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通道
石油作為當今世界最重要的戰略資源之一,是現代經濟的血液。由于全球石油資源的分布與消費區域之間的不平衡,石油貿易在國際經濟的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全球約有一半的原油是利用油輪經固定的海上通道運送到目的地的,而全球石油海運線路又多處狹窄而重要的“咽喉”通道,無論這些海上輸油路線出現什么問題,即使只是暫時性的阻塞或關閉,也可能導致能源總成本和世界能源價格的大幅上漲。
國際原油貿易八大海上要道
出于成本考慮,這些海上運輸通道都是盡可能短的航線。石油油輪在這些要塞點同樣容易受到海盜盜竊、恐怖襲擊、戰爭或政治動蕩、石油泄漏等運輸事故的影響。
目前,全球原油貿易的海上交通要道主要有八條。本文對全球八大原油貿易“咽喉要道”進行了梳理,它們分別是:霍爾木茲海峽、馬六甲海峽、蘇伊士運河、曼德海峽、土耳其海峽、巴拿馬海峽、丹麥海峽、好望角。
霍爾木茲海峽的衛星圖片
霍爾木茲海峽位于阿曼和伊朗之間,連接波斯灣、阿曼灣和阿拉伯海,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油運輸“咽喉要道”,被西方譽為“海上生命線”。據美國能源信息署數據,每天經過這條海峽的原油約占全球海上石油貿易量的30%。2018年,通過霍爾木茲海峽的油輪運量約占全球海運原油貿易總量的三分之一。來自沙特、阿聯酋、卡塔爾、伊朗和伊拉克的原油全部都要通過這條海峽交付給國際買家。據EIA估計,從這里運輸的原油大約80%流入亞洲市場,中國、印度、日本、韓國和新加坡是原油通過霍爾木茲海峽運往亞洲的最大目的地。
霍爾木茲海峽還有個優勢:霍爾木茲海峽最窄處寬21英里,全球體量最大的油輪都可以從容通過。
石油經霍爾木茲海峽外銷的路線主要有三條:
波斯灣——馬六甲海峽——亞太、澳洲及美國西岸
波斯灣——曼德海峽——蘇伊士運河——地中海——歐洲及美國東岸
波斯灣——好望角——北大西洋——歐洲地區
正是依賴這樣一條極具戰略意義的原油貿易“咽喉”要道,伊朗在國際社會擁有不可忽視的地位。美國海軍在此區域巡邏是因為其戰略重要性。伊朗近期威脅稱,如果伊朗出口石油被禁止,伊朗可能會關閉霍爾木茲海峽阻止該地區的石油出口。
今年5月以來,共有六艘油輪以及一架美國無人偵察機在霍爾木茲海峽或其附近海域遭到襲擊。7月19日,伊朗海軍扣押英國籍油輪“Stena Impero”號,這一被認為是“報復”此前英屬直布羅陀當局扣押伊朗貨船的行為使得霍爾木茲海峽緊張態勢再度升級。
馬六甲海峽、巽他海峽附近主要的地形和路線圖
馬六甲海峽是連接印度洋、南海和太平洋的最短水上航道,現由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三國共同管轄。從西部韋島到東部皮艾角,長1080公里,如果包括東部出入口新加坡海峽,全長1185公里。馬六甲海峽是波斯灣的原油供應商與亞洲市場之間最短的航線。途經此地的中東原油主要運往中國、日本和韓國。尤其是日本,這條海峽被稱為日本的“海上生命線”。
馬六甲海峽
與霍爾木茲海峽恰恰相反,馬六甲海峽是全世界最狹窄的海上航道之一,最窄處僅1.7英里,形成天然的運輸瓶頸,在這里有可能發生碰撞、擱淺或漏油。如果馬六甲海峽被封鎖,幾乎全世界一半的船隊將需要繞過印尼群島。目前,它已成為海盜們最新的活躍區域之一。為此,各國紛紛建立備用方案,以減少通過馬六甲海峽的運輸量。其中,中國和緬甸建設了中緬天然氣管道,從孟加拉灣的緬甸港口延伸至中國云南省。
蘇伊士運河和蘇麥德輸油管道
蘇伊士運河位于埃及,貫通埃及蘇伊士地峽,連接紅海和地中海。蘇伊士運河是波斯灣石油和天然氣運往歐洲和北美的戰略路線。2018年,通過蘇伊士運河的石油總量的一半以上是運往歐洲和北美的。來自波斯灣國家如沙特阿拉伯、伊拉克、伊朗等的石油出口占蘇伊士運河北向運輸量的85%。近年來,北向成品油運輸量呈現上升趨勢,主要是歐洲國家從沙特阿拉伯購買超低硫燃料的需求在增加。
蘇伊士運河在蘇伊士南部的終點蘇伊士灣(紅海)
若運河及通道全部關閉,那么油輪需向南繞過非洲好望角,而此舉將增加2700英里的路程,運往歐洲需多花費15天時間,輸往美國則需多花費8-10天,運輸時間和成本大大提升。
