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別人哪怕是上帝身上,因為上帝也有打盹的時候。 在中國歷史上寫下濃重一筆的大唐終于走到了盡頭,如同一頭轟然倒地的大象。執掌兵權的節度使和太守們像禿鷲一樣分食了帝國的每一塊領土,中國又一次陷入了空前的分裂。此后,互不服氣的軍閥們建立的五代十國,以及為了避免軍閥割據而讓一伙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官掌管軍隊的宋朝再也無力染指草原。失去后盾的黠戛斯被迫在10世紀初將霸主的皇冠無奈地交給了新生的契丹,黠戛斯的名稱也被契丹改成了“轄戛斯”。既彎之,則安之。彎其實是一種策略,一種境界。還是老子說得好:“曲則全,枉則正,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p>
遼太宗天顯五年(930),轄戛斯派使者到契丹朝貢,正式承認是契丹的屬國。契丹沒有難為轄戛斯人,只是在那里設立了一個象征性管理機構。 13世紀的一天,草原上又響起蒙古汗國的鏗鏘蹄音,已改名“吉利吉思”后譯作“吉爾吉斯”,意為草原上的游牧民的轄戛斯人連蒙古人影都沒有見到,就被成吉思汗在建國大典上封給了豁兒赤。元太祖十年(1215),成吉思汗派術赤率鐵騎征服了吉利吉思,并派炮兵留駐此地以示威懾。吉利吉思三個部的部長也迪·亦納勒、阿勒迪額兒和斡列別克·的斤皆望風而降。此后,這里又被轉封給了成吉思汗的幼子拖雷。
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忽必烈在此設立了吉利吉思五部斷事官。終元之世,吉利吉思一直歸蒙古統轄。 元朝滅亡后,瓦剌首領也先于明英宗正統四年(1439)對吉爾吉斯人發動了突襲。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部分不甘屈服的吉爾吉斯人被迫從葉尼塞河上游向西南遷移,輾轉來到楚河、塔拉斯河一帶避難。被稱為中國三大英雄史詩中國三大英雄史詩指藏族的《格薩爾》、柯爾克孜的《瑪納斯》、蒙古族的《江格爾》。之一的《瑪納斯》中“偉大的進軍”一節描寫了被也先擊敗的吉爾吉斯人從阿爾泰山挺進西南的悲壯場景。
17世紀40年代,葉尼塞河流域的吉爾吉斯人開始歸屬日益強大的蒙古準噶爾部,被準噶爾人起名“布魯特”(高山居民之意)。后來,準噶爾策妄阿拉布坦為避免吉爾吉斯人與沙俄發生沖突,強迫吉爾吉斯人從葉尼塞河上游河谷地區西遷到伊塞克湖附近,開始了吉爾吉斯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遷徙。這支吉爾吉斯主力與此前到達中亞天山地區的吉爾吉斯人會合后,固定地分布在西起費爾干納的忽氈,東至喀什噶爾,北起楚河、塔拉斯河中游,南至帕米爾阿賴山一帶。至此,吉爾吉斯民族共同體最終形成。 共同體說穿了就是混合體,現代吉爾吉斯人混合了葛邏祿馬恰克氏族、契丹部落、乃蠻部、岳瓦什部、蒙古部等。不停步地遷徙,無休止地混戰,決定了中亞就是一個產生混血民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