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jīng)》被稱為“華夏上古三大奇書之一”,最早要追溯到伏羲八卦,也稱為先天八卦。伏羲作為華夏名族人文先始,每天研究人與自然的關系,通過對自然現(xiàn)象的總結畫出了先天八卦圖。那么先天八卦圖到底是什么了?“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
自下而上,先是一個圓圈無極,而后無極衍生出太極,再往上是兩儀然后四象最后出現(xiàn)八卦。這是一個自然的發(fā)展過程。何為“極”,極就是極致,極端。無極的狀態(tài)是宇宙尚未產(chǎn)生之前,一種虛空的狀態(tài)。無極之后是太極,“太”是一大一點。大到極點是“極”,小到極點也是“極”。太極就是“大”和“小(點)”的結合,是一種混沌的狀態(tài),就是宇宙大爆炸的點,這個點你可以說它無限大也可以說它無限小,就像黑洞一樣。
太極之后產(chǎn)生兩儀,何為兩儀,即一陰一陽。陰我們用兩個小橫杠表示,陽我們用一個長橫杠表示。這兩儀是從太極中抽象出來的,太極圖中白色代表陽,黑色代表陰。陽中有陰,陰中有陽,陰陽相交,首尾相連。是一種混沌和諧的狀態(tài)。這與儒家的“中庸”思想很相像,講究一種和諧,意思就是有大就得有小,有小就得有大,有白就得有黑,有黑就得有白。“陰”可以看成一天中的夜晚,“陽”就是白天。“陰”是消極的,向下的,渾濁的;“陽”就是積極的,向上的,清澈的。不能一條道走到黑,要能找到合理的“度”,不能走極端。就是把握“中庸”的中間的度。太極的和諧講究的是陰陽相交,融合在一起的混沌是一種和諧,而不是陽是陽,陰是陰。
兩儀是一陰一陽,一陰一陽又有四種組合,衍生出四象。即“太(老)陰”,兩條陰。“少陰”,一陰一陽。“少陽”,一陽一陰。“太(老)陽”,兩條陽。如果說一陰一陽看作是黑夜白天,那么四象就可以看作是一年四季,太陰是冬,少陰是秋,少陽是春,太陽是夏。
四象生八卦,說的是一年四季中的自然現(xiàn)象。坤,讀音為【kūn】,代表地;坤卦是由三條陰組成,代表地。自然而然就能想到乾,讀音為【qián】,代表天;乾卦是由三條陽組成。艮,讀音為【gèn】,代表山;艮卦是一陽二陰,可以看成是大地向上凸起形成了山。前面說過,陽是積極的,向上的,清澈的。與之相對的是兌,讀音為【duì】,代表澤。兌卦是一陰二陽。澤是指沼澤。上面的陰看成是沼澤,湖泊上漂流的污物,而下面的二陽看成是水,水是純凈的。坎,讀音為【kǎn】,代表水;坎卦是由兩陰夾一陽組成。可以看成是山間的溪流。兩邊的陰代表的是泥土,中間的陽代表的是純凈的山泉水。與之相對的是離,讀音為【lí】,代表火;離卦是由兩陽夾一陰組成。可以看成是火把。周圍是燃燒的火,是陽,中間是燃燒物,是陰。巽,讀音為【xùn】,代表風;巽卦是兩陽一陰。風都是從天上往下刮的。兩陽是天,陰是向下,自上而下形成風。與之相對的是震,讀音為【zhèn】,代表雷;震卦是兩陰一陽,震卦還是地震的震,古時一打雷就好像地震一樣。兩陰是地,一陽是動,大地震動形成震。
2分鐘讀懂《易經(jīng)》,領悟人生的哲學,體會儒家的中庸思想。以及伏羲先天八卦與大自然的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