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語言大師季羨林曾說過:每個人都爭取一個完滿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內海外,一個百分之百完滿的人生是沒有的。所以說,不完滿才是人生。這是一個“平凡的真理”,但是真能了解其中的意義,對已對人都有好處。對己,可以不煩不燥,對人,可以相互諒解。
對此,想起曾經懸掛于靈隱寺的一副對聯:人生難能多如意,萬事只求半稱心
短短14個字,卻說透時間真理,勸誡了無數的人迷途者。
借用蘇東坡一句話,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人生本就是十有八九不如意,面對不如意的人生,最重要的是學會苦中作樂,雖然八九是不如意的,可還剩下那一二是合心意的,眼中看著這一二,心中想著這一二,自然會快樂。
半稱心,即是要求一半稱心就好,體現出一種知足常樂的精神。知足常樂并非是讓你不思進取,而是懂得看開,不要有過多的憂慮,簡單面對人生。
其實,人生就像是一場旅途,赤裸裸地來赤裸裸去,中間的山山水水,鶯鶯燕燕都是過客,終究帶不走一絲一毫。既然如此,我們又何必把日子過得太苦呢?
自古就沒有過于完美的人生
人之所以會痛苦,往往在于執著于沒有的,越是想越得不到,到頭來失去的往往不及得到的多。
有一位老人,常常說自己是世上最富有的人,不料這話卻傳到了稅務總局之中,稅務局便派了專員去調查這位老人。
稅務人員問道老人,你都有什么資產,大概是在什么價位左右呢?
老人回答道:我年過花甲,卻體格健碩,不給兒女帶來麻煩,自己能種花養草,省去一大筆醫藥費用。
稅務人員有些懵,回到:僅只有這些嗎?
老人又笑著說:我的妻子勤快能干,總是將家中收拾得干凈敞亮,每次我回家,總能吃到熱乎乎的飯菜,十分關心我。
稅務人員接著發問,你說了這么多,難道你沒有什么房產、地產嗎?
老人淡淡地回復道:難道擁有這些,還不能是一個富足的人嗎?
老人之所以快樂,是因為他看到了他所擁有的,覺得溫飽就是得幸福,覺得無病無災就是幸福,不會對于沒有的人念念不忘,不去攀比不去嫉妒,簡單而過,生活自然“富足”。
倘若老人開始攀比子女是否有出息,操心子女的婚嫁之事,開始嫉妒旁人家的房產、地產,老人用不了多久自然會眉頭緊皺,怨天尤人。
張英曾在《聰訓齋語》中說過:“富貴貧賤,總難稱意,知足即為稱意。”
商品引導:今天為大家帶來案頭銘《人生哪能多如意,萬事只求半稱心》,用實木框裱,可置放于辦公桌、書桌等地,以自勉。
人生哪能多如意,萬事只求半稱心
這兩句話,并非是讓你安于現狀、不思進取,而是指面對生活,我們要懂得放寬心,用豁達的態度面對一切,多看看自己擁有的,多珍惜自己的擁有的。
常想一二,不思七八,人生才能“如意”。
——編輯芊苑
商品引導語:今天墨品風雅為大家帶來書法作品《人生哪能多如意,萬事只求半稱心》,采用實木框裱,希望大家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