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末年,天下大亂,群雄并起,逐鹿中原。
政權終落誰手?
人們普遍看好項羽,因為項羽是將門之后,勇猛過人,有強大的號召力,而且手下的部隊和所占的地盤,位居群雄之冠。
然而,歷史的發展卻出人意料:一介平民、既無名望,又無多大勢力的劉邦逐漸由弱變強,最終力挫項王,登上了至尊的寶座。
劉邦之所以能取得勝利,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善于用人。
公元前202年, 劉邦置酒于洛陽南宮,大宴群臣,在總結取勝的原因時他指出:
“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擾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
漢高祖劉邦用人獨具特點,值得所有管理者認真學習。
大至社會、時代,小至團隊、個體,要想成就一番事業,無一定數量的人才為他所用,是很難成功的。
最初,劉邦看不起知識分子,凡是戴儒冠來見他的讀書人,他都要“解其冠,溲溺其中。”
對于此種行徑,已是花甲的儒生酈食其進行了尖銳的批評。
他指出:要想推翻暴秦,成就霸業,就必須尊重知識分子。并提出了建立根據地、廣屯糧草的建議。
這些都被劉邦采納了,至此劉邦才站穩了腳跟。
之后,劉邦逐漸改變了對知識分子的偏見,特別注意招納和網羅各種人才。
漢朝建立后不久,劉邦即下求賢之詔。詔曰:“蓋聞王者莫高于周文, 伯者莫高于齊桓,皆待賢人而成名。”
他要求各諸候、郡守舉薦賢能之人,并備車駕迎至京師,給以重用,凡隱瞞不薦者,免官。
求賢若渴之情躍然于紙上。
討平淮南王英布后,路經魯國,漢高祖接見了儒學名家申公的老師及其弟子,并用太牢之禮祭祀孔子,開歷代皇帝祀孔的先例。
這也反映了劉邦對知識、對人才的重視。
從思想上認識到人才的寶貴固然重要,但更為重要的是如何在茫茫人海中識得人才,這就需要一雙“ 慧眼”。
可以說劉邦對人才的把握是比較準確的。
蕭何曾擔任過秦沛縣獄吏,后幫助劉邦起兵反秦,深得劉邦的信任。
當義軍攻克咸陽后,諸將都忙著爭奪金銀財寶時,他卻忙于接收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圖書,這就掌握了全國的戶口、戰略要地和社會情況,為以后封建國家的重建作了準備。
在楚漢戰爭中,劉邦之所以能夠全力東向,而無后顧之憂,全賴蕭何經營關中、巴蜀, 建立了一個穩固的根據地,使前線的糧餉、兵源得到了及時的補充,保證了戰爭的勝利。
由于蕭何功勞卓著,所以劉邦在即位之后,論功行封,列蕭何為功臣第一。
對此,有人不服:“臣等身被堅執銳,多者百余戰,少者數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蕭何未嘗有汗馬之勞,徒持文墨議論,不戰,顧反居臣等上,何也?”
劉邦用了打獵的比喻:“夫獵,追殺獸兔者狗也,而發蹤指示獸處者人也。今諸君徒能得走獸耳,功狗也。至如蕭何,發蹤指示,功人也。”
張良為韓國貴族之后,他曾變賣全部家財尋求刺客,企圖暗殺秦始皇,為韓報仇。
失敗后,他變更姓名,拜黃石公為師,學習《太公兵法》。
秦末農民戰爭爆發后,張良聚眾相應,不久歸屬劉邦,為劉邦所賞識,成為重要謀士。
他協助劉邦制定作戰方略,并提出了許多重要的建議,均被采納,為楚漢戰爭的勝利和西漢王朝的建立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司馬遷說:“高祖離困者數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
當劉邦占領關中想要就地為王的消息傳到項羽那里時,項羽勃然大怒,遂擺下鴻門宴,想一舉滅掉劉邦,形勢十分危急。
最后劉邦得以全身而退,全仗張良事先透露消息,并制定了相應對策的結果。
秦亡后,項羽為防止劉邦擴展勢力,便讓劉邦到地處僻遠的巴蜀漢中做漢王。
對此種不公正的待遇,劉邦憤憤不平,想傾全力與項王決一死戰。
因為義帝曾與諸將相約:先入關中者王之。
現在項羽全然不顧前約,把最先攻入關中、理應為關中王的劉邦,封為漢王。
當時劉、項雙方實力懸殊太大,如果此時交戰,吃虧的必然是劉邦,以卵擊石,無異于自取滅亡。
張良看清了當時的形勢,勸劉邦忍氣吞聲就國,并“ 燒絕棧道,示天下無還心,以固項王意。”
從而麻痹了敵人,保存了實力,為日后還定三秦、角逐政權作了準備。
盡管張良在整個戰斗中未建立尺寸的戰功,但劉邦卻看到了他在戰爭中所發揮的巨大作用,故封張良為留侯。
