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懂禮、明禮成為社會風尚》 “禮”乃中華傳統文化所強調的突出精神之一,是社會中人與人交往之道。禮與修養互為表里,修養是禮的內在精神,懂禮、明禮等禮之行為是禮的外在表現。“禮”是人與動物相區別的標志。《禮記》有云:“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也。”我國的倫理文化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禮文化”,甚或可以說“禮”是治國安邦的根本。從宏觀上說,“禮”強調的是禮制,譬如傳統道德修養中的倫理制度和倫理秩序等;從微觀上說,“禮”強調的是待人接物的形式,譬如“禮節”、“禮儀”等,更具體的體現則是個體修養,譬如;“禮貌”、“禮讓”“禮數”等,我國素有的“禮儀之邦”之美譽,即源于此。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人的道德修養也應隨之進步,其中就包括“禮”的進步。但遺憾的是,我們常常會看見身邊發生的與道德修養相悖的不懂禮、不明禮之現象:長幼不分,毫無禮貌有之;為爭車位,毫無禮讓有之;喪失廉恥,毫無禮數者有之……因此,呼喚“禮”的回歸,是時代發展的需要,更是中華道德修養傳承的需要。我們每一個人,都應做到像《論語·為政》中所說的“導之以德,齊之以禮”,讓懂禮、明禮成為社會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