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李自成及其大順政權的失敗,人們往往會將'山海關之戰'拿出來說事,所謂'一戰亡兩朝'云云,仿佛經此一役,吳三桂與清軍便徹底將李自成打趴下了,此說實際上謬之大矣。
當時的李自成號稱擁兵百萬,占據著整個北方,而山海關一戰只損失了數萬主力步兵,其實還遠算不上傷筋動骨,倘若李自成真金不怕火煉,此戰充其量只是清軍介入的開篇插曲。但之所以山海關一戰會給人留下極深的決戰印象,說到底,還得拜李自成'戰五渣'的實力所賜。
因為此戰過后,清軍對李自成就開啟了一邊倒的'吊打模式'。
從山海關敗退回京,鑒于兵力不足、人心不穩等因素,李自成迅速做出了放棄北京的決定,主動向西撤離,準備以'大本營'西安為基地,憑險據守,整飭軍備,之后再找清軍算賬。
這個計劃本身是不錯的,西北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看起來擋住清軍應該問題不大,而只要穩住陣腳,就能集中兵力與清軍再決高下,可謂是攻守自如的萬全之策。不過,某位哲人曾經曰過:'再好的計劃也是由人去執行的。'倘若戰斗力'渣化',那絞盡腦汁也是白費。
就在李自成撤出北京不久,多爾袞收到風聲,隨即令吳三桂、多鐸等人率精兵窮追猛打。幾天之后,雙方在北直隸慶都干了一仗,李自成親信戰將谷英被砍死,大順軍潰不成軍。很快,清軍又在真定追上李自成,又是一頓王八拳伺候,大敗之。
尚未抵達西安,便接連被清軍暴揍,李自成不敢懈怠,開足了馬力向西狂飆,直到進入山西地界,追擊的清軍退走,方才長舒一口氣。
但不知是思鄉心切,還是被這兩次追擊嚇破了膽,李自成并沒有在山西就地組織重兵布防,而是率大軍一溜煙跑回西安,導致山西的防務一塌糊涂,前明降將們見風向不對,也開始化身帶路黨轉投清軍,令前線的局勢更加不可收拾。既然亂成這樣,多爾袞再不來收割一波就說不過去了,于是,清軍輕而易舉拿下山西,將戰火推進到了李自成的大本營——陜西。
不過,山西雖然陷落,李自成卻也爭取到了半年多的喘息時機。期間,他在西安厲兵秣馬,整飭軍隊,不斷調兵遣將增進實力,意圖找個機會狠狠教訓一下清軍,出口惡氣。而在準備停當之后,雙方幾乎同時開始出手。
1644年10月,志得意滿的多爾袞派出兩路大軍向全國進發,其中,東路軍由多鐸率領,兵鋒直指南明,西路軍則由阿濟格掛帥,打算一舉摧毀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值得注意的是,多爾袞特意將'老熟人'吳三桂安排在了西路軍,只此,便可見其險惡用心。
與此同時,李自成也吹響了反攻清軍的號角,當年十月初四,駐守山西平陽及河南西部的大順軍開始向懷慶地區猛攻,且取得喜人戰績,清軍總兵金玉和被打得全軍覆沒,自己也被砍死,大順軍攻城略地,算是小出了一口惡氣。
然而,這口惡氣卻出得很不劃算,原本只派西路軍征討大順的多爾袞得知'懷慶告急'之后,大為震驚,當即令多鐸的東路軍轉頭西進,開向潼關。由此,清軍兩路大軍一南一北,齊頭并進,對李自成形成了夾擊之勢。
探聽到阿濟格軍即將進犯陜北的消息后,李自成本已集結大批主力北上,準備打一個漂亮的翻身仗,為自己正名。但豈料多鐸大軍進逼潼關,而潼關一失,西安必定不保,情況緊急,李自成不得已親率主力大軍南下增援潼關,事關大順政權生死存亡的'潼關之戰'正式打響。
不過,此戰的進程卻有些蹊蹺,作為攻勢一方的多鐸軍,因為紅夷大炮等器械尚未運到,便只在20里外扎營固守,并不急于進攻。反倒是李自成看出了清軍意圖,深知紅夷大炮不好惹,故而主動發起了反擊,準備一舉將多鐸軍圍毆致死。
當年十二月,大順軍二號人物劉宗敏率先發難,出關與清軍野戰,大敗。次年正月,不甘心的李自成派大將劉芳亮夜襲清營,再次大敗。這下李自成徹底被激怒了,于是親率主力大軍與多鐸激戰,慘敗……
按說,仗打到這個份上基本也就交待了,但李自成不肯罷休,又接連發動夜襲,當然,除了丟下若干具大順軍尸體外,一無所獲。很快,清軍的紅夷大炮抵達,強大的火力把李自成打得抬不起頭,潼關危在旦夕。然而,沒有最慘,只有更慘,關鍵時刻,阿濟格的西路軍恰巧出現在了陜北,一路向西安撲來。
李自成這才意識到局面已不可挽回,于是忍痛割愛,連夜率大軍奔赴西安,抵達當天,直接將物資打包,帶領文武百官經商洛山逃往河南,準備去老根據地湖廣一帶發展,陜西失陷。
'潼關之戰'李自成徹底失敗,而此戰,也將李自成打回了自己曾經無比熟悉的領域——流竄作戰。
接下來的經歷,就可以看作是一部闖王同志的悲慘血淚史了。
李自成一路向南逃竄,阿濟格清軍一路窮追猛打,從河南鄧州到湖北、江西等地,阿濟格八次追上李自成,八戰八捷,直打得李自成肝膽俱裂,抱頭鼠竄。
而連續的失利,也讓李自成不可避免的患上了'恐清癥'。在抵達老根據地襄陽時,當地有精銳守軍七萬,加上從西安帶來的十三萬大軍,共計二十萬之眾,李自成卻頭也不敢回,依舊開溜,哪怕阻擊都少得可憐,且將經營多年的城池也統統放棄,只知一味南竄躲避清軍。
當然,李自成也有著自己的小算盤,打不贏清軍,還打不贏南明軍?既然北方的地盤被清軍奪走,那就去搶南明的地盤補回來,北邊損失南邊補,換個主場照樣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