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楊志連 北京在明律師事務所
所謂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是指在該集體經濟組織生產,或生活在該組織,與該集體經濟組織發生權利、義務的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問題,直接涉及個人生存利益,對每個村民都非常重要,涉及到眾多權利和利益的分配。而且在司法實踐中,爭議最大,又最難確定的就是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無論是征地補償費的分配、土地承包、拆遷補償、還是土地承包合同糾紛的解決,無不涉及這一問題。
那么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資格應當如何認定呢?
目前,我國在立法上尚無明確的法律規定來規范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的確認標準問題。雖然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問題是廣大農民的基本權利問題,但是立法上仍將此留有空白。在實踐中,仍需考慮各地實際情況,結合相應的地方性資格認定標準文件進行規范。
目前《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涉及農村土地承包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在大量調研和分析論證的基礎上,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確定問題擬定了初步意見,認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確定問題事關廣大農民的基本民事權利,屬于立法法第四十二條第(一)項規定的情形,其法律解釋權在全國人大常委會,不宜通過司法解釋對此重大事項進行規定。根據立法法第四十三條的規定,最高院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問題,建議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出立法解釋或者相關規定,但目前全國人大常委會尚未對此進行立法解釋。
但是,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意見》中確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依據有關法律法規,按照尊重歷史、兼顧現實、程序規范、群眾認可的原則,統籌考慮戶籍關系、農村土地承包關系、對集體積累的貢獻等因素,協調平衡各方利益,做好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確認工作,解決成員邊界不清的問題。
改革試點中,要探索在群眾民主協商基礎上確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具體程序、標準和管理辦法,建立健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登記備案機制。成員身份的確認既要得到多數人認可,又要防止多數人侵犯少數人權益,切實保護婦女合法權益。提倡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家庭今后的新增人口,通過分享家庭內擁有的集體資產權益的辦法,按章程獲得集體資產份額和集體成員身份。依法妥善審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糾紛,保護農民基本財產權利。
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為抓好“三農”領域重點工作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小康提供司法服務和保障的意見》中明確了對于因分配土地補償費、其他集體經濟收益等產生的集體組織成員資格認定問題,綜合考慮當事人生產生活狀況、戶口登記狀況以及農村土地對農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功能等因素認定相關權利主體。將當事人是否獲得其他替代性基本生活保障作為重要考量因素,慎重認定當事人權利主體資格的喪失,注重依法保護婦女、兒童等群體的合法權益。
根據2005年9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涉及農村土地承包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的規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確定之訴,不屬于人民法院民事案件的受理范圍。由此可知,要想通過訴訟的方式確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存在不予立案的風險。另外,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涉及農村土地承包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的規定: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因未實際取得土地承包經營權提起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告知其向有關行政主管部門申請解決。
實踐中如果產生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認定的爭議,在司法實踐中大多采取戶籍認定、村內居住事實、宅基地房屋、以及取得土地承包經營權等幾種方式,即:
第一,公民的戶籍具有唯一性,戶籍管理系統反映了村民的籍貫地域以及家庭關系屬性,因此應作為確認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主要標準;
第二,村民出生并長期居住在某個村的事實,可以證明該村民與村集體之間具有生存保障、生產經營的緊密聯系;
第三,如果該村民已經依法取得了土地承包經營權,如果不違反《農村土地承包法》的其他規定,村集體成員身份也應得到確認;
第四,如果村民在宅基地上建有房屋,對該農村土地的依賴性較高,綜合農民的基本生活保障等功能,相關權利主體也可能會得到認可。
在此也提醒各位當事人,遇到糾紛應當及時咨詢和委托律師,切實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別錯過最佳的維權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