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學術觀點】彭兆榮:從“漢人”到“漢族”到“漢民族”——讀徐杰舜教授主編的《漢民族史記》

摘要作為歷史事實,中華民族的主體是漢民族。然而,“民族”卻是近代以降從西方舶來的概念,我國傳統(tǒng)的“人”“群”“族”都有自己的歷史脈絡。徐杰舜教授的《漢民族史記》對一條脈絡進行細致地梳理,值得稱道。

關鍵詞漢人;漢族;漢民族;華人

徐杰舜教授給我寄來他主編的《漢民族史記》,并囑我為他的大作寫書評。我答應了,但很為難。以我與徐教授的近三十年的交情,他交待的事情不能回絕。何況,他早年的《漢民族發(fā)展史》書評就是我寫的。

記得1994年4月19日,他把大作《漢民族發(fā)展史》送給我,同時就給我下了指令:“彭兄,你寫個書評吧。”于是,我就很認真去讀他的著作,像讀老師布置的作業(yè)一樣。徐教授的書一般都是“磚頭塊”,看著嚇人,捧著沉重,讀著費勁。要寫書評,那書得讀很久。徐教授的一句話,費了我很長時間。為此,我寫下了《我是我與我非我》,發(fā)表在《讀書》1996年第9期,文章的結尾是這樣的:

所幸的是,這種具有填補歷史性空白的研究近兩年已為一些學者敏銳地覺察到并開始了他們卓有成就的工作。廣西民族學院民族研究所徐杰舜教授的專著《漢民族發(fā)展史》以及由他主編的《漢民族文化叢書》的面世,一如漢族民族研究的重要性一樣,值得大書一筆。尤其是他的《漢民族發(fā)展史》,把對漢族研究的重要性、亟待性的吶喊與悉心扎實的研究一并澆鑄于洋洋五十萬字的著作中。

讀讀吧,如果你是漢族人,你會多一點自知;如果你是中國人,你會多一點自信;如果你是外國人,你會少一點自大。

那年頭,《漢民族發(fā)展史》還只是一本書,可是,這次不同,洋洋500多萬字,整整九大卷。我要什么時候才能讀完?我答應得很為難。因為工程量太大。何況,我也還忙著自己的事情。

答應了就只能去做。從收到書的那一天起,我就開始讀,讀得頭昏眼花,讀到后面,忘了前面。好在我對徐教授還算了解,對他的學術研究也算熟悉,讀著讀著,就有了心得。

《漢民族史記》總共只有五個字,“漢民族”就是關鍵詞,也是全書的提挈。我就從這里入手,對這個概念做一個辨析。

我們今天所使用的“民族”是外來的,雖然我國古代偶爾也出現(xiàn)過“民族”,但并不是今天的意思。對此,郝時遠先生有過考釋,此不贅。徐教授所使用“漢民族”中的“民族”,顯然是Nation的譯名。它有一個語境,即以當今世界通用的“民族-國家”來作為國家政體通行的概念符號。

可是,現(xiàn)在世界上所用的“民族-國家”這一概念其實還不到300年,大致上說,是以法國大革命為標志,即1789年7月14日在法國爆發(fā)革命,建立新型的“共和”制國家。所謂“共和”,就是公民對國家的事務有權發(fā)表意見,即“共和”“一起發(fā)聲”。它的原型出自古代希臘城邦國家的公民,在一個公共場所(public)對國家的事務發(fā)表意見(Re表示“大家”)。那么,法國大革命后,要建立新型國家,首先考慮的是用什么概念能夠代表“ 公民”“公眾”的問題。“民族”于是被選擇作為代表新型國家政體的表述標志和符號。此后,被其他國家認可并傳襲和使用。所以,“Nation”在今天亦可指稱“國家”, 是一個以國家為背景的政治性認同的語符。由此可知,“民族”的概念不僅有著西方“詞與物”的淵源,同時也代表西方國家政體的基本形制。

