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面鏡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實于父母,無論是外表還是內心,與他們是多么相似。”
“我告訴你們,最好不要抓著我,你們抓著我是控制不了我的。”
“你讓他跳,你看他敢嗎,他每次說完這句話,我就想我要是再回家我就是孫子!”
“親,你有多久沒有叫我媽媽了?”
'我是一面鏡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實于父母,無論是外表還是內心,與他們是多么相似。”
“我告訴你們,最好不要抓著我,你們抓著我是控制不了我的。”
“你讓他跳,你看他敢嗎,他每次說完這句話,我就想我要是再回家我就是孫子!”
“親,你有多久沒有叫我媽媽了?”
《鏡子》,這部紀錄片讓問題少年說出心聲:父母更需要改造。這是一個關于心靈回家的故事。
紀錄片只有三集,一共90分鐘,央視社會與法頻道花了10年策劃、兩年攝制。內容很簡單:三個家庭因孩子輟學而陷入困境,父母們無奈將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學校接受“改造”,家長們也被要求參加6天的家長課堂。卻意外地讓自己接受了一次觸及靈魂的啟蒙教育。
但故事反映的問題卻不簡單,國內實用心理學泰斗張國維博士曾說過同樣的話:孩子是家長的一面鏡子,一個“問題”孩子背后,通常會有一個問題家庭。
“沒有一個家長不愛孩子,但因為愛的理念扭曲、愛的能力缺乏、愛的方式錯誤,硬生生把愛變成傷害。”
特別奉獻紀錄片《鏡子》第1-3集↓↓↓
第一集
第二集
第三集
父母對孩子滿滿的愛有時卻造成了滿滿的傷害,這究竟是為什么? “問題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個問題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影片以代際情感問題為切入點,通過客觀冷靜地真實紀錄,呈現三個家庭的社會學樣本,以情感教育缺失這一新視角,重新審視當今時代中國家庭面臨的親子關系、親密關系等情感問題。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而家庭更是社會的一面鏡子。
沒有父母不愛孩子,到底哪里出了問題?
1、張釗|17歲,輟學,早戀
面對教育機構的人,張釗以為是被送去給楊永信那樣的人做電擊,拼命掙扎,還對父母破口大罵。為什么輟學?父母說,都是因為早戀。培訓老師說,這不是根本原因。他們搖頭:他在騙你們。
在鏡頭下,張釗說出了不為爸媽所知的世界。
我爸跟我媽在一起,除了吵架就是吵架,我爸跟我在一起,就是看電視。
他們總是說我不敢,我其實把他們認為我不敢的事情都做了。
我跟我媽說在學校很壓抑,她說:那么多人怎么都沒事?
“他們不可能改變的,我已經放棄了對爸媽改變的希望,如果還要放棄女朋友,我就什么都沒有了。”
每個孩子,都需要被看到。孩子的每個行為背后都有正面動機,父母如果不能看到這一點,親子關系就會出現大問題。當孩子說出那番話的時候,張釗父親眼睛紅了。是啊,以前怎么都不知道孩子心里的想法跟感受呢?
在這部紀錄片里,幾乎所有的家長都未曾真正感受孩子內心的感受,看見孩子深層的渴望。每個人都不是孤島,需要被看見,被連接,尤其是孩子。
另一個孩子的情況也相似,家明——
2、家明|16歲,輟學,沉迷游戲
家明的父親是位企業高管,窮小孩出身,他相信只有努力學習才能有好的出路,因為自己就是這樣一路奮斗過來的,對孩子寄以厚望。
他認為孩子有理想是好的,但是孩子追求“自由”(做流浪歌手、背包客)這理想不對,需要糾偏!
最后孩子家明的一番話,實在讓他意想不到:
我考試前他們都說“好好考,考完你想干什么干什么”。但每次考試完,他們又說“等我們有時間了帶你一起出去玩”。他們就像逗小孩一樣,說話不算話。
他們永遠都覺得我不行。我恨他們,我傷害自己就是要向他們證明,我有勇氣,我可以做到!
永遠都是他們說了算,買衣服鞋子都是他們買,什么都要聽他們的,我有時候說都沒說完,他們就直接拒絕!
我喜歡貓狗,買回來他們就丟了;我小時候買很多東西,他們都直接丟了。
他們根本不相信我,我都不知道自己到底要怎么做!
孩子自身就具備向上的潛質。這是一種生命力,如同植物趨向陽光,萬物需要空氣和水。當孩子的生命力得不到釋放和引導,就會走向兩個方向,攻擊別人或攻擊自己。家明就是活生生的例子,他用傷害自己證明自己的存在。其次,情緒是人最真實的心靈窗口,當孩子出現煩躁、沮喪、挫敗等情緒時,其實是在傳遞一個信息:我感覺自己不被認可、沒有價值!
孩子是父母的鏡子,什么樣的父母便會培養出什么樣的孩子。澤清——
3、澤清|12歲,輟學
澤清沉迷于網上軍棋,面對母親的關心,竟然罵她“賤”,甚至動手、動刀。并且爸爸一直躺在那里沒有制止。
母親在描述時,淚如雨下。是什么原因,讓一個本應受到良好教育的孩子,變得如此頹廢和瘋狂?是什么原因,讓一個孩子竟然對最愛他的母親,拿起了刀子?
在節目里,澤清有些沉重地說:“我是一個有使命感的人,我將用我的行動,把家人從夢中喚醒。”
在他眼里“我媽脾氣暴躁,講到最后都是她對。我爸在一邊躺著,受不了了,就會使用暴力”。冷漠、暴力、互相埋怨,就是這個家庭的標簽。
紀錄片在充分呈現社會生態復雜性的基礎上,給觀眾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間,讓心靈回家!讓愛不再變成傷害。
當孩子出現迷失的行為,例如不想學習、情緒不穩定、有抵觸性情緒時,他反映的很可能是父母間夫妻關系的失衡或模糊。
當孩子出現注意力分散、依賴、易結交壞朋友時,他所反映的往往是父母雙重標準、夫妻關系分裂、在家中缺乏歸屬感。
當母親的位置缺席時,孩子容易空虛憂郁、焦慮緊張、較優柔寡斷,也比較容易發生人際關系問題,難以表達自己,也難與人連接。
當父親的位置缺席時,兒子很容易發生成癮行為,例如沉迷于電玩、抽煙、喝酒、吸毒;女兒則很容易發生早熟、暴食或厭食癥、對成年男子有興趣、期待有人保護。
當父母一方或雙方想離開家或死去時,孩子在潛意識里會接收到這個信息,并以逃家、重病、發生意外危險等方式反映,嚴重者甚至會死亡,因為他們小小的心靈里幻想著:“我代替你走,這樣你就可以留下來”或是“我會跟著你一起走,這樣我們就永遠不會分開”。
“孩子都是好孩子,就看家長是不是好家長”,俞敏洪看完紀錄片后說。
雖然不能把所有的鍋都甩給父母,但父母的確是影響孩子最深的人,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與其說是探討家長如何教育孩子,不如說這部紀錄片教會了雙方如何去和解。
就像孩子們在培訓結束時,為父母朗誦的詩:“我是一面鏡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實于父母,無論是外表還是內心,與他們是多么的相似;我是一個有使命感的人,我將用行動,把家人從夢中喚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