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諍友敢直言》諍者,止也,止其失也;友者,朋友也。諍友即是敢于當面直言的友人。《孝經》中有言:“士有諍友,則身不離于令名”,意為,一個人如果有了敢于直言的朋友,那么他就會擁有一個好名聲。強調的是諍友的重要性。諍友之所以可貴,就在于其能以高度負責的態度,坦誠相見,對朋友的缺點、錯誤敢于力陳其弊,敦促朋友及時改過。
如果說聞過則喜是一種修養,那么堅持做諍友敢直言同樣是一種修養。生活當中,聞過則喜不易,敢于指出朋友的缺點錯誤也很難。畢竟,在大多數人愿意聽贊賞的社會環境中,愿意栽花的人多,喜歡摘刺的人少。這就要求我們加強自身修養,當發現朋友的缺點錯誤后,一定不能因為怕傷朋友面子而一味迎合,甚至喪失原則。因為,這非但是幫助朋友,而是坑害朋友陷朋友于不義之地。春秋末年,齊國有個官員名叫高繚,是國相晏嬰的屬下,兩個人關系不錯。高繚跟隨晏嬰三年且沒犯過任何錯誤,但卻被晏嬰辭退了。眾人不解,晏子義正言辭道:“我本來就孤陋寡聞,正如一塊彎曲的木頭也得用墨斗來彈,要用斧頭來削,用刨子來刨,才能做成一件有用的器具。但是高繚呢,未說半句規勸我言行過失的話,這對我有什么好處呢?所以,我只能把他辭退了。”高繚因為不愿意得罪人而不去直言勸誡,而止步于仕途,不能不叫人深思。
我國古代思想家荀子說:“故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也;諂諛我者,吾賊也。”意為,能夠合理指出我缺點的人,可以成為我的老師;能夠正確肯定我的人,可以成為我的朋友;而那些只知道諂媚逢迎我的人,是害我的賊人。
堅持做諍友,及時給朋友指出錯誤,這不但不是不講情面的失禮表現,相反卻是體現朋友真誠關愛的一種修養。真正的朋友,一定是因為從內心為朋友的利害、前途擔憂,而敢于直言勸誡,當頭棒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