臨死前,呂后問:“陛下百歲,蕭相國既死,誰令代之?”劉邦說:“曹參可。 ”問其次,曰:“王陵可……。”
事實證明,劉邦對中央高級官員的這一安排,是合理的和頗見其效的。
曹參為相時,遵循前任丞相蕭何的各項規定:“舉事無所變更” ,繼續執行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于是“天下宴然,刑罰罕用, 罪人是希,民務稼穡,衣食滋殖。”
為“文景之治”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呂后執政時,大肆誅殺劉姓宗族,違背高祖的暫言,分封呂姓子弟為王,劉氏政權岌岌可危。
在這嚴峻的時刻,陳平、周勃等力挽狂瀾,共誅呂氏一族,迎代王恒為帝,匡正了劉家天下。
人才有多種類型,但并非都是全能之才,只是在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擅長而已。
因此只有把他們安排在適當的位置上,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的潛能,而不至因任用上的錯位,造成人才的浪費。
所謂“用人如器,各取所長”。
在這一方面,劉邦做的很好。
蕭何、張良善于謀略,被劉邦任為文職官員;
韓信、周勃長于攻城略地,被劉邦命為武職官員。
尤其是韓信,熟讀兵書戰策,頗富軍事才干。
但在項羽手下始終找不到施展才能的機會,只能當個管守衛的小官,雖多次給項羽出謀劃策,然始終遭到拒絕,最后他棄楚投漢。
最初韓信并未受到劉邦的重用,僅僅被拜為管理糧餉的軍需官。
蕭何等人雖多次把他推薦于漢王,但漢王仍不委以重任,韓信心想在此處也不會有多大作為,便不辭而別。
蕭何因多次與韓信交談,深知他確與眾不同,在得知韓信逃走的消息后,馬上親自去追趕。
劉邦對蕭何的這一舉動頗不理解,說:“逃跑的軍官已有幾十人,你不追他們,為什么偏偏去追韓信?”
蕭何說:“ 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
劉邦自然不愿做偏安一隅的小小諸侯王,他的目標是奪取天下,所以他接受了蕭何的建議,大膽地拜韓信為大將,統帥全軍。
這件事在全軍上下引起了極大的震動。
它一方面說明劉邦對蕭何的信任,相信所推薦人才的質量;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劉邦取人的態度是“乃唯才是用也”。
劉邦自起用韓信后,逐漸扭轉了與項羽作戰中連連敗北的局面,變被動為主動,最終取得了全面的勝利。
韓信被司馬遷評為“于漢家勛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
常言道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任何人即使是最偉大的人,也難免有或多或少的缺點和錯誤,但決不能因瑕疵就把整塊玉毀掉。
既然使用了人才,就應該相信他們的能力、才干,放手讓他們去開展工作,履行職責。
決不能因為人才在實踐過程中犯了一點錯誤,或沒有犯錯誤,只是由于某種原因而招致別人的誹謗,就不問青紅皂白,一棒子把他們打死,而不給人才認識錯誤、改正錯誤或澄清是非的機會。
這種做法必然會造成人才心理上的負擔,使他們縮手縮腳,不敢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從而影響事業的成就。
劉邦對陳平的任用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范例。
陳平原是魏王咎屬下的太仆,遭人猜疑而投奔項羽,后來他看到項王不能信人,就離楚投漢。
劉邦得知陳平在項羽帳下任都尉,立即封他為都尉,并且讓他督察漢王屬下的大將。
劉邦這一舉措,招來了眾人的非議,他們紛紛向漢王進言,說陳平三易其主,是個反復無常的小人。
又聽說他在家與嫂嫂私通,人品頗不端正,而且他還接受諸將的黃金,多送者則得到高職位,少送者則得到低職位,認為這樣的人決不能重用。
面對眾人的言辭,劉邦拿不定主意,于是責問推薦陳平的魏無知。
魏無知說:“我當初講的是他的才能,你今天問的是他的德行,這是兩回事,有良好道德而無才能的人,你難道也用嗎?楚漢對峙,我推薦的是有奇謀的人才,想的是他必定有益于國家。受賄賂的事,何必去糾纏它?”
劉邦不放心,又召來陳平問道: “先生侍奉魏王不合意,于是侍奉楚王,現在又投奔我,難道一個守信用的人應該這樣三心二意嗎?”