在我國,“民族”的概念舶來大致是近代的事情,而使用“民族”用作國家政體被移植到中國,標志性的事件是孫中山在1911年建立“中華民國”所采用的共和國制,即所謂的“五族共和”。具體而言,是以漢、滿、蒙、回、藏“五個民族”建立的共和制國家,這也是在國家政體上首次使用的概念,迄今為止只有109年。

“民族”一詞自進入中國,本土化進程一直就很艱難。雖然近代的中國學者曾經有過不同的表述,《漢民族史記》中有這樣的追述:

漢民族研究的興起與漢族的形成和發(fā)展是不匹配的。漢族從起源到形成到發(fā)展,歷經滄桑五千余年,而漢民族研究自1928年王桐齡的名為《中國民族史》問世至今不到百年。形成了強烈的反差……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后,隨著中西交往的日益頻繁,西方話語下的學科體系逐漸傳入中國,“民族”一詞也隨之傳入。在19世紀40年代到60年代一段時間里, “民族”一詞并未被使用,人們習慣于“華夷之辨”或“夷夏之辨”的“蠻”“夷”“戎”“狄”之稱。(卷1第19頁)

也就是說,西方的概念被搬運到中國,首先必須與中國的歷史和國情相結合,而這一過程相對漫長。從中國的歷史演變來看,以漢族言之,雖然在歷史的表述中,不同的歷史時段曾經出現(xiàn)過各種不同的概念,但大致有一個從“漢人”到“漢族”再到“漢民族”的軌跡。事實上早先的“人”原本就已經有了“民”“族”“群”的意思。所以,在漫長的歷史表述中,“人”一直是最重要的概念。同時,“漢人”是相對于諸如“蠻人”“夷人” 等而言的。雖然歷史上一直存在著“華夷之辨”的政治性“區(qū)分與排斥”,卻也從反面證明:“漢人”與“蠻夷”難辨涇渭。

再者,漢人與蠻夷的關系其實不僅僅是人群、族群的分類,竊以為,它是中式獨特的宇宙觀的產物。中式所謂“宇宙”,主要意思是時空觀。自古就有“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來曰宙”之說。“宇”指無限空間,“宙”指無限時間。中國的宇宙觀與“天時地利人和”直接牽掛。

“時間”由“天”確定,故有“天時”之說。中國古代的時間形制由“日”制定,“時間”在文字皆屬于“日族”,凡是與時間有關的皆有“日”,如時、間、早、晨、昏、晚、旦、曉等。古代測時的方式為“立竿見影”,測時的工具叫日晷,這是中國重要的文化遺產。比如我國河南登封的“天地之中”遺址群,2010年8月1日在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4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其中最重要的一個遺址,就是“周公測景臺”,即中國最早的測時(日)的地方之一。

時間與空間的配合,具體體現(xiàn)在天地之中,空間側重于大地之“四方”,亦有“五方”之說:即東西南北中。“中”是華夏族起源的宇宙隱喻,“中華”與之有關,中邦、中國、 中原、中央等都是傳統(tǒng)宇宙模式的遺語。“立中邦”而治四方,在我國最早的地理著述 《禹貢》中已現(xiàn)雛形。“中邦”便是華夏,便是中國,相對于“四方”,(東)夷、(西) 戎、(南)蠻、(北)狄,直到今天的“中央/地方”仍可瞥其歷史遺意。這樣,“中土”之族便成了“華夏之族”。其實,這不過是“華夏中心”說的特殊表述:一方面,從認知上看,“以我為中心”是通常的認識方式,費孝通的“差序格局”也是以我為中心的認識圖式。世界上的古代文明,無不是“以我為中心”的產物。看看世界各國地圖便能豁然通曉,自己的國家都在“世界的中心”。另一方面,這種“自我中心”的認知方式成了政治地理學“中心/邊緣”話語政治的表述體系。但是,當兩個“中心”出現(xiàn)交集的時候,問題就出現(xiàn)了:在以“羅馬”為中心的歐洲中心模型中,“華夏中心”的模塊被擠到了“東方” (遠東)。今天,我們仍然以“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的東方”感到驕傲,殊不知,這已然被“文化殖民”了。中華民族原本就是世界的“中心”,何以“屹立在東方?”