曼德海峽
曼德海峽是非洲之角和中東之間的一個咽喉要塞,是地中海和印度洋之間的戰略紐帶。該海峽位于也門、吉布提和厄立特里亞之間,最窄處僅18英里,連接紅海、亞丁灣和阿拉伯海。大部分從波斯灣出口的貨物通過蘇伊士運河和蘇伊士-地中海管道也經過曼德海峽。若曼德海峽被封鎖,來自波斯灣的油輪將無法途徑紅海北上,進而迫使油輪繞行南非好望角,增加運輸時間和成本。
曼德海峽是連接地中海、紅海、印度洋甚至太平洋的重要水上通道,可謂兵家必爭之地。1995年末,也門與厄立特里亞兩國曾圍繞大哈尼什島的歸屬展開了一場激烈的爭奪戰,因為該島位于紅海東南端海域正中,臨近曼德海峽,因此,得該島者得海峽。因兩個原因,其重要性被放大。其一,多數必須經過蘇伊士運河的石油必須首先經過曼德海峽。因此,油輪在這一中東至歐洲的航線上有多重障礙。其二,目前,這一要道臨近正在發生戰爭的也門。
丹麥海鮮
丹麥海峽是位于丹麥屬地格陵蘭島和冰島之間的一系列海峽,是全球最安全的原油海運通道之一,是俄羅斯向歐洲出口海運石油的重要途徑。這個海峽東連波羅的海,西接北海。
盡管歐洲目前和俄羅斯的關系非常緊張,尤其是在波羅的海沿岸國家,但油輪之類的貨船并未受到區域安全方面的威脅。美國能源信息署預計,途經此地的原油當中,約有42%來自位于波羅的海沿岸的俄羅斯普里莫爾斯克港,并最終被運往西方國家。一小部分來自挪威和英國的石油也從丹麥海峽去往波羅的海國家。這也意味著,如果俄羅斯封鎖了丹麥海峽,那么就等于封鎖了自己的原油貿易輸出通道。
從國際太空站拍攝的博斯普魯斯海峽
博斯普魯斯海峽是一條狹長的水道,連接著黑海和地中海。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組成土耳其海峽,是亞洲和歐洲的分界線。博斯普魯斯海峽連接黑海和馬爾馬拉海,達達尼爾海峽則連接馬爾馬拉海和愛琴海和地中海。博斯普魯斯海峽最窄處僅0.5英里,每年平均約有4.8萬艘船只穿越這片水域。經過該海域的原油流多數來自俄羅斯、阿塞拜疆和哈薩克斯坦。
根據1936年瑞士蒙特勒大會的規定,商業船只在和平時期有權自由通過土耳其海峽,但土耳其政府出于安全和環境的考慮而常常對過往的船只進行種種限制。例如,土耳其對通過海峽的油輪增加了新的規定。規定包括:禁止長度超過200米的油輪在夜間通過該海峽;要求運輸危險品(包括石油)的船只在通過該海峽前48小時提出取道申請;長度超過250-300米的船只和運載液化天然氣或液化石油氣的船只只能單向行使。這些限制使得油輪通過該海峽的時間比原來足足慢了三天半。
巴拿馬運河地圖,其中顯示了船閘和航道的順序
巴拿馬運河連接著太平洋和加勒比海,最終流入大西洋,是連接太平洋和加勒比海及大西洋的重要海上通道。
1913年,建造巴拿馬運河船閘
若該運河被迫關閉,船只則需向南繞道南美大陸南端的麥哲倫海峽、合恩角或德雷克海峽,而這將增加近8000英里的運輸距離。通過巴拿馬運河的貨物中,石油僅占18%。除運量小之外,因為巴拿馬運河通行能力較低,這條水道最窄處僅為110英尺,ULCC等巨型油輪無法通過該運河。可以正常通行的最大油輪被稱為“巴拿馬型”油輪(排水量60000-80000噸)。自從建成以來,巴拿馬運河的效用在逐漸減弱。巴拿馬運河進行擴建,以使得大型油輪足以穿越這里。
開普半島地圖,圖中顯示好望角(Cape of Good Hope)和開普角(Cape Point)
好望角位于南非南端,也是一條重要的原油貿易通道。目前是西非原油運往亞洲地區的主要通道。
好望角的地位還在于:好望角也是向西航行的船只的替代航線,假如蘇伊士運河或者曼德海峽這樣的主要航運通道關閉,它就將成為次要的原油輸送通道。不過,一旦油輪改變航線轉往好望角,那么運輸成本將顯著增加,因為這意味著從沙特到美國的油輪必須多航行2700英里。
好望角,從東邊的崖壁上向西眺望
對于中國而言,作為進口大國,原油對外依存度不斷攀升,馬六甲海峽便是能源供應安全的最大潛在風險。因此,建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油氣運輸通道,走出去拓寬海外油源以及近年來中國加速推進的石油戰略儲備等等,都是緩解石油供應風險的重要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