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大帝國第14篇: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阿拉伯帝國的第二個世襲王朝,怛羅斯之戰打敗唐朝,獲得造紙術
公元800年阿拔斯王朝鼎盛時疆域圖
阿拔斯王朝為阿拉伯帝國的第二個世襲王朝,古代中國史籍中稱之為黑衣大食(倭馬亞王朝被稱為白衣大食,法蒂瑪王朝被稱為綠衣大食)。于750年取代倭馬亞王朝,定都巴格達,后于1258年被蒙古旭烈兀西征所滅。鼎盛時,阿拔斯王朝的疆域西起摩洛哥、東接印度、北抵高加索、南至撒哈拉沙漠,面積1340萬平方公里,是當時世界上國土最遼闊的國家。
白衣大食、黑衣大食、綠衣大食 位置示意圖
阿拔斯王朝世系圖
約718年始,阿拔斯·伊本·阿卜杜勒·穆塔里卜的后裔(哈希姆家族)就著手企圖控制阿拉伯帝國,通過巧妙的宣傳鼓動,獲得很多人尤其是伊拉克阿拉伯人、伊斯蘭教什葉派及呼羅珊的波斯人的支持,結合成聯盟,以哈希姆家族為領袖。
哈希姆家族首領阿布·阿拔斯·薩法赫在750年的大杰河(底格里斯河支流)一役中擊潰倭馬亞王朝的軍隊,其哈里發馬爾萬二世逃往埃及后被殺,王朝中其他成員亦遭殺戮,只有阿布達爾拉曼逃往西班牙就地為王,建立定都科爾瓦多的后倭馬亞王朝,與阿拔斯王朝對抗。
750年,阿布·阿拔斯·薩法赫登位,成為阿拔斯王朝首位哈里發(750~754年在位),定都于庫法,自稱賽法拉(意為屠夫),因為他立意以鐵腕統治帝國。
怛羅斯之戰
751年,阿拔斯王朝軍隊在中亞怛羅斯戰役中擊敗唐朝將領高仙芝率領的唐朝和中亞各族聯軍,成功奪取了中亞西部河間地區的控制權,與唐帝國隔蔥嶺相對。阿拉伯帝國正是在這場戰役中獲得了造紙術。
第二任哈里發曼蘇爾(754~775年在位)執政時,以伊拉克為中心,在底格里斯河畔營建了新都巴格達,于762年遷都至此,他消減了賴以當權的波斯人的勢力,加強統治。
7-9世紀的阿拉帝國
阿拔斯王朝建立后最初的80余年(750~833年),特別是哈倫·拉希德(786~809年在位)和馬蒙(813~833年在位)執政時期,是阿拉伯帝國的極盛時代,在哈倫·拉希德尚是儲君時就率軍遠征拜占庭帝國,迫使其攝政艾里尼獻出大量貢品。
九世紀初的黑衣大食 九世紀亞歐形勢圖
在公元800年時,阿拔斯王朝統治著4400萬人民。哈倫·拉希德和馬蒙時期,帝國政治較為穩定,經濟、貿易和文化繁榮,成為帝國的鼎盛時期。
哈倫·拉希德依據波斯薩珊王朝(224~651年)的統治經驗,健全行政體制,加強中央集權,完善司法制度,設驛站,實行新稅制,發展農業、手工業、商業和對外貿易,國庫充盈,經濟繁榮,并重視文化和藝術的發展。
馬蒙執政時,重用波斯貴族掌管軍政大權,緩和同什葉派的矛盾,興修水利和公路,減輕土地稅,獎勵學術,發展伊斯蘭文化,并支持穆爾太齊賴派的宗教和哲學觀點。
830年,在巴格達創建綜合學術機構“智慧宮”,并大力提倡翻譯外國典籍。使伊斯蘭世界得以初次親密接觸當時的科學、哲學思想。對政治上的反對派,他仍堅持武力鎮壓措施。馬蒙的政策為其后幾位繼任者所襲用。這一統治時期被稱為“黃金時代”。
