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身疾病的概念
心身疾病是指心理因素在病因和病程演變中起主導或重要作用的那些疾病,這些疾病多數是受丘腦和丘腦下部影響,與植物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功能密切有關的疾病。
美國DSM-Ⅲ曾把心身疾病定義為:
心身疾病是由情緒因素引起的軀體癥狀,常累及受植物神經系統控制的單一器官系統。
從此定義可見,心身疾病有三個特點:
1、以軀體癥狀為主要表現;
2、發病與心理因素密切相關;
3、累及部位是植物神經控制下的單一器官和系統。
二、心身醫學的發展有兩大流派:
1、是以精神動力學為核心的發展流派,此學派的理論發展較早,但因缺乏科學根據已不象過去那樣盛行;
2、是心理-生理學派,此學派著眼于心理因素對生理活動的廣泛影響,并以客觀的實驗結果為理論根據,故越來越為廣大學者所接受,且不斷取得實質性的進展。
三、 心身疾病的范圍:
由于心身疾病概念的寬、窄差異,故其范圍亦不一致,可分為傳統的與現代的兩類劃分范圍。
1、傳統的心身疾病范圍是由Alexander提出的,包涵七種疾病:
(1)支氣管哮喘
(2)類風濕性關節炎
(3)潰瘍性結腸炎
(4)原發性高血壓
(5)神經性皮炎
(6)毒性甲狀腺腫
(7)潰瘍病
此劃分在1930-1960年占顯著地位的理論。
2、現代心身疾病
范圍的劃分是基于大多數醫生承認心理因素對范圍廣泛的軀體疾病有病因學影響的情況下發展起來的,一般認為,心身疾病是受丘腦下部影響與植物神經功能相關的那些疾病。據此理論,幾乎多數生理系統均有心身疾病。
(1)心血管系統:冠心病,原發性高血壓,神經性心動過速,偏頭痛,雷諾氏病等;
(2)呼吸系統:支氣管哮喘,過度換氣綜合癥,血管性過敏性鼻炎,枯草熱等;
(3)消化系統:消化性潰瘍,潰瘍性結腸炎,結腸過敏,神經性厭食,神經性嘔吐,食道、賁門或幽門痙攣等;
(4)泌尿生殖系統:月經失調,性欲抑制,陽痿,神經性多尿癥,經前緊張癥等;
(5)內分泌代謝系統: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亢進,肥胖癥等;
(6)皮膚系統:神經性皮炎,搔癢癥,斑禿,過敏性皮炎,慢性蕁麻疹,銀屑病等;
(7)肌肉骨骼系統:類風濕性關節炎,痙攣性斜頸,緊張性頭痛等
(8)神經系統:痛覺過敏,植物性神經功能失調等;
(9)其它:惡性腫瘤,妊娠毒血癥。
3、目前心身疾病流行學的特點
(1)心身疾病有逐年增高的趨勢,如冠心病是解放初期的3倍;
(2)心身疾病在綜合醫院中占相當大的比例。門診中1/3+是各種軀體疾病,1/3-是神經癥,1/3是心身疾病;
(3)在性別上,總患病率女性>男性,但就各種疾病而言并非如此,如潰瘍病,冠心病男性>女性。
四、心身疾病的診斷與鑒別診斷
1、心身疾病的診斷
一般應滿足以下三個基本條件:
(1)心理因素與軀體癥狀發生或惡化密切相關;
(2)軀體癥狀為明確的器質性病理過程或已知的病理生理過程;
(3)這種癥狀不是由類軀體疾病引起(如癔病性轉換型)。
注意:美國DSM-Ⅲ以后,將過去所稱的“器官性神 經癥”(或稱“內臟性神經癥”),由于多表現有軀體癥狀,如嘔吐和厭食(神經性),故將此類障礙歸入心理因素引起的生理反應項下,不屬心身疾病項下,因未能發現器質性病理過程。
