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首頁
好書
留言交流
下載APP
聯系客服
【中華文明探源】歐亞草原的人群遷徙與文明變局
行者aw7sg93q3w
>《待分類》
2022.05.13
關注
歐亞大陸古代東西方之間的交流主要通過三套平行而又互動的交通網絡進行:牧業人群參與的草原絲綢之路,綠洲城郭支撐的綠洲絲綢之路和海港聯結的海上絲綢之路。其中開辟最早、人群遷徙最多、對文明變局推動最大的是穿越歐亞草原的草原絲綢之路。
歐亞草原北部呈連續帶狀延伸,東起中國東北松遼平原、大小興安嶺,西至歐洲多瑙河下游、喀爾巴阡山脈,大致分布在北緯40°至50°之間的地區,東西跨越近110個經度。以面積廣大的草原為基本地貌,孢粉資料證明,至少在晚更新世(距今10萬年)前已形成目前的草原類型。其間分布著大小不等的山地、丘陵和戈壁荒漠,河流大多呈南北向。整個歐亞草原幾乎沒有阻礙交通的地理單元,是一個巨大的天然走廊,牧業人群相對合群開放,樂于待客,對于古代人群的移動來說,歐亞草原是歐亞大陸上阻力最小的地帶。
歐亞草原上人群遷徙大致分為四個時期。從人類經濟形態來說,以采集狩獵經濟為生業的舊石器時代,人群的流動主要是自西向東;以畜牧和少量農作為生業的青銅時代仍然保持自西向東的方向;值得注意的是,以游牧為生業的整個鐵器時代則完全轉變為自東向西為主。工業時代的沙俄時期則又轉變為自西向東為主。
歐亞草原舊石器時代的人類活動相對模糊。
從最新發現的考古證據看,俄羅斯阿爾泰山丹尼索瓦洞穴和甘肅夏河白石崖洞發現呈現了丹尼索瓦人在歐亞草原活動的蹤跡。對北京周口店“田園洞人”基因的研究,顯示了4萬年前東亞人與歐洲和美洲的關系。新疆吉木乃縣通天洞遺址出土4.5萬年前的刮削器、勒瓦婁哇石核與石片和舊大陸西側同類型莫斯特文化石制品風格一致,這和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東烏珠穆沁旗金斯太遺址的發現一起顯示了早期人類(有可能和尼安德特人有關系)通過歐亞大陸北線向東遷徙的線索。東天山北麓吉木薩爾縣泉子街鎮的小西溝遺址發現了距今十萬年前的石器,顯示了東部地區人群沿北線向西開拓的歷史。
從銅石并用時代到青銅時代,大量的考古資料證明,古代東西方的人群通過歐亞草原遷徙和交流達到了一個小高潮,大致有三波直接來自歐亞草原,或者間接來自兩河流域、古埃及、古印度和阿姆河文明的馴化物種、技術和器物的傳播,這些交流促進了中國文明的孕育和發展。公元前3300—前2300年第一波通過歐亞草原傳入中國(現代中國的范圍)的是黃牛、綿羊和小麥。公元前2200—前1300年第二波是馴化馬、板輪車、權杖頭、紅玉髓、費昂斯(玻砂和釉砂)、海貝、青銅冶煉術、鐵器以及相關的一些青銅器,比如青銅短劍、青銅管銎斧、青銅刀、銅鏡等,另外還有一些習俗,比如屈肢葬、火葬墓、封堆墓等。中國傳入西方的主要是黍和彩陶。公元前1300—前1000年第三波傳入中原腹地的是商代中、晚期的輪輻式雙輪戰車、印章等。
游牧經濟的出現和成熟,讓歐亞草原真正的潛力得以充分地發揮出來。從公元前9—前8世紀游牧人群的大規模西遷開始,一直到元代,歐亞草原人群遷徙的大勢和方向轉變為從東向西為主。早期鐵器時代帶來了第四波(公元前900—前221年,主要是西周晚期至戰國晚期)的文化交流。西方傳入的主要有使用黃金和銀的習俗、動物風格藝術、冶鐵術、玻璃技術、列瓣紋銀盒、胡服騎射等。中國傳入西方的則有金屬頭盔、銅鍑、龍/虎的形象和思想、絲綢、銅鏡、漆器等。之后,通過綠洲的絲綢之路正式開通,草原上的交流除了少數幾個積極的時段外,均讓位于南部的綠洲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不過,游牧人群大規模的遷徙和擴張則成為文化互動和基因交流的重要推手。