陳平回答說:“臣事魏王, 魏王不能用臣說,因此投奔項王。項王不能信人,他所用的人,都是家族,雖有奇士不能用,我乃離開楚王。聽說漢王能用人,因此歸順大王……。”
劉邦聽了陳平的解釋,覺得在理,便向陳平道歉,又賞賜給他許多錢財,提升他為護軍中尉,進一步交給他監護眾將的權力。
陳平不負劉邦所望:“常出奇計, 救紛糾之難,振國家之患”,為漢王朝的建立和鞏固立下了汗馬功勞。
劉邦對人才的信任,也可以從韓信的身上反映出。
韓信身為統帥全軍的大將,在連克魏、趙、燕、齊后,成為楚漢相爭中舉足輕重的人物,所謂“右投則漢王勝,左投則項王勝。”
他雖重兵在握,但在戰爭期間,對漢王忠貞不貳,始終未生叛異之心。
多次拒絕敵方的拉攏,原因就在于劉邦能以誠待之。
當項羽派武涉勸說韓信反漢、與楚連和時,被韓信拒絕,他的理由是:“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雖死不易。”
被他斷然拒絕。
后來蒯通又勸韓信叛漢:“三分天下, 鼎足而居”,韓信仍然不為所動。
劉邦用人,重能力,輕門第,不論是何出身,只要有才能,他都加以重用。
故其手下“多亡命無賴之徒”,大部分都是秦代社會中的下層人物。
以這部分人為骨干組成漢初的統治集團,趙翼名其為“布衣將相之局”,曰:
“漢初諸臣, 惟張良出身最貴,韓相之子也。其次則張蒼,秦御史;叔孫通,秦待詔博士。次則蕭何,沛主吏掾;曹參, 獄掾;任敖,獄吏;周苛,泗水卒史;博寬,魏騎將;申屠嘉,材官。其余陳平、王陵、陸賈、酈商、酈食其、夏侯嬰等皆白徒。樊噲則屠狗者,周勃則織薄曲吹蕭給喪事者。漕嬰則販繒者。婁敬則鞔車者。一時人才皆出其中,致身將相,前此所未有也。”
這些人都為推翻秦王潮、 建立西漢政權立下了功勛。尤其是知識分子,史稱“高祖以征伐天下,而縉紳之徒騁其知辯,并成大業。”
象蕭何、韓信、張良、陳平之流,功勛最大。
而象酈食其,在戰爭期間,“ 常為說客,馳使諸侯。”他曾孤身一人入齊,憑三寸不爛之舌,說服了占有千里之地、擁眾二十余萬的田廣,促其罷兵與漢和好,使韓信能夠順利地揮師據齊,酈翁為此而獻出了生命。
唐代大詩人李白盛贊他的壯舉和貢獻,評論道:“君不見高陽酒徒起草中,長揖山東隆準公,入門開說騁雄辯,兩女綴洗來趨風,東下齊城七十二,指麾楚漢如旋蓬。”
陸賈,“以客從高祖定天下,”“居左右, 常使諸侯。”曾先后兩次出使南越,勸說南越王趙佗放棄了與漢敵對行為,“北面稱臣” 。
最終使南越重新歸屬到漢中央政府的領導之下。
他還經常勸說劉邦改變重武力、輕文化的思想。指出:
以武力奪取天下,決不能再單純依靠武力來治理天下,正確的方法是“逆取而順守之,文武并用,長久之術也。”
并寫《新語》12篇,總結了秦亡、漢興的原因,以提供經驗教訓。
為了緩和農民的反抗情緒,鞏固新生政權,他認為必須“寂若無治國之意,漠若無憂民之心,然天下治。”
他提出的“無為而治”的學說被漢初的最高統治者所接受,成為政治指導思想,并據此確定了“與民休息”的政策。
劉邦稱帝之初,群臣大多不懂朝廷之禮儀法規,在皇帝面前飲酒爭功,醉后還狂呼亂叫, 拔劍擊柱,這些使劉邦極為不滿。
博土叔孫通,自告奮勇,愿替新朝起朝儀。
他兼采古禮與秦代禮儀,制定出一套朝儀制度,經過一個多月的訓練,效果很好。
自此,皇權的神圣與威嚴體現出來。劉邦龍顏大悅,嘆道:“吾乃今知為皇帝之貴也。”
要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就必須尊重他們的勞動成果,并使他們的貢獻能得到相應的報償。
人都是以物質為基出的, 作為群體中優秀的人才, 也不能超越于這一規律。
劉邦十分懂得利用獎賞來調動各種人才的道理,能及時地對人才做出的成績加以肯定,并付諸于職位或物質的獎勵上,這也是他高于項羽之處。
