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林梅,今年35歲,老公叫魏強,婆婆叫劉鳳英。
我和老公是大學同學,畢業后自由戀愛結婚的。婆婆一直覺得我門當戶對不夠,對我頗有微詞。但為了孩子,還是同意了我們的婚事。
婚后我辭去工作,打算先專心生娃。誰知才懷孕2個月,公公就突發心臟病去世了。老公一下子要照顧生意和年邁的婆婆,壓力很大。
我看他可憐,主動提出要生孩子后去幫他一起打理生意。婆婆聽說后非常高興,連聲稱贊我是賢妻良母。
我生了雙胞胎女兒后,婆婆就過來幫我們帶娃。一開始婆婆很樂意無償幫忙,說是孫女嘛,當然要多陪陪。
可沒過多久,婆婆就開始向我們要生活費。她說帶兩個娃很大的,月光好幾千塊錢,要補貼她生活費。
我和老公商量后,給婆婆每月2000塊錢的“工資”。婆婆雖不太滿意,但也沒有繼續為難我們。
時間飛快流逝,轉眼8年就過去了。我女兒們已經上小學了,婆婆也老費力不如從前。
就在這個時候,老公的弟弟也有了寶寶。弟媳生完孩子后要工作,就讓婆婆過去帶孩子。
我本以為婆婆會無償幫忙,沒想到婆婆還是向弟弟要月工資。
“我帶了梅梅8年,每月有2000塊錢,現在帶你們家寶寶,當然也要每月2000塊!”婆婆理直氣壯地說。
我聽到后,當即就來了火:“媽,8年前的2000塊和現在的2000塊能一樣嗎?8年時間,物價上漲了不知多少倍了,2000塊的購買力已經下降了很多了。您還好意思要同樣的價格?”
婆婆急了:“那不還是2000塊嗎!你怎么這么不知好歹,我還是一碗水端平的呢!”
我直接懟回去:“別的不說,8年前我女兒吃奶粉,一盒才幾百塊錢,現在差不多要一千多了吧?其他東西也漲了好幾倍的價。您還說一碗水端平?分明是我吃虧了!”
婆婆被我說得啞口無言,臉都氣紅了。
老公在一旁勸道:“媽,梅子說的有道理。當年我們家條件不好,2000塊對我們來說負擔就重了。現在弟弟有能力給您增加生活費,您千萬別介意。”
婆婆這才不再堅持要2000元,但心里還是很不痛快。她碎碎念地說:“我從小就講究一碗水端平,怎么你們都說我不對了呢?”
我忍不住繼續說:“媽,一碗水端平是指在相同的條件下,對人一視同仁。但時過境遷,條件改變了,如果還機械地堅持所謂的'平等待遇’,那就變成了不公平了。這才是真正的道理!”
婆婆被我說得啞口無言,半天才吭哧吭哧地說:“也是,也是,我錯了。梅子說的很對,我老了,思想跟不上新生活了。”
從那天起,婆婆就改變態度,并不再堅持所謂的“一碗水端平”,而是根據具體情況來要求生活費。
這件事讓我明白,在面對新生事物時,我們不應機械地堅持過去的做法,而要采取開放包容的態度,才能與時俱進。
婆婆的轉變也讓家庭關系更加和睦了。我希望自己以后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能牢記這一典故,不要墨守成規,而是要按照孩子成長的需求來調整教育方法,這樣孩子才能健康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