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永嘉縣巖頭鎮芙蓉村
芙蓉村,位于浙江省溫州市永嘉縣巖頭鎮,楠溪江中游西岸,北離巖頭村約1公里。為單一陳姓村落。保存著六百多年前的聚落規劃面貌。全村略呈正方形,坐西朝東。四周用卵石砌成的寨墻,長2000余米,高2米,整個村莊猶如一座小城堡.[1]
位于楠溪江中游西岸,北離巖頭村約1公里。宋太平興國年間(976~983),始祖陳拱從瑞安長橋遷來定居,并逐步形成血緣村落,距今以有1000多年。因村西南有三崖摩天,赤白相映,宛若芙
這些村子都以芙蓉三崖借景:如芙蓉村的芙蓉池“水映芙蓉”、巖頭村的麗水湖“水映三崖”…有這么多村子都以芙蓉三崖為自豪,可是當初能夠搶先一步以“芙蓉”“注冊”的,只有芙蓉村。人們一聽芙蓉村的名字,就覺得這里一定長滿了芙蓉。其實芙蓉村里無芙蓉,只是借山上的景致罷了。但是這里既能“搶注”,也是有它一定道理的芙蓉三崖在芙蓉村的西南面,每天清晨太陽出山之時,霞光照映在芙蓉峰上,其色白里透紅,不光是形似芙蓉,顏色也很像。村子里有一個大水池,名叫“芙蓉池”,就是因為每天傍晚芙蓉峰都會倒映在池水中,因此村子便命名“芙蓉村”了芙蓉村的東門是村子的正門,真有點像公園大門。從這個門的設置看,村于是封閉型的,村門一關,這個方向便沒有通道可以出來。
當然,這個村子不止這一個門,還有好幾個門。歷史上出于防御的需要,芙蓉村共有七座寨門,其東門是主入口。別小看這個門,它也是“老祖宗輩兒”的了。它建于元朝至正元年(公元1341年),為二層閣樓式建筑,歇山頂。上為譙樓(京劇里經常有“聽譙樓又打四更牌”的唱詞),下為大門。由于大門封閉,故當年它的防御功能之強也可以想見與蒼坡村以“筆墨紙硯”來布局相仿,芙蓉村是以“七星八斗”來布局的星,是指道路交匯處的方形平臺;斗,是水渠交匯處的方形水池,是“星筑臺”、“斗鑿池”以為象征。七星呈翼軫形分布,八斗為八卦形分布。道路與水系交叉縱橫,成為完整的體系。這個體系用處頗多:和平時期用于生活的各個方面,還可用來防火、調節小氣候、美化環境等。戰爭時期,“星”可以用來作指揮臺,“斗”可以用來 貯水以防火攻此外,七星八斗還有一個美好的寓意:芙蓉村的子孫后代人才輩出,猶如天上的星斗一般。由此看來,芙蓉村的先民們在設計村子的功能上,真是煞費苦心。之所以想到貯水以克火攻,是因為芙蓉村曾經有被火燒的慘痛歷史。
芙蓉村始建于唐代末年,據明弘治丁已 (1497) 編的《唐季始遷永嘉之兩源。茗岙者,錢塘慕官昭遠公,而芙蓉之祖,
'另有村民傳說,唐末,有陳氏大妻,為避亂世從永嘉城北徙,沿楠溪江到深山坳里,至芙蓉峰下,只見此處:'前有腰帶水,后侖紗帽巖,三龍捧珠,四水歸心。'是一個難得的風水寶地,于是在此筑屋定居。芙蓉村的主街與其他楠溪江古村落不同,一般的古村落的主街,都與村門相垂直,而芙蓉村的主街長塘街卻是進門后要拐一個彎才到,而且它的主街也不一貫到底。這可能是從風水角度考慮的。長塘街的東端是七星之首,西端原為八斗之一,現已建屋,只剩半方水塘了。
南宋末年,元兵南下,芙蓉村村民陳虞之為咸淳元年進士,他響應文天祥的號召,率領全村義士八百多人據守芙蓉峰整整三年,終于全部殉難,陳虞之自殺殉國,村子被元兵燒毀。因此在元末明初重修村子時,人們便將原有的小村合并成大村,建起七門及兩道石砌圍墻,并建八斗以貯水。芙蓉村有著悠久的歷史,也可以說是飽經滄桑。據《陳氏宗譜》明弘治十年(公元1479年)記載:“唐末,為避亂世,有陳氏夫婦,從永嘉縣城北徙,沿楠溪江就深山坳里,至芙蓉峰旁,只見此地橫腰帶水,后枕紗帽巖,三龍搶珠,四水歸塘,于是筑屋定居。”芙蓉村仍以陳姓村民為主芙蓉池位于長塘街南側,東西長43米,南北寬13米,池子并不太大,但是設在芙蓉池里的芙蓉亭卻十分安適。
芙蓉亭是一座帶有閣樓的歇山頂式建筑,有4根支柱、12棵檐柱,周圍有美人靠。如果在盛夏太陽落山以后,吃過晚飯,村民們閑坐在亭子里,當是很愜意的。如果只看這水榭,也與公園里的相仿,既可乘涼,也可欣賞美景。
但這里畢竟是村子而不是公園,既然是村子,那么就不可能只把水榭當作觀景之所,它還要具有生活功能。芙蓉亭建在水中央,兩邊有石板橋與兩岸相連,一邊是長塘街,一邊是民房。在民房一邊,有石階通往水邊,可以在石階的最下一層洗衣洗菜。西面不遠處是芙蓉書院。南方的小鎮,文化氣息很濃,這樣一個小村子,也有書院,算是一種對文化的追求。
徜徉在芙蓉村里,可以體驗到小村生活恬靜而充滿生氣。雖然房屋已顯古舊,盡顯滄桑,但是掩不住它的內涵。歷史本身就是棄舊從新,但是歷史的痕跡卻讓人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