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語:遼寧與吉林進行區劃調整,遼寧省的16個縣為什么被劃入了吉林省?之前在介紹東北省的時候有網友評論說:東北三省要想振興崛起,就應該合成一個東北省,就近市縣重新規劃合理布局,大東北騰飛崛起一定指日可待!考考大家,知道東北三省值得是哪三個省份嗎?答案就是:遼寧省,吉林省還有黑龍江省。今天要說的就是遼寧省和吉林省的淵源。很多都知不知道,之前遼寧省和吉林省進行過區劃調整,當時遼寧省的16個縣城被劃入了吉林省,這到底是為什么呢?
明朝的東北三省劃分情況
雖然說省份之間進行區劃調整很正常,但是一口氣就有16個縣市進行了區劃調整,一口氣都被劃入了吉林省,這其中肯定有故事。追根溯源,在中國古代,中原王朝對于東北地區一般只能控制住遼寧等地,之于吉林和黑龍江等地成為了難以突破的盲區。因為吉林和黑龍江一直被北方游牧政權控制,為了這片地域,中原王朝和北方游牧政權進行了反復的拉鋸戰。雖然東北三省是人口大省,但是在古代東北地區的經濟還有人口總數,都與中原地區有很大的差距。到了明朝統治的后期,在東北地區還出現后金。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后金就是清朝的前身。通過各種手段,后金的政權和實力不斷的擴大,當時已經控制住了整個東北地區和蒙古草原,因為占據優勢,后金已經可以和明朝并駕齊驅了。強強對抗,勝利自然是屬于勇者,在清朝建立了之后,就開始不斷的向明朝進攻。
到了17世紀中期,明朝正值內憂外患,清朝找準時機,大舉入關。崇禎皇帝沒有守住明朝的江山,李自成占據了中原,因為他擁兵自重,貪慕陳圓圓的美色,得罪了吳三桂,吳三桂直接打開城門,放清兵入關。在往后的十多年時間里,清朝逐步的確定了對全國的統治。當時因為清朝的行政經驗不足,就沿襲了明朝各方面的制度,這里面就包括行省制度。清朝在明朝的基礎上,對這些制度進行了完善。例如行省制度,明朝時期是兩京一十省,到了清朝就是內陸十八行省了。當時清朝并沒有在全國都推行這個行省制度。當時東北和西北等地區,都沒有應用這個行省制度。
清朝東北三省的劃分
當時的清王朝把東北地區當成是自己的龍行之地,不允許中原的人進入東北地區。大家都知道大清入關以后對于漢人是有歧視的,什么滿漢不能聯姻….因為不允許中原人的進入,這里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面,人口始終沒有突破100萬大關。因為人口不多,清政府對于這個地方沒有嚴格管轄,沒有在這里設立行政區域和行政官員,這在當時沒有出現問題,到了后期帝國主義侵略我們的時候,弊端就顯露出來了。
因為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官員的不作為,我們遭受了列強的侵略,不得已打開了我們的國門。因為國力衰敗,西方列強想要染指清朝東北地區。清朝這時候才重視到東北和西北地區。當時清政府為了鞏固東北地區,先后設立了黑龍江省,吉林省以及奉天省,這也是東北三省的由來。當時的東北三省和現在相比,行政區域的差別可是很大的。
到了1912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統治中國200多年的清朝退出了歷史舞臺。緊接著我們國家就進入了軍閥內戰的局面,因為各路軍閥都忙著互相進攻,哪有時間去管理行政區劃的問題,到了北伐戰爭結束以后,政府為了鞏固北方地區,設立了北方四省。
東北三省在抗日戰爭和新中國后的調整
1931年日本發動了九一八事變,來勢洶洶的日本軍隊在6個月的時間里面占領了東北三省,之后還占領了熱河省。當時的日本為了鞏固自己在華的統治,扶持了惡名昭著的偽政府,在偽政府的統治歲月里,東北地區被劃分為了十四個省,到了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劃分為了十九個省。八路軍費盡心力,把日本人趕出了我們國家,東北地區的行政區劃也出現了調整,當時出現了東北九省的模式。
新中國成立之后,東北地區被劃分為了六個省,國家的生產也開始逐步恢復了。東北地區一直都是中國的重工業地區,地位相當重要。政府為了恢復和發展中國東北的經濟,對于東北地區的行政區劃進行了逐步調整。政府把黑龍江省和松江省給合并了,組成了一個嶄新的黑龍江省。省會城市也從原來的齊齊哈爾變成了哈爾濱。遼東省和遼西省還有沈陽市合并,組成了新的遼寧省。當時因為黑龍江省和遼寧省的面積比較大,而吉林省的面積比較小,為了均衡,政府又對遼寧省和吉林省的行政區劃進行了調整。
當時政府把遼寧省的雙遼縣等十三個縣城以及通化等三個市都劃入了吉林省,就這樣吉林省的管轄范圍進一步擴大了,與此同時,經濟實力也在不斷的增強。也是在政府的調整之后,東北三省在各方面都比較平衡,并駕齊驅。1960—1970年間,東北三省作為國家的重工業基地,都各自發揮了各自的優勢。
結語:曾有人說如果東北三省成立一個特區,組成一個大的聯盟,東北經濟搞上去了,全國的經濟也能再次騰飛。雖然這些只是大家想想而已,但是隨著國家經濟不斷的發展,作為工業重地的東北三省也會在國家的扶持之下不斷騰飛。我們要對自己的國家有充分的自信,相信扎,國家的調控之下,各個省市經濟都能迎來新高潮,我們的生活質量也會越來越好。對于東北三省的發展,你有什么建設性的意見嗎?評論和歡迎在留言區分享討論,時代的進步和歷史的變革,我將與你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