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中下游地區連續多日的暴雨,給長江大堤和兩岸地區帶來了巨大的抗洪壓力。
在葛洲壩和三峽大壩兩大水利樞紐無法緩解洪水壓力的情況下,啟用荊江分洪區/荊江分洪工程也是提上了議事日程。
追問洪災:三峽在這場洪水中發揮了啥作用?
那么,什么是荊江分洪區,荊江分洪工程對于長江水患的作用究竟有多大,啟用后有哪些注意事項呢?咱就來說說這個荊江分洪區/荊江分洪工程。
人水相依話長江
荊江分洪區位于荊江南岸、湖北荊州公安縣境內,東濱荊江,西臨虎渡河,南抵黃山頭。東西寬13.55公里,南北長68公里,面積921.34平方公里,地面高程32.8一41.5米,蓄洪水位42.00米時,設計蓄洪容積54億立方米。
荊江分洪
荊江分洪區1952年開始建造,1954年建成。工程包括:荊江大堤加固;太平口進洪閘;黃山頭虎渡河節制閘及攔河壩;分洪區圍堤培修;南線大堤等。主體工程包括進洪閘(北閘),節制閘(南閘)和208.38公里圍堤。
荊江分洪工程——北閘(進洪閘)
該工程總蓄洪面積1358平方公里,有效容積71.6億立方米,現有人口87萬人,這已經相當于一個中等縣的人口、半個縣的面積了。
工程的主要作用是:當長江出現特大洪水,為緩解長江上游洪水來量與荊江河槽安全泄量不相適應的矛盾,開啟北閘分蓄洪水,確保荊江大堤,保證江漢平原和武漢市的安全。同時利用南閘(節制閘)控制由虎渡河入洞庭湖流量不超過3800秒立方米,以減輕洪水對洞庭湖的壓力。
荊江分洪區示意圖
荊江分洪工程是長江中游防洪工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確保荊江大堤、江漢平原和武漢市的防洪安全起到重要作用。
1954年長江特大洪水
荊江分洪工程于1954年首次運用,先后三次開閘分洪,最大進洪流量7760秒立方米,最大降低沙市水位0.96米,分洪總量122.6(125.9)億立方米,對確保江漢平原和武漢市的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
荊江分洪 能換來的是最大程度保證長江干堤、江漢平原和武漢三鎮的安全
荊江分洪區建有安全區21個,面積19.58平方公里,安全區圍堤長54(52.78)公里(涵閘23座)。分洪區圍堤全長208.38公里(其中:南線大堤22公里,荊右干堤95.80公里,虎東干堤80.58公里)。
荊江分洪閘
荊江分洪區在分洪區運用程序上首先運用,預見期短,淹水深7~10m,歷時長(1954年淹水長約3個月),其他三個區相對預見期較長,淹水淺,轉移時間較充裕。所以,荊江分洪工程安全建設投資基本上以荊江分洪區為主,并設有移民安置工程、轉移工程和通信工程。
居民安置措施主要有:外遷移民、本地移居、分洪外轉和臨時避洪。
荊江分洪工程修建時,其設計年限為20~40年。隨著區內人口增長和社會經濟的發展,防洪要求越來越高,分洪安全建設逐步由臨時應急性措施發展到全面規劃、分期實施。
由于安全建設以臨時應急工程為主,建設標準較低,隨著時間的推移,工程的使用功效逐步減少以致無法正常使用。主要問題有:安全區安全問題,撤離人口安置難及安全區安置容量小的問題,居民撤離轉移問題,財產保護,分洪補償及災后重建問題,分洪口門控制等問題。
由于荊江河道彎曲,洪水宣泄不暢,故極易潰堤成災,有“萬里長江險在荊江”之說
荊江分洪區現有人口54萬余人,其中,安全區、臺定居20萬余人。分洪時外轉12萬余人,安全區臺安置20萬余人,安全區臺人口密度將達近兩萬人/平方千米,而且有60余處安全臺低于設計洪水位不能居住。
分洪區北高南低,洪水進入區內后越往南水就越深,一些低洼地帶蓄水嚴重
對于安全區而言,圍堤尚未達到設計抗洪標準,內外平臺、堤內淵塘、砂基處理、堤身護坡尚未完成,區內現有可搭棚空地僅為5.3平方千米,區內有近30%面積不能利用,近133萬平米的淵塘未處理。另外,除斗湖堤外大多數安全區排水不暢,積水嚴重,道路不通,基礎設施薄弱。區內80%近20萬平米的安置房為危房不能居住,部分安全區臺已不能發揮安置居民的作用。
“萬里長江險在荊江” 荊江大堤是江漢平原的重要防洪屏障
據2000年調查統計,荊江分洪區內居住人口30.5萬人,居民財產27億元。如不采取相應措施,實施分洪后,將給區內群眾財產造成很大損失,也給社會帶來巨大的壓力。
防大汛|荊江分洪區若啟用將淹半個縣,須提前轉移40萬人
荊江分洪區的運用與否,與上游洪水來量和荊江大堤安全現狀緊密相聯。對于荊江河段,其洪水來量以長江干流為主,約占96%;其次為清江,約占2.6%;區間來水占1.3%。
防大汛|荊江分洪區面臨多重考驗,城區擴大后分洪成本大漲
荊江河段最不利的防洪形勢是:上下游均達到或接近控制水位,而同期長江干流來水量大。
長江洪水泛濫是長江流域森林亂砍濫伐造成的水土流失,中下游圍湖造田的結果
當荊江出現較大洪水時,清江隔河巖水庫和長江干流葛洲壩應以避免或推遲荊江分洪區分洪為目標,充分發揮削峰、錯峰作用。荊江洪峰來量由長江干流控制,需要防御的洪水是每次洪峰在河道的安全水位以上的總洪量。在洪水調度時應將洪峰波形、洪峰總水量、流量、洪峰水位及上下游水位綜合考慮。
?1998年,長江流域再次發生全流域組合性大洪水,荊江分洪區處于準備啟用狀態
鑒于荊江大堤防洪能力極大提高的現狀,為減少防洪時的隨機性,減小決策風險,以及在復雜水雨情下的決策難度,避免千軍萬馬上堤搶險嚴防死守的被動局面,應根據上游洪峰峰波及流量分析,結合堤防的抗洪能力,按已確定的洪水調度方案,科學有序地調度洪水,在全局上把損失減到最小,為荊江分洪區的運用確定一個更嚴謹、更科學的定量尺度。如超額量大、時間長,則應啟用荊江分洪區,相應的也減小堤防風險和防汛費用。如量較小,持續時間不長,則應加強堤防的防汛搶險力度,不宜運用分洪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