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望中原,荒煙外,許多城郭。想當年、花遮柳護,鳳樓龍閣。萬歲山前珠翠繞,蓬壺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錢騎滿效幾,風塵惡。
兵安在,膏鋒鍔。民安在,填溝壑。嘆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請纓提銳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卻歸來、再續(xù)漢陽游,騎黃鶴。
這首詞比統(tǒng)一詞牌名的“怒發(fā)沖冠”寫的要早一些,應(yīng)該是寫于紹興四年(1134年)岳飛收復襄陽六州駐節(jié)鄂州(今天的湖北武昌)時寫的。
紹興三年(1133年)十月,金人傀儡劉豫軍隊占領(lǐng)襄陽、唐、鄧、隨諸州府及信仰軍,切斷了南宋朝廷通向川陜的交通,也直接威脅到湖南、湖北百姓的安全。岳飛即接連上書奏請進兵中原,收復襄陽等六州。第二年五月朝廷任命岳飛兼黃、復二州、漢陽軍(湖北漢陽)、德安府(湖北安陸)制置使,領(lǐng)兵出征。由于軍紀嚴明、士氣很高,再加上部署運籌得當,岳家軍在三個月內(nèi),迅速收復了襄、鄧六州,有力地保衛(wèi)了長江中游,打開了川陜通向朝廷進納財賦和綱馬的道路。就在本來可乘勝追擊長驅(qū)直入收復更多失地之際,朝廷卻以“三省、樞密院同奉圣旨”的名義指示岳飛只準收復六州,然后班師。于是岳飛回到鄂州。
盡管襄、鄧大捷使得岳飛以三十二歲的年齡持節(jié)封侯(武昌郡開國侯),但他并非熱衷功名利祿的庸俗之輩,他念念不忘的是北伐大業(yè)。因此他仍然繼續(xù)上奏請示,要求選派精兵二十萬直搗中原,收復失地,以免坐失戰(zhàn)記。在鄂州,岳飛登上黃鶴樓,北望中原,寫下了這樣一首抒情詩。
這首詞在寫法上是散文化的,可以分為四段,層次非常清楚。
從開篇到“蓬壺殿里笙歌作”為第一段。寫黃鶴樓遙望北望失地,引起對故國往昔“繁華”的追憶。“想當年”三字淚目。根據(jù)《宋史》記載,徽宗政和七年開始修建。積土為假山,山周十余里,堂館池亭非常多,建造極為精巧,四方花竹奇石,專供皇帝游玩。“珠翠繞”、“笙歌作”極寫歌舞升平的景象。
第二段以“到而今”三字提起,直到下片“千村寥落”為止。寫北方金人占區(qū)內(nèi)鐵蹄遍布,人民處于水深火熱中的慘痛情景。與上段歌舞升平的景象形成對比。
所以緊接二句就寫到作者心頭宿愿——率領(lǐng)勁旅,直渡黃河,肅清敵人,恢復疆土。這兩句用《漢書》終軍請纓的故事,渾成無跡。“何日”云云,正見出一種迫不及待的心情。
最后三句,作者以樂觀主義態(tài)度設(shè)想了勝利后的歡樂。眼前他雖然登黃鶴樓,作“漢陽游”,但心情是不安寧的。或許他會暗誦“昔人已乘黃鶴去”的名篇而無限感慨。不過,待勝利歸來,“再續(xù)漢陽游”時,一切會那么不同,那種快樂,恐怕只有騎鶴的神仙才可比擬呢!
詞在南北宋之交確實有一次風格的變化,明快豪放代替了婉約深曲,這種藝術(shù)上的變遷根源卻在于內(nèi)容,在于愛國主義的主題成為詞的時代性主題。當時寫作豪放詞的作家,多是主戰(zhàn)派人士,包括若干抗金將領(lǐng),其中也有岳飛,這種現(xiàn)象不是偶然的。
這首《滿江紅》就是以文法入詞,從“想當年”、“何日”說到“待歸來”,嚴格遵循時間順序,結(jié)構(gòu)層次分明,語言洗煉明快,已經(jīng)具有了豪放詞的一般特點。
關(guān)于岳飛的這首《滿江紅》,你還有什么其他的解讀嗎?歡迎大家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