不斷地提及到“日光萎凋”。而此次茶會所品飲的四款白茶,所帶來感官震撼不斷的刷新認知,其難得之處也在于工藝。
就白茶而言,日光萎凋是制作白茶最為傳統且關鍵的環節,想要把控到最好的狀態,更是一件極為奢侈的事兒。
白茶的工藝看似簡單,但是想做的標準卻很難,天氣因素、茶青的選擇、萎凋各個階段時機的把握都至關重要。
這在于其對制茶師傅工藝、天氣風向等有著嚴苛的要求。這就好比和咱們上餐館一樣,明明是一種特難得特奢侈的食物,必須得集齊天時地利人和才能找得著,才能做得出。但是,它忽然就變成了這個城市的地方名片,無論哪個餐館都做得出來。
傳統的日光萎凋,需要將茶芽均勻地薄攤于篾箅上。且茶葉與茶葉之間不可重疊攤放,因為重疊的部分會變黑,影響成品口感和外觀。茶葉攤好后,還不能用手翻動,以免破壞芽茶上的絨毛。同時,也不能直接放在地上,這樣會阻礙空氣的流通,延長萎凋時間。
除此之外,日光萎凋必須是來自干燥陸地的北風,這樣有利于鮮葉中水分的散失。如果是南風天,由于南風來自海洋,水分含量和濕度都較大。這樣不利于鮮葉水分的蒸發,會導致曬制出的白茶外觀不美,色澤發暗發黑。
▎牛掰的茶,一定是由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之人所制
事實上,我們現在能喝到這極具福鼎牡丹王風韻的白茶,也得益于這位始終堅持傳統工藝,執著追求極致口感的黃師傅。在整個茶會過程中,黃師傅帶我們走進白茶領域,走進真正專業的制作、品鑒及收藏領域,這所有均是稱得上是高逼格的。
“最開始堅持日光萎凋工藝是源于茶人的點點責任感,想把真正意義的手工白茶做出來。普法做出的白茶就是這個樣子的,我看到書上也是這樣的。我希望能夠做出來,我花了很多年的時間做出一泡自己覺得滿意的茶。又把這泡茶用了七年的時間,每一年做出來,每一年存下來,現在有七年的茶給大家喝了。別人怎么做的我不管,我告訴你我的是怎么做的。”二三兩茶黃師傅如是說。
黃師傅始終堅持日光萎凋,通過向當地的老茶人“取經”,不斷探索更新。二三兩的每兩茶,都由黃師傅親制或監制,要求嚴格。日光萎凋過程中,稍有瑕疵便棄之不用。
如果有幸參加了這場茶會,你就能明白,這是一個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過程,這種尊重和敬畏也同樣獲得了自然的饋贈,就是我們所喝到的這一杯杯好茶。
▎5%含水率是存放白茶的關鍵所在
熟知白茶的茶友,對白茶“一年茶,三年陳,五年藥,七年寶”這句話,想必不會陌生。
常常有人問到白茶怎樣存儲,怎樣能從一年茶變成七年寶。而形成三年藥七年寶的原因,主要是白茶獨特的制作工藝,保留了豐富的活性酶和多酚類物質等,在存放過程中,內含物質的轉化帶來品飲和保健功能的提升。
而目前市場上陳七年以上的老白茶十分有限,要想長期可持續地喝到老白茶,除了學會自己儲存,還與茶品品質有著極大關系。
“家庭存儲時,應在保證出品的白茶的含水率是保證在5%,干凈密封避光存放。大家之前看到包裝陳列的示范,是在保證含水率不變的情況下,茶葉七年轉化應該是什么樣子的。這是非常重要的,我們不能指望一款茶在出品時含水率超過5%,還能好好存放。”黃師傅為大家分享白茶存儲方法。
事實上,這個問題,黃師傅早已研究多年。要長期儲存白茶,含水率一定得控制在5%以下。從各種食品級包裝中尋找靈感,到親自試制包裝及存儲效果,期間經過反復的對包裝工藝的研究探討和改進。最終確認了茶會之前我們所看到的包裝形式,而這種包裝適應于各種環境下茶的品質不受影響。無論南北,都可以輕松的自己存茶。
▎白茶,你喝懂了嗎?
而這場茶會上,所泡的四款白茶,不論湯色,不依口感,判定的標準是喝茶時的體感變化。除了基本信息,其他的感受一句不用提及,因為茶湯自然會告訴你。時間所帶來的轉化,一年比一年驚艷,而身體帶來的舒適和愉悅感,這些變化是最真實的,是茶用最正確的方式與身體對話。
事實上,茶青、工藝、存儲,這每一個環節有所缺失,都不會有正確的體感感受。而這七年白茶的顛覆,告訴我們:只有最好的茶青,堅持在正確的工藝和正確的倉儲之下,才能真正煥發出“一年茶、三年陳、五年藥、七年寶”的魅力。
“十年做茶,第一次將過程中的每一步,分享給茶中好友。當大家讀懂、看明、喝得舒服、品嘗到用心的一瞬間,我感受到等量的愉悅與繼續前行的鼓勵。做茶本身的目的,是想讓真正喜歡喝茶的人,知道一杯茶的本真到底是什么,茶的滋味本來應該是什么,茶中的愉悅在哪里。當你喝過,喝懂了,才會真正明白。”黃師傅如是說。
后記:在這場可以將嗅覺暫時關掉的白茶茶會上,你可以只憑借舌頭去感知茶葉年份所帶來的變化。同時,當所有條件都具備的時候,時間帶給白茶的精彩度遠遠超過了想象。事實上,我認為這是一場純日光萎凋的盛宴,也是在茶圈里極其難得的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