馬蒙死后,阿拔斯王朝的政權開始腐化,其繼任者穆塔西姆(833~842年)開始任用突厥族奴隸作衛隊,而此衛隊于巴格達不孚人望,迫使穆塔西姆必須遷都至底格里斯河上游160千米處的薩馬拉。薩馬拉作為首都共56年,歷經8任哈里發。
自9世紀中葉以后,突厥人逐漸取得權勢。突厥將領掌握軍權,任意廢立甚至殺害哈里發,哈里發完全成為他們手中的傀儡。同時,人民起義遍及帝國全境,其中的黑奴起義,由北非至幼發拉底河的硝石礦中工作的黑人發動,屢次發兵皆未能平息,叛亂持續約13年(870~883年),阿拔斯王朝因此國勢日衰。
白益王朝疆域圖
934年,由來自于里海南岸的德萊木人建立的白益王朝(或譯布韋希王朝),在945年最終攻占了美索不達米亞和巴格達之后,阿拔斯王朝的哈里發此后就又成為了白益王朝操縱的傀儡。
10世紀中葉,王朝直接統轄的地域只剩巴格達及其周圍的一小塊地區。
945年,布韋希王朝入主巴格達,迫使哈里發授予其“最高統帥”稱號,剝奪哈里發的政治權力,僅保存宗教領袖地位。
1055年,塞爾柱土克曼人率軍占領巴格達,迫使哈里發授予“蘇丹”稱號,發號施令,哈里發由其完全控制。
此后8次十字軍東侵(1096~1291年)同樣給王朝政權造成極大的沖擊。
外族入侵、起義迭起之際,國內數省亦趁亂宣布部分獨立或完全獨立。有的部落也通過起義來獨立。通過宗教維系帝國的統一已不復存在。
阿拉伯帝國的分裂
位于北非摩洛哥、阿爾及利亞一帶的的伊德里斯王朝(778~974年)于778年最先獨立,隨后,在波斯、中亞先后建立了塔希爾王朝(821~873年)、薩曼王朝(819~999年)、薩法爾王朝(861~1003年)、阿拉菲德王朝(864~928年)、伽色尼王朝(975~1187年)、布韋希王朝(945~1055年)、塞爾柱帝國(1037~1194年)、卡爾提德王朝(1231~1389年);北非和地中海東岸建立了阿格拉布王朝(800~875年)、圖倫王朝(868~905年)、阿尤布王朝(1171~1250年)、哈姆丹王朝(905~1003年)、法蒂瑪王朝(909~1171年)和贊吉王朝(1127~1262年)。
其中屬什葉派的法蒂瑪王朝是較為強大者,向阿拔斯王朝于巴格達的遜尼派哈里發挑戰,危及伊斯蘭世界的統一,塞爾柱帝國更強,通過擴張,領土大大增加,實力比起阿拔斯王朝強上許多,擊潰拜占庭帝國,十字軍所必須對付的突厥人就是塞爾柱土克曼人。
塞爾柱突厥和花剌子謨國家
1157年的巴格達之圍中,阿拔斯哈里發阿里-穆克塔菲擊退了塞爾柱王朝的軍隊,擺脫了塞爾柱的控制。
1194年,美索不達米亞的米迪亞塞爾柱王朝被花刺子模王朝軍隊所敗而滅亡,塞爾柱人在巴格達周邊的勢力徹底覆滅,阿拔斯王朝徹底擺脫塞爾柱人控制。
阿拔斯王朝的最后幾位哈里發中,只有第34位哈里發納賽爾(1180~1225年在位)握有與其身份相稱的權力,但也只是暫時的,帝國國勢仍一路下滑。
13世紀初,東方的蒙古帝國興起,成吉思汗通過不斷侵略擴張,得到穩固發展。
巴格達之戰
1258年,成吉思汗之孫旭烈兀率軍攻略阿拔斯王朝,包圍巴格達,末代哈里發穆斯臺綏姆(1242~1258年在位)的叔父執政阿拔斯·阿卜杜勒·穆塔利卜被殺,穆斯臺綏姆投降,后被蒙古人裹在地毯中為馬踏死,阿拔斯王朝滅亡,伊利汗國占領波斯大部分地區,王朝大多數成員亦被處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