2、鑒別診斷
應與兩類疾病鑒別
(1)與神經癥鑒別:神經癥(如癔病,疑病癥,焦慮癥等)無真正的器質性病變可發現,而心身疾病應有明確的器質性病變的真正軀體疾病,同時需要生理與心理治療。
(2)與軀體疾病鑒別:心身疾病是以心理因素為發病的主要原因或心理因素使疾病加劇、復發或遷延不愈;而“純粹的”軀體疾病的發生主要與生物學因素或理化因素有關。盡管兩類疾病所表現的癥狀相同,如高血壓病的腎性高血壓(是腎功能障礙引起的一種全身性疾病)與原發性高血壓(是一種與心理因素密切相關,未能發現生物學原因的心身疾病)其血壓增高的癥狀相同,但病因不同。
注意:心身疾病(又稱心理生理疾病)與系統性軀體疾病的界限常常模糊不清,臨床上兩者有時很難區別。因為幾乎所有軀體疾病都可受心理因素一定程度的影響,而且患軀體疾病的事實本身也是患者的一個不良應激源。例如:Rees發現兒童哮喘就有一種病因,即過敏、感染和心理因素,只要其中一種或幾種因素聯合在一起都能誘發哮喘發作,此時就很難區分此哮喘發作是心理因素導致的心身疾病,還是感染、過敏所致的軀體疾病。
五、常見的心身疾病
只著重闡述心理社會因素在發病中的作用,不闡述普通醫學內容
1、支氣管哮喘
哮喘發病因素有感染、過敏和心理因素。對具體病例來說,其中一種因素起主要作用,其它起次要作用。
Williams對487例各種年齡該病患者研究發現,外源性過敏因素起主要作用者占29%,呼吸道感染者占40%,心理因素占30%,心理因素對于有產生IgE抗體,有支氣管痙攣素質者易促發哮喘。
實驗證實,心理刺激可引起支氣管平滑肌收縮和氣喘癥狀、氣道阻力增減可由于暗示或條件反射而改變。如:
(1)過敏原畫片實驗;
(2)假過敏原噴霧器實驗(噴入氧氣而非過敏原)
(3)Luparello40名過敏性哮喘病人及40名正常人對照性試驗(告訴病人要做空氣污染研究,必須吸入幾種不同濃度的刺激物,實際只吸入無害的、不過敏的鹽溶液)。結果,哮喘組1/3出現呼吸困難,12人進而引起哮喘發作。而健康對照組無1例出現任何呼吸癥狀;再告知實情,并告知這是暗示所致,結果雖同樣吸入鹽溶液,無人再有哮喘發作;再一次告知此吸入溶液可治哮喘,則又有幾人吸入后呼吸改善。
(4)親子關系現象:
哮喘兒童的母親對孩子約束過多、過分溺愛和照料,反而是對兒童哮喘癥狀不知不覺的操作性強化,即家庭對患兒哮喘發作的態度是促使疾病反復發作的原因。
此時,患兒離家后好轉,有些患兒只在家發作,在校時不發作,即使兩種場合均接觸同樣過敏原均如此。
上述試驗均可說明心理因素在哮喘發作中起重要作用。
2、原發性高血壓
(1)對個人有特殊意義的心理社會應激,如焦慮、緊張、陌生情境可增加腎素分泌,使血漿腎素活性升高引起高血壓;
(2)環境刺激所致的恐懼、憤怒、挫折等可引起動脈血壓升高。有高血壓素質者,血壓升高或持續升高傾向均比一般人強。憤怒與收縮壓增高有關,如果憤怒情緒被阻抑或對自己粗暴行為感到內疚,則引起交感神經活動持續增強,延續下去可發展為一種高血壓,此種高血壓以血漿腎素和去甲腎上腺素含量增高為特征。
(3)心血管系統對應激很敏感,很多個體對應激的生理反應以心率加速和動脈收縮為特征,進而引起高血壓。
(4)災難事故目擊者,戰斗后的士兵,居住于擁擠緊張城市的居民,職業上處于緊張狀態者均可出現“急性應激性高血壓”,數周后才能緩解。但對于有高血壓素質傾向者則會出現血壓持續增高。