明白了這些道理之后,我們同時明白了古代的族群分類與這樣的“合理-悖理”思維邏輯分不開。現(xiàn)在讓我們看一看所謂“漢人”的歷史構成和線索。具體地說,“漢人-漢族-漢民族”的模式顯現(xiàn)出了中式宇宙觀的影子,存在著“人”與“方位”相結合傳統(tǒng)思維的線索,以及歷史上多族群相互融合的痕跡。如卷1第114頁中的有關系圖。

在中國古代的漫長歷史中,以“人”代替“族”雖然是有“同義反復”之虞,但多一種表述并無不妥。而且“族”的使用似乎更有代表性,無論是方位人群、方國人群、地緣人群、行政區(qū)劃人群、親屬群體。

簡而言之,“人”作為群體的表現(xiàn)在歷史上最有代表性,使用的時間也最長。所以,在“漢人”“漢族”“漢民族”中,“漢人”也最典型。而且,在“人”的表述中注入更多、更豐富的意思,而“族”“民族”反而消失了。比如“天時地利人和”中的“人”并沒有“族”“民族”的區(qū)隔含義。

另一個重要的原則是,任何“人(族)”皆無法單獨言說,人類學的常識告訴我們, 無論是從“生物種群”還是“文化種群”,“純種”的人種(生物性)和“孤立”的族群(文化性)在世界上已經找不到。換言之,所有的“人-族-民族”都是“雜交”的。所以,當我們講到“漢民族”就一定與中華民族之“多元一體”無法隔絕。而對此最權威的論述是費孝通先生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完整理論。在這個“多元一體”的模式中,我們仍然可以清晰地看到中華民族宇宙觀模式中的“中心說”(核心說) 的影響。

筆者斗膽辨析費先生在這個模式建構中的“民族”“族”“核心”等概念:第一,“中華民族”是配合“民族國家”使用的概念。歷史資料說明:“中華民族”這個詞是19世紀末葉開始出現(xiàn),最初的清楚定位可以到1901年。最早較為明確表明各民族一體觀念,且率先使用“中華民族”一詞者為梁啟超。事實上,在近代對“中華民族”的語義探索過程中,“漢族”并非唯一的使用概念,學者們曾經嘗試以“漢族”“黃族”“華夏族” “炎黃遺族”等不同的概念(卷9第12頁)。換言之,“中華民族”是由中國古代“中華” 和外來近代“民族”一詞拼湊而成。第二,這時間和空間的組合(中華——本土、古代;民族、外來、近代)首先是政治性的,是由“民族國家”這一外來國家形制所引導,滿足新型國家形態(tài)而出現(xiàn)的,并以“民族”作為政治性工具概念的“框架”重新對中國傳統(tǒng)的歷史進行組裝的結果,有“新壺”裝“舊酒”意味。第三,也是對近代以降中國學者們在摸索、探討中國發(fā)展道路的各種理論、范式、概念“百家爭鳴”中的“一家之言”。第四,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歷史形成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凝聚核心漢族的出現(xiàn)” (卷1第14頁)。第五,費先生“中華民族”之“一體”與“多元”的指喻方向并不相同:“一體”側重于民族國家的“政治”訴求;“多元”則側重于歷史文化中的“文化”“ 文明”基理。類似于人類學研究中的“民族”與“族群”的指喻差異。

至于“華人”,徐杰舜教授借用李亦園先生的觀點:

