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七十年代山西聞喜縣郭村出土了一件西周銅器“荀侯匜(yí)”,有銘文“荀侯稽作寶匜,其萬壽子孫永寶用”字樣,荀侯,即史書中記載的郇國國君。此器當為西周時期郇國器物?!蹲髠鳌べ夜哪辍方韪怀剿裕骸啊?strong>畢原酆郇,文之昭也。”郇國是周文王之子的封國,為武王或成王所封。商代有旬方,臣服于商,商末被周所滅,西周郇國是商代旬方故地所封。西周郇國的地理位置有三種說法:根據《左傳·僖公二十四年》載:“晉師退軍于郇。”杜預注:“解縣西北有郇城。”解縣,漢置,故治在今山西臨猗縣臨晉鎮一帶,據說遺址尚存。清代顧棟高《春秋大事表》說:“古郇城,在今山西蒲州府臨晉縣東北十五里?!迸R晉縣,即今臨猗縣臨晉鎮。
另一條材料是根據《水經注·汾水》載:“(古水)又西南逕魏正平郡北,又西逕荀城東。古荀國也。”(北)魏正平郡,故治位于今新絳縣西南。即郇國位于新絳縣以東或東北一帶。關于荀國,有說法認為荀國和郇國是兩個獨立的國家,荀、郇通用是后世之誤,古籍中也確實存在荀、郇的不同記載,但細細分析,荀、郇當屬同一國族。以上兩種郇國故地當為前后遷徙所致。西周郇國的始封地當在臨猗縣境內,后受晉所迫,轉遷到新絳縣?!蹲髠鳌こ晒辍份d:“晉人謀去故絳(jiàng),諸大夫皆曰:'必居郇﹑瑕氏之地?!?/strong>”前585年,晉國謀劃離開故都絳城,遷往郇﹑瑕氏之地,因為那里“沃饒而近鹽”,也從一個側面窺見故郇之地富產豐饒,附近盛產食鹽。楊伯峻注:“郇在解池西北,瑕在解池南。”解(xiè)池,即運城鹽湖。也就是說,郇國故地在鹽湖西北的臨猗縣。然而,何光岳《荀國考》則認為郇國初始地在周畿陜西旬邑縣,武王滅商后,轉封到臨猗境內。
郇國為武王兄弟的封國,地位顯赫,國君史稱郇伯,頗具賢名?!对娊洝は氯罚骸?strong>四國有王,郇伯勞之。”這是曹人面對王室衰微紛亂局面的感懷之作,不由想起周初王室強盛天子號令天下的時局。意思是四方諸侯前來朝見宗周,天子令賢德的郇伯出面慰勞。漢代鄭玄《〈毛詩傳〉箋》說:“郇伯有治諸侯之功。”這是對郇伯功德的肯定。《逸周書·王會》記載,在成王年間成周舉辦的諸侯大會上,“唐叔(晉國始祖)、荀(郇)叔、周公(魯國始祖)在左,太公望(齊國始祖)在右”,地位可見一斑。西周郇國歷代國君在王室擔任卿士,輔佐王事,參與國政。《竹書紀年》載:“(周昭王)六年,王賜郇伯命。”周昭王時,郇伯仍為周室卿士,地位不減當年。
荀侯匜
進入東周,晉國分裂成了大宗翼城和小宗曲沃兩支,從此開啟長達67年之久的“曲沃代翼”之爭。《竹書紀年》載:“(周桓王)五年(前715年),(晉)武公元年,荀人、董伯皆叛曲沃。”《左傳·桓公九年》載:“虢仲、芮伯、梁伯、郇侯、賈伯伐曲沃。”由于當時周桓王支持翼城晉室正統,出面號召諸侯響應起來打擊非正統勢力,郇國也加入了攻打曲沃的隊伍,這也為它日后的覆滅埋下了伏筆。曲沃代翼后,晉武公對當年合縱討伐曲沃的一縱小國進行了瘋狂報復,郇國就此落下帷幕。郇國亡后,成了晉武公時期的大夫荀息(原氏黯)的封邑,春秋末年晉國獨裁者智伯就是其后裔。
荀伯大父盨銘文(西周中期)
部分郇人渡過黃河南遷到河南洛陽附近,《水經注·洛水》載:“洛水又東,得荀公溪口,水出南山荀公澗,即龐季明所入荀公谷者也。”荀公溪(興華河)、荀公澗、荀公谷(興華峪),都在洛寧縣以西興華鎮境內,這些以“荀”字命名的山水名皆來自郇人后裔足跡。還有部分郇人則往西南方向遷徙,進入陜西旬陽縣,《讀史方輿紀要》陜西商州鎮安縣:“旬水出縣南百里之旬山。亦曰洵水。東南流,入旬陽縣境。”旬(洵)水,即現在的旬河,為長江支流漢江的支流。旬陽、旬水、旬山,這些地名山水名都是郇人留下的足跡。
文/堰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