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羌,乃是中國古代一個強大的民族。他們歷史悠久,半農半牧,與華夏民族有著深厚的血緣關系。因此有學者認為,西羌實際是文明程度較低的華夏百姓。西羌本出于戎族,而他們崛起的故事也相當傳奇,因為他們的祖先竟然只是個秦國奴隸。
羌,本是華夏的近親,與周人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國語》中記載:炎、黃二帝為兄弟,炎帝得姓姜,黃帝得姓姬。所謂姜者,亦羌也,兩字同源,從羊從女,在表示族類和地望時用羌,表示女性和姓氏時用姜。
原本,周人和羌人世代通婚,關系密切。因此在羌人中,不少首領姓姬,與周王同姓。其后,周人向東取代了商朝,政治中心逐漸東移,而文明程度也隨之升高。由此,漸知禮儀的周人逐漸與落后的羌人分化,而羌人的稱呼也由“羌”變成了“戎”。對于周人來說,“戎”是一種極盡貶義的稱呼。
西周時期,戎人在王都附近大量存在。西周末年,戎人甚至攻入京城,將西周滅亡。而西周故地——關中,盡入戎人之手。為了鏟除戎人,周平王在東遷洛邑后,將秦襄公封為諸侯,并命他攻取關中之地,盡逐西戎。
就這樣,秦人持續向戎人發動進攻,到了秦穆公時,更是殲滅了12個戎人之國,大批戎人淪為奴隸。秦厲公時,秦國攻滅大荔之戎,俘獲大批人畜,其中便包括一個叫做爰劍的戎人。
根據《后漢書·西羌傳》記載,爰劍很不安分,總想著逃跑。一日,爰劍趁秦人不備,逃入山林。當時秦人追得很急,爰劍被迫躲進一個山洞。為了將他逼出來,秦人在洞外放火。就在這危急時刻,奇跡出現了。據爰劍自己說,洞中有一虎形怪獸為他遮蔽了烈焰,因此未被燒死。而秦人誤以為爰劍已死,因此離開了。
爰劍逃出后,遇到一位“劓女”。所謂“劓”,是一種酷刑,也就是割鼻子,是秦人常用的刑罰。因此可以推測,這位“劓女”也曾是秦人的奴隸,也和爰劍一樣逃了出來。同病相憐的二人迅速走到了一起,結為夫妻。
爰劍回到族人身邊,向他們講述了自己的傳奇故事,而族人們信以為真,將他推之為首領。在秦人那里,爰劍學會了耕種,于是他將此技術傳給了族人。學會了耕田,爰劍族人便興盛了起來,河湟之地到處都是爰劍及其族人的子孫,而他們也將自己稱為“西羌”。為了紀念爰劍,羌人將他稱為“無弋爰劍”。在羌語中,“無弋”是奴隸的意思;為了紀念“劓女”,羌人女子皆以發覆面。羌人希望以此來紀念本族苦難的過去。
在肥沃富饒的河湟地區,羌人繁殖極快,光無弋爰劍本人便有很多兒女。無弋爰劍死后,其“多子多孫”的基因也在子孫中傳播。例如他的曾孫輩“忍”和弟弟“舞”便有很多子孫,“忍”有9個兒子,便形成了9個部落;“舞”有17個兒子,便形成了17個部落。
由于西羌擁有極強的繁殖能力,因此產生了許多部族。一些羌人以動物為號,有白馬、牦牛、參狼、黃羝、黃羊等部落;一些羌人以地名為號,有先零、勒姐、當煎、當闐、封養、牢姐、彡姐、卑浦、烏吾、鐘存、鞏唐、且凍、傅難等部落。
羌人之所以有這么多部落,是因為他們從不設立君主,只有“豪”。“豪”的權力不如漢人的皇帝,也不如匈奴的單于。依其勢力大小,漢人主要將他們分為“大豪”“中豪”和“小豪”。令人稱奇的是,羌人部落只要強大,就一定會分家,形成新的羌人部落。這或許是因為羌人政治結構太過原始,無法形成政權。羌人各部落間不僅互不統屬,彼此之前反而還有深仇大恨,因此羌人從不像匈奴人那樣,形成強大的游牧帝國。
羌人內斗很嚴重
漢朝時,漢人為了斬斷匈奴右臂,占據了河湟地區,征服了部分羌人,并將另一部分羌人驅逐到荒野貧瘠之地。為了爭奪土地,羌人和漢人屢次交戰。東漢時期,羌人連續發動三次大暴動,幾乎摧毀了漢朝的統治。
雖然羌人屢次遭到漢朝的重創,但是人口增值仍非常快。根據《后漢書》記載,西羌人口竟有250萬之多,當時漢朝人口也不過5000萬左右。在劇烈的生存壓力下,羌人四處遷徙,今中國山東、河南、河北、陜西、山西、甘肅、青海、寧夏、內蒙古、四川以及緬甸、印度、泰國、越南等地,都有羌人足跡以及后裔。
漢朝時,西羌沒有形成氣候。但到了五胡十六國時期,羌人卻能建立政權,比如后秦。南北朝后,羌族的某些部落逐漸強大。在唐人看來,藏族的祖先——吐蕃人便是羌人后裔。而宋朝建立西夏國的黨項,也被認為是西羌的一支。
由于人口眾多,且分布廣,如今西羌在中國的后裔已經演化出11個少數民族,分別是羌族 、藏族 、彝族、哈尼族、白族、 納西族 、粟蘇族、景頗族 、怒族 、德昂族 、拉祜族等。作為西羌的直系后裔,如今的羌族不過30萬人口,但他們的分支人口卻非常多。其中,最多的竟在國外,是為緬甸的主體民族——緬族,人口多達3500萬。
同時,不少民族生活習性中仍然帶有古代西羌人的特點,以致有“藏羌一家”、“羌漢一家”等說法,這也從一個側面表明羌族從古至今為中國民族和各個民族的形成發展所作出的獨特貢獻。而這些歷史傳奇,竟是源于一個秦國的奴隸。
參考文獻:
1.《漢書·趙充國傳》
2.《后漢書·西羌傳》
3.《資治通鑒》
4.王明珂:《游牧者的抉擇》
5.姚磊:《先秦戎族研究》
6.薛生海:《無弋爰劍史事考》,出自西南民族大學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