在此基礎上,臺灣漢民族研究的對象和范圍有兩大創(chuàng)新。一是從“漢族”進到“華人”,從“華人”進到“華僑”,或者是從“漢族”進到“華僑”,從“華僑”進到“華人”,“那是研究華僑、華人的情形……也是漢族研究的一部分。”二是“從周邊看漢族”,即“從異族,從少數(shù)民族,倒過來看漢族,到底漢族本身是怎么樣?而不從核心立場來看。”(卷1第15~16頁)

“華人”“華僑”的出現(xiàn)也是近代的事情,是伴隨“中華民族”出現(xiàn)而形成對中國人海外移民的概念使用(卷9第20頁)。但事實上,中國的移民歷史早已有之,無論他們是“落葉歸根”還是“落地生根”;無論他們是改變了國籍還是保持國籍,但他們的生物基因和文化基因都是“中國人”。而更普遍的、更有代表性的表述其實并不是“華人華僑”, 是“唐人”,證據(jù)是:世界各國的大、中城市只要有中國人居住的地方大多都有“唐人街”。即使在現(xiàn)今,閩南語中仍然沿用“唐人”。由此可見,移民海外的中國人最習慣、最通用的表述,是以中國歷史上的“輝煌”時段代替混雜性的、可能引起誤解、誤會的族裔關系。這種現(xiàn)象值得深入研究。

毫無疑問,徐杰舜教授的《漢民族史記》為中華民族當代語境的學術推展作出了特殊的、重要貢獻。“史記”也可以理解為記憶性選擇,是一種特定歷史的語境性選擇,是一種歷史時段中的認知性選擇;是對歷史進行“碎片”的組裝性選擇,是一種學術發(fā)展中的策略性選擇,也是徐教授個人經歷、生命感受中的選擇。


(本公眾號刪去文章注釋,完整版請查閱原刊)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藝術類)重點項目“中國特色藝術學體系研究”(項目編號:17AA001)的階段性成果。

【引文格式】彭兆榮.從“漢人”到“漢族”到“漢民族”——讀徐杰舜教授主編的《漢民族史記》[J].貴州民族研究,2021,42(05):178-181.

作者簡介


彭兆榮,廈門大學一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四川美術學院中國藝術遺產研究中心首席專家,“巴渝學者”特聘教授,福建省文化名家。中華人民共和國參加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非物質文化遺產遴選草案特別會議”中方專家組成員,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xié)會非遺與旅游融合協(xié)調委員會專家。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系探索研究”項目主持人,首席專家。國家社科基金(藝術類)重點項目“中國特色藝術學體系探索研究”項目主持人。

   文學人類學

組稿編輯 | 閆玉

審稿編輯 | 梁昭

   值班編輯 | 嚴可健

在田野中發(fā)現(xiàn)

在書齋中思考

文學人類學研究會主辦

歡迎交流:its2011@126.com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如果大秦帝國能立世幾百年,中國人或許只有大秦民族稱謂而沒有大漢
關于漢族你了解多少?(皇帝不稱朕的回答,96贊)
什么是中國?誰能代表中國?
【轉】漢族到底是什么時候形成的?(吳啟訥)
漢朝之后我們才叫做漢人,而在之前,我們有個無比霸氣的稱謂
從數(shù)次蠻族入侵看中華民族傳承的重要性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洛南县| 合江县| 哈尔滨市| 万源市| 邓州市| 云安县| 诏安县| 东丽区| 丹棱县| 大同县| 日土县| 绥棱县| 乐昌市| 翁牛特旗| 玛多县| 长丰县| 郁南县| 大宁县| 辰溪县| 曲沃县| 南江县| 北碚区| 日喀则市| 安溪县| 永济市| 云林县| 东至县| 余江县| 彝良县| 龙川县| 五大连池市| 鹤岗市| 英吉沙县| 宁城县| 余姚市| 金溪县| 浦东新区| 额尔古纳市| 海阳市| 黑龙江省| 榆树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