高起、王陵在總結楚漢成敗時,指出:“陛下使人攻城略地, 所降下者,因以與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與人功,得地而不與人利,此其所以失天下也。”
正因為劉邦看重人才,并能與天下同利,所以不少人甘愿為其赴湯蹈火,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
紀信在滎陽被困形勢危急之時,假扮劉邦,誆諞項羽, 使劉邦得以脫身,自己卻被項羽烹殺。
周苛為漢守滎陽,城破被俘,項羽許以高官厚祿勸降,周苛拒絕,也被殺害。
縱觀歷史上成就大業者都能兼聽不同的言論,凡是有可取的,及時予以采納,以修正自己的行為。而不是剛愎自用,閉塞視聽,唯我獨尊。
劉邦“性明達,好謀, 能聽”,能夠虛心納諫,樂于改正錯誤。
這就使他在處理許多重大問題時,很少有失誤,即使有失誤,也能在短時期內得到糾正。
公元前206年,劉邦率領大軍一路上勢如破竹,取南陽、奪武關,攻入秦都咸陽,秦王子嬰白馬素車,捧著天子璽符,向起義軍投降,僅存十五年的秦王朝被推翻了。
面對金碧輝煌的官殿,妖艷多姿的美女,以及數不清的珍寶,劉邦有點不能自持, 要留下了享受一番。
這時樊噲提醒道:“你是欲有天下,還是欲當富家翁?若欲有天下,就立即離開這里,還軍霸上。秦宮的珠寶奇物及美女婦人正是“秦所以亡天下也。”
樊噲覺得有道理,但劉邦還是不愿意放棄現成的享受。
張良只好進行勸諫,他說:正因秦“無道”,現在剛剛進入關中“即安其樂”,此所謂“助紂為虐”。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藥苦口利于病,劉邦并非是鼠目寸光之輩,當然不會為了貪圖眼前的利益。
所以立即“ 封秦重寶財物府庫,還軍霸上。”
同時貼出安民告示,“約法三章” 。
這樣一來,“ 秦人大喜,爭持牛羊酒食,獻饗軍士。”從而贏得了民眾的支持。
公元前203年,劉邦與項羽戰于榮陽,劉邦中箭受傷,情勢危急。
當時已經攻取了魏、起代、燕、齊等國,韓信派使者來見劉邦,請求立他為代理齊王。
劉邦正在危難之際,十分惱怒,罵道:“ 吾困于此,旦昏望若來佐我,乃欲自立為王!”
在旁的張良和陳平趕忙示意他不要發怒,并輕聲勸他說,漢軍目前正處于圖境之中,是無法阻止韓信自立為王的,不如順水推舟答應他,以防其生叛逆之心。
劉邦立即醒悟,馬上封韓信為齊王。
之后調集韓信的部隊來支援,在成泉打敗了項羽。
歷史上不少帝王在稱帝前及統治初期,尚能廣開言路,而一但功成名就、統治穩固之后,便不能繼續保持這一作風。
劉邦則不同,不論是戰爭年代,還是在成為天下至尊的和平時代,他都能從諫如流,一切以國家的根本利益為依歸。
劉邦寵愛戚夫人及其所生之子趙王如意,總想廢太子劉盈,改立如意,在周昌、張良、叔孫通等人的勸諫下,他放棄了這一打算。
公元前196年, 英布反叛的消息傳到長安,劉邦正生病,拒見群臣,樊噲冒死直入,以趙高之事提醒劉邦, 使劉邦振作起來, 親臨前線平定了叛亂。
作為一個領導者,除了具備知人善任的素質外,還必須具有容人的宏量。
決不能因個人的恩怨,而置全局的利益于不顧。
季布原是項羽手下的大將,曾“數窘漢王”,使劉邦十分怨很。
西漢立國之初,劉邦就以千金懸賞提拿季布。
為了逃避抓捕,季布改裝成奴仆,賣身在一朱娃大戶人家。
朱家知道他就是季市,也不點破,同時覺得象季布這樣有才能的人,整日混跡于奴仆之中,不能效力于國家,實在可借。
便通過滕侯夏侯嬰轉告劉邦:“ 臣各為其主用”,他當時那樣做,是出于他的職責。
又說:“ 項氏豈可盡誅邪?今上始得天下,獨以已之私怨求一人”。
為什么要在天下人面前樹立一個心胸狹窄的形象呢?
