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諸葛亮下令守街亭原意是把守要道阻魏軍道路,守街亭多則六七日,少則三五日。當時諸葛亮以算準魏軍出擊必走街亭,本來是一出圍困的大戲,被馬謖斷送了,本來此戰剿滅魏軍主力先鋒,之后趁魏軍大敗長驅直入直搗長安,到時候派魏延鎮守潼關,令派武將守武關,屆時進可攻冀州豫州退有潼關武關天險,到時在連吳伐魏,一戰可定中原,北伐就成功了,然后揮師南下干掉東吳,天下一統,歷史可改寫!
關鍵是諸葛亮用錯了人,馬謖只是個參謀,不是領軍人才,缺乏基層經驗的人有時候打戰過于感性,感性很容易失敗。應該讓王平或者魏延防守街亭,連營十幾里。蜀軍在街亭的任務不是消滅魏軍,只是讓魏軍不能通過,就算大功告成。
在我看來,街亭的失敗的原來有以下幾點:
第一,經濟實力沒有魏國強大,打仗就是打經濟,特別是蜀國,有天險,一會半會不會被滅國。
第二,因為不富裕,沒有魏國有錢,不能吸引軍事人才和政治人才,五虎將老的老死的死,就算關羽不死,都60歲了,當時算高壽,還能折騰多少年,打敗其他國家不是短時間的問題,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曹操這么厲害,也沒有完成統一。反觀魏國曹操在的時候,對關于這樣的將才都是黃金,豪宅,美女伺候著,一只到后來的曹丕,曹睿等等,都是大把花錢對待將才,打到最后,魏國的人才是越來越多了。蜀國最后成了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孫權也是一樣,什么周瑜,陸遜,呂蒙什么的,死了就完了,沒有接班的人才,人才太少了。
第三,缺少一個好皇帝,有了好皇帝,管理一個國家名正言順,沒人敢不服。其他人凌駕皇帝之上,多少總會有人不服氣的。所以,失敗是必然的。第四,諸葛亮大小事,事必躬親,只能說他有極強的權利欲,大權獨攬,容不下別人干涉。
蜀國最后滅國,諸葛亮要負主要責任。至于馬謖就是一個替罪羊。街亭這個地方,馬謖無論把軍隊放在山上山下都是必敗無疑,一萬步兵無論如何也抵擋不住五萬騎兵的沖殺。按當時的情形,馬謖把部隊放在山上其實是正確的,步兵打騎兵居高臨下才有獲勝的可能。諸葛亮伐魏以小博大,就是在冒險,說是為了先帝的遺愿,實際上是為了牢牢的把持大權,為了個人的私欲,而不顧蜀國幾十萬生靈涂炭。后世把諸葛先生比喻成智慧的化身,為國盡忠死而后已的代表,是太抬高這個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