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蘇德戰爭初期(1941)
1941年6月22日,軍事史上規模最宏大、戰爭最慘烈的蘇德戰爭正一式爆發。蘇聯紅軍指揮官職務、軍銜的對應關系如下(加黑體為基準軍銜):
①蘇軍總部
國防人民委員——蘇聯元帥;
副國防人民委員、總參謀長——蘇聯元帥、大將、上將、中將;
戰略方向總司令——蘇聯元帥、大將;
②方面軍級
一級軍區(方面軍)司令、軍兵種司令,總后勤部、總政治部、總干部部、總軍械部部長——大將、上將、中將;
③集團軍級
副總參謀長,各總部副部長——中將、少將、上校;
一級軍區副司令、參謀長,一級軍區空軍司令、炮兵主任,
二級軍區司令,集團軍司令——中將、少將、上校;
④軍級
一級軍區司令助理、副參謀長,二級軍區副司令、參謀長,軍長——中將、少將、上校;
⑤師級
師長,副軍長、軍參謀長——少將、上校、中校;
⑥旅級
旅長,副師長、師參謀長——上校、中校、少校;
⑧團級
團長,前旅長、旅參謀長——中校、少校、大尉;
⑨營級
副團長、團參謀長——少校、大尉、上尉
營長——少校、大尉、上尉;
連長以下略。
政工人員在部隊中擔任軍事委員會委員、政治副司令、政治副職及政治部主任等,軍銜較同級正職首長低一至二級,但權力很大,對部隊戰斗、行動有最高決策權。這個對應關系,是當時因“肅反”造成軍官、尤其是高、中級軍官嚴重缺乏,而大量提拔政治堅定、出身清白、年富力強、敢想敢干的年輕軍官的結果。
二、蘇德戰爭結束前后(1945)
隨著戰爭規模擴大,蘇德戰爭結束時蘇聯紅軍擁有1200萬作戰經驗異常豐富的大軍,并于1943年增設了軍兵種主帥、軍兵種元帥等高級軍銜。
對日本關東軍作戰前夕,蘇聯紅軍指揮員職務、軍銜的對應關系如下:
①最高統帥部
最高統帥——蘇聯大元帥;
最高副統帥——蘇聯元帥
②方面軍級
副國防人民委員、總參謀長——蘇聯元帥、大將、上將;
方面軍司令——蘇聯元帥、大將;
空軍總司令,炮兵、裝甲兵司令,工程兵主任、通信兵主任一一軍兵種主帥、軍兵種元帥、
總后勤部、總干部部、總軍械部部長一一大將、上將;
(尤其是主力方面軍司令的軍銜普遍高于副國防人民委員、各總部部長,也是對主力方面軍司令的最高獎賞)。
③集團軍級
副總參謀長,方面軍副司令、參謀長——大將、上將;
后方軍區司令一一上將、中將;
突擊集團軍、近衛集團軍、諸兵種合成集團軍司令——大將、上將;
海軍、空軍副總司令、參謀長——軍種元帥、上將;
兵種副司令、副主任、參謀長,坦克集團軍、空軍集團軍司令——軍兵種元帥、上將;
(隨著空軍司令部擴編為總司令部,軍種副總司令的編制軍銜已經高于同級別的方面軍副職、集團軍正職,為戰后海軍、空軍升格奠定了基礎。)
④軍級
集團軍副司令、參謀長,軍長——上將、中將、少將;
⑤師級
師長,副軍長,軍參謀長——少將、上校、中校;
⑥旅級
旅長,副師長、師參謀長——少將、上校、中校;
⑦團長——上校、中校、少校;
⑧營長——少校、大尉、上尉;
⑨連長——大尉、上尉、中尉。
隨著戰爭結束,現役官兵戰功卓著,軍級以下軍官已經形成了一職兩銜的事實。
三、新中國成立之軍官職務與蘇聯紅軍之比較
眾所周知,新中國成立后,于1952年全軍軍官評定級別之時,師級以上設置:
一等:軍委主席副主席、總司令,
二等:大軍區司令員政委,軍委委員;
三等:正兵團,副兵團,準兵團;
四等:正軍級,副軍級,準軍級;
五等:正師級,副師級,準師級。
當年蘇軍駐華軍事總顧問提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級別設置太多,必然會出現軍級以上軍銜偏高、師級以下軍官軍銜偏低的不合理現象,確實有一定道理。
蘇軍大軍區到師一級僅有方面軍、集團軍、軍、師、旅一共5個級別,對應“蘇聯元帥~上校”的6級軍銜,并實行“一長制”。
而1955年我軍首次授銜,大軍區到師卻擁有4等11個級別,對應“元帥~上校”的7級軍銜,對比之下,蘇聯方式可能更合理一些。
我軍通過增設大校軍銜暫時解決了這一難題,但是少將軍長、大校師級軍官的編制軍銜始終低于國際慣例的中將軍級、少將師級、準將旅級,至今仍然無法解決一一畢竟,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擁有10000多名師級以上軍官。
降低省軍區、軍分區的編制等級,同時減少1~2個軍官等級,應該是今后軍制改革的一個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