這個時期具體西遷的人群從早到晚以“獨目人”、大月氏、匈奴、柔然、突厥、契丹、蒙古為代表。“獨目人”由于自身強大擴張,導致其他草原人群多米諾骨牌式的西遷,斯基泰人因此進入近東、黑海北岸和北高加索地區。大月氏、匈奴、柔然、契丹的西遷主要是因為受到草原鄰近力量或者中原力量的嚴重打擊而導致的向西潰散,尋求新的生存空間。大月氏受到匈奴和烏孫的攻擊,進入中亞,建立貴霜帝國,成為絲綢之路上的四大帝國之一,重塑了中亞的歷史,也反向以佛教等影響了中國。匈奴主要受到東漢和鮮卑的攻擊而主力西遷,輾轉演化,最終成為瓦解羅馬帝國的“上帝之鞭”。柔然受到北魏、突厥先后的打擊而潰逃至歐洲,可能成為影響歐洲歷史的阿瓦爾人。契丹則是受到金的擠壓,向西發展,建立西遼,遼以及西遼對歷史的影響,從中亞、西亞與東歐等地區以“契丹”稱呼中國就可見一斑。突厥的西遷既有受到唐朝和回紇/回鶻打擊的原因,也有其自身分裂,不斷向西尋求生存空間的原因有關,他們的西進運動相對分散,時間也較長,最遠到達小亞,成為影響世界歷史進程的重要因素。蒙古的西進運動屬于一個特例,是一種草原力量的外溢,屬于主動性的擴張,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記。
工業革命之后,歐亞草原的人群遷徙發生了逆轉,沙俄擴張時期,為了獲得皮毛資源和更廣大的領土,以哥薩克騎兵為先頭主力的沙俄勢力向東擴張,一直到達遠東海岸為止,南部則與清朝對峙。從歐亞草原而來的沙俄和海上來的列強最終促成了清朝的崩潰和中華民族的自覺,古老的中國在涅槃中重生。
總之,在遼闊的草原上,人群流動,文明東去西來。早在石器時代,東西方已經有了人群和文化的交流。
銅石并用時代、青銅時代和早期鐵器時代,歐亞大陸東西方多項重大的馴化物種、技術、產品和思想通過草原得以傳播。這些馬背上的通道為東西方打開地理、民族和文化視界,為綠洲“絲綢之路”的開通奠定了基礎。即使在綠洲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繁盛和衰落的時期,草原仍然是人類社會重要的舞臺和通道,清代的萬里茶道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農牧社會的二元對立是古代世界歷史進程中最重要的一對矛盾,農耕、游牧經濟為主導的南北世界的博弈造就了人類波瀾壯闊的沖突、交流、融合的歷史。在這些博弈中發生的數次歐亞草原人群大遷徙無疑是其中的高潮,這和南部相對平和的綠洲和海上絲綢之路一起,讓東西方在技術、文化和思想方面能更加充分地交流、共享和互鑒,一定程度上,維護著古代全球化的均衡發展,保持著全球各大文明的共振,可以說,是古代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一種生動體現。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邊疆民族與宗教考古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員)
編輯:宗悅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
。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絲綢之路的由來及其啟示
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
為何小麥先到山東?5000年前中亞發生一件大事,差點改變絲綢之路
李旻:天下之九州:龍山社會與龍山世界
從法羅爾寶藏看阿姆河文明與早期中西文化交流
王輝:早期絲綢之路開拓和發展的考古學證據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首頁
萬象
文化
人生
生活
健康
教育
職場
理財
娛樂
藝術
上網
留言交流
回頂部
聯系我們
分享
收藏
點擊這里,查看已保存的文章
導長圖
關注
一鍵復制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微信登錄中...
請勿關閉此頁面
先別劃走!
送你5元優惠券,購買VIP限時立減!
5
元
優惠券
優惠券還有
10:00
過期
馬上使用
×
主站蜘蛛池模板:
佛山市
|
中阳县
|
渝中区
|
马山县
|
德格县
|
南城县
|
东至县
|
锡林郭勒盟
|
湘西
|
二连浩特市
|
汤原县
|
丰都县
|
彩票
|
平顶山市
|
昆明市
|
梁河县
|
贺兰县
|
贵南县
|
江阴市
|
洞头县
|
屯昌县
|
板桥市
|
香河县
|
汉川市
|
富民县
|
武功县
|
枞阳县
|
泾阳县
|
东阿县
|
宜川县
|
阿尔山市
|
长泰县
|
安国市
|
大冶市
|
河南省
|
永胜县
|
兰坪
|
宿迁市
|
盐源县
|
乌什县
|
凌云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