劉邦聽從勸告,即刻赦免了季布,任命為郎,后又任為河東太守。
當劉邦平定天下之后,封二十名功勞卓著的文武大臣,引起了那些未被封賞武將的不滿,不少人露出造反之心。
劉邦聽從張良厚封“故怨”的建議,封曾背叛他的將領雍齒為候,穩定了諸將的情緒。
從而避免了漢初的一場內戰。
甚至對敵對勢力,他也能給予一定程度的優撫,這尤為難能可貴。
公元前202年12月, 與劉邦爭天下的項羽自刎于烏江,劉邦“以魯公禮葬項項王于谷城,親為發哀,哭之而去。諸項氏校屬皆不誅。封項伯等四人皆為列侯,賜姓劉氏。”
這表現了一個成就大業者所應有的風度。
與劉邦重視人才、吸引人才形成鮮明對照的是項羽對人才的漠視與排擠。
項羽出身名門,自幼就心存大志,曾指著巡游的秦始皇說:“彼可取而代也。”
在反秦斗爭中,他英勇作戰,建立了蓋世的功勛。
本來以項羽的聲望和實力,重建一個新的政權完全是可能的,然而他卻沒有讓歷史這樣寫下去。
究其原因,用人的失誤是一個重要因素。
項羽剛愎自用,容不下不同的意見,對有功之臣不能給以獎賞,對有才之人亦不能給以合理的任用,致使不少人才流失到敵方的營壘中,如能征善戰的韓信,足智多謀的陳平等。
甚至連最忠心于他的謀士范增,他也不信任,迫使范增棄他而去。
最后項羽終成孤家寡人,其失敗的命運也就不可避免。
最為可悲的是,項羽在臨死前還沒有認識到導致其失敗的原因,仍稱“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
實在可悲、可嘆。
劉、項的成敗,耐人尋味之處頗多,其中對人才態度的不同所產生的不同后果,最值得我們去思考。
當然,人無完人,劉邦在人才政策上也有誤區。
在楚漢戰爭中,劉邦為了爭取力量,打敗項羽,曾封了握有重兵的幾個將領為王,這在當時是必要的。
漢初異姓諸侯王共有七個,他們占據著大片土地,成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嚴重障礙。
從公元前202年到前195年的七年中,劉邦以謀反罪,先后誅殺了韓信、英布、彭越、臧茶,廢黜了張敖,韓王信、燕王盧綰投降匈奴,只剩下勢力最小的長沙王吳芮。
清除地方割據勢力,對維護封建國家的統一和實現中央集權化, 無疑具有積極的作用。
然而采取誅殺的手段,則是不可取。
象韓信、彭越等頗具才華之人,只要安置得當,是可以為國家做出更多貢獻的,卻使他們人頭落地,令人扼腕嘆惜。
這種“狡免死,良狗烹”的作法,為后來一些開國皇帝所效承,從而造成了我國古代人才史上的一幕幕悲劇。
為了消滅異姓諸王,劉邦不得不調動軍隊,連年征討,使遭受數年戰亂之苦的廣大民眾,重罹戰火,醫治戰爭創傷幾成空話,
劉邦錯誤地認為,秦的滅亡,是由于始皇不分封子弟為侯王,“外亡尺土藩翼之衛” ,以至孤立而亡。
于是在翦除異姓諸王之后,他大封同姓子弟為王,企圖依靠劉氏宗族力量,輔助皇權,以達到劉氏天下長治久安的目的。
然事與愿違,為爭權奪利,這些同姓諸王逐漸發展成為與中央政府相抗衡的地方割據勢力,使得劉邦的后繼者,進行了長期的斗爭,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價。
直到漢武帝時,才解決了王國割據的問題,達到了中央集權制的建立。
總之,劉邦由于“不修文學”,基本上沒有什么文化。
所以,初期的他,對作為人才主體的知識分子十分鄙視。
但在劉邦成就事業的過程中,知識分子以實際行動證明了自身的價值,使他逐步改變了偏見,對文化人由不重視到重視。
劉邦的過人之處就在于,他敢于正視自己,敢于承認自己的不足,這是其能夠容人、用人的前提。
在實踐的過程中,他逐步建立起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用人措施,正是這一人才政策,使天下志士歸之如流,出現了人才濟濟的盛況。
劉邦的團隊里,守有賢相,謀有良臣,戰有猛將,最終擊敗項羽,開創了一個新的歷史時代。
人才問題是關系到事業的成敗、國家與民族興衰的大事,必須引起全社會,特別是各級領導部門的高度重視。
這一問題如果解決的好,那么企業的發展、民族的振興、國家的富強就有希望。
否則,只能是空中樓閣,永無實現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