(5)總之,心理社會因素至少在某些類型的原發性高血壓中起明顯的作用。遺傳、學習、人格、飲食和環境因素相互作用可引起病人血壓慢性病理性的升高。
3、冠心病
(1)A型行為模式(或稱A型人格)與冠心病密切相關,是易患冠心病的行為模式。
Ⅰ Roseman對3000例以上人群追蹤8-9年發現A型人格者患冠心病為其它人格的2倍以上;
Ⅱ Haymes對5000人的研究結果相似;
Ⅲ 美國一組學者對冠心病研究發現,除年齡、收縮壓、膽固醇和吸煙外,A型人格是致病因素之一,其重要性不亞于其它因素。同時發現,A型人格對各種應激事件會產生大量兒茶酚胺和激素,引起脂質在血管壁沉著,膽固醇增高,血凝加速而危及心臟。
(2)心理社會應激與冠心病密切相關,有下列研究結果證實:
Ⅰ. 喪偶后6個月內冠心病發作死亡者高于普通人群的6倍;
Ⅱ. 生活屢受挫折超過4次以上者患冠心病是普通人的4倍;
Ⅲ. 心絞痛與心梗和情緒的關聯在臨床上廣為人知;
Ⅳ. Friedman對600名有過心梗病發作者每月進行一次心理治療(實驗組),另600名同病病人只由心臟科醫生治療(對照組),結果發現,實驗組的患者,A型行為改善,再發生心梗者只有7%,對照組為14%。
表明,心理因素不僅與冠心病發作有關,而且心理干預措施對預防冠心病發作有積極意義。
4、消化性潰瘍
消化性潰瘍是由于胃酸分泌過度增多,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胃和十二指腸粘膜受損所致。但病因是多方面的,遺傳素質,飲食,焦慮情緒都起一定作用。
(1)先天性胃蛋白酶分泌量過多的人易罹患潰瘍病;
(2)精神分析學派認為食欲過強又不能滿足是潰瘍病的原因,進而提出所謂“潰瘍病人格”。但大多數研究不能證實有此人格類型存在,只是潰瘍病患者有較多的焦慮成分。
(3)心理應激能引起胃腸分泌增加,動物及臨床研究均證實應激與胃腸分泌的關聯:
憤怒、激動、焦慮、恐懼能使胃液分泌量和酸度升高;
抑郁、悲傷、失望則使胃酸分泌減少,胃蠕動減慢;
長期的情緒焦慮使充血的胃粘膜發生糜爛。
六、心身疾病的防治原則
1、心身醫學要求醫生把病人作為一個整體看待,并非指病因學的相關,而是意味著心理生理的不可分割,是一個完整人的兩個方面,對每個病人均要從心身兩個方面加以考察,給予生理和心理兩種治療。
切實的從單純的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模式轉變。
2、雖然心身疾病是真正的軀體疾病,但心理因素在發病或發展過程中起重要作用。所以在首先進行有效的軀體治療以解除癥狀,促進病變好轉的同時,還應進行適當的心理治療以達持久療效,減少復發的目的。此類療法包括行為治療和生物反饋治療。
3、詳細了解病前的精神因素、個性特征,幫助病人轉變行為模式,達到更好的家庭與社會適應,消除不良的情緒反應。
4、應用抗焦慮、抗抑郁藥物減輕焦慮、抑郁、緊張狀態,打斷惡性循環。(苯二氮卓類抗焦慮藥,β受體拮抗劑,TCA,SSRIS等)
5、種種能導致進行性肌肉放松的訓練等行為療法,生物反饋訓練同時用于心身疾病的治療,特別是對偏頭痛、高血壓、心律失常有一定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