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文明的孕育期源流悠長
中華文明是獨立誕生的原生性文明,這樣的文明并非短時間能速成,而是經過了漫長的孕育過程,并最終在距今5000年前后升華到文明階段。從到目前為止的考古發現來看,延續至今的中華文明中的幾個文化核心要素,早在七八千年前就已出現。換言之,5000多年前誕生的中華文明既不是從天而降,也不是無源之水,在此之前,已孕育了至少3000年之久。 【閱讀全文】
夏夷商三種文化的互動與早期國家發展
早期國家階段的夏時期,活躍于中原地區的夏夷商三族比鄰而居,三種文化不斷的碰撞,他們之間的交流、融合甚至戰爭,加速了夏夷商三族之間的融合,促進了各自文化的快速發展。同時,三種文化的快速發展也有力促進了早期國家的持續、健康發展,創造出了輝煌燦爛的青銅文明。 【閱讀全文】
紅山文化視角下的“中國文化直根系”
我國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在《中國文明起源新探》一書中提出了中國文明起源的三種模式:裂變、撞擊、融合,并指出這三種模式發生的區域“……大都在中原與北方,大都與中原和北方古文化的結合有關。所涉及的范圍是從關中西部起,由渭河入黃河,經汾水通過山西全境,在晉北向西與內蒙古河套地區連接,向東北經桑干河與冀西北,再向東北與遼西老哈河、大凌河流域連接,形成'Y’字形文化帶。……它(指Y字形文化帶)在中國文化史上曾是一個最活躍的民族大熔爐……所以,它也是中國文化總根系中一個最重要的直根系”。 【閱讀全文】
二里頭鑲嵌綠松石銅牌飾折射“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
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格局是文化互動的結果。互動可以發生在同一考古學文化內部(如同文化的不同類型間),也會發生在不同區域考古學文化之間(如“區系類型”理論所強調的區域文化間的碰撞和融合),還可以發生在中華文明和外來文明之間(如源自西亞、中亞等地區的小麥栽培技術、黃牛和綿羊等家畜的飼養以及青銅冶煉技術逐步融入中華文明之中)。正是這種無時無刻不在發生的文化互動,“中華文明在起源與早期發展階段形成的多元一體格局、兼容革新能力,成為了其長期生長的起點,從中孕育出的共同文化積淀、心理認同、禮制傳統,奠定了中華文明綿延不斷發展的基礎?!?【閱讀全文】
歐亞草原的人群遷徙與文明變局
在遼闊的草原上,人群流動,文明東去西來。早在石器時代,東西方已經有了人群和文化的交流。銅石并用時代、青銅時代和早期鐵器時代,歐亞大陸東西方多項重大的馴化物種、技術、產品和思想通過草原得以傳播。這些馬背上的通道為東西方打開地理、民族和文化視界,為綠洲“絲綢之路”的開通奠定了基礎。即使在綠洲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繁盛和衰落的時期,草原仍然是人類社會重要的舞臺和通道。
農牧社會的二元對立是古代世界歷史進程中最重要的一對矛盾,農耕、游牧經濟為主導的南北世界的博弈造就了人類波瀾壯闊的沖突、交流、融合的歷史。在這些博弈中發生的數次歐亞草原人群大遷徙無疑是其中的高潮,這和南部相對平和的綠洲和海上絲綢之路一起,讓東西方在技術、文化和思想方面能更加充分地交流、共享和互鑒,一定程度上,維護著古代全球化的均衡發展,保持著全球各大文明的共振,可以說,是古代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一種生動體現。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