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仗通俗地說,就是對對子,是中國民間流傳最廣的一種藝術 形式。對仗又稱對偶。因為古代儀仗,像現在戲曲舞臺上跑龍套似 的,都是左右兩兩相對的,所以叫對仗。對仗是一種形成文字整齊 美的修辭手段,是詩歌格律的表現方法之一。對仗多用于律詩、駢 文和部分詞牌中。
王力 《龍蟲并雕齋文集·語言與文字》:“對仗,就是名詞對名 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數量詞對數量詞,虛詞對虛詞。” 對仗主要包括詞語的互為對仗和句式的互為對仗兩個方面。簡而 言之,對仗應具有以下兩條最基本的特征:
(1)字數相等、平仄相反,對仗出句尾字多為仄聲,對句尾字多 為平聲。即出句和對句平仄是相對立的,這一特征乃是格律詩固有 的特點。格律詩中一聯詩句字數都相等,而且出句與對句都成“對”, 所以,一聯詩句通常是平仄對稱相反。所謂平仄相反,亦僅指不失對 而言,主要指偶序位上(二、四、六)的字和尾字平仄對應相反。
例如杜甫的《秋興》之一詩句:
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
○○○●○○●,●●○○●●○。
此句為原詩中的頷聯,出句尾字“涌”為仄聲,對句尾字“陰”為 平聲。
(2)語義相對、詞性相合。即出句和對句同一位置上的詞語,詞 性相同,字意不同。此為對仗的詞性特征,乃對仗的根本特征。語義 相對,是指句中所用詞語的字義要相互對應;詞性相合,是指對應 詞語的詞性協調一致。凡滿足以上兩條特征要求的一聯詩句即謂 之對仗。
清代為培養學子從小就形成對仗的概念,詩人李漁特意編寫了 一本《笠翁對韻》啟蒙讀物,供兒童背詠。全書分為上下卷。按韻分 編,包羅天文、地理、花木、鳥獸、人物、器物等的虛實應對。從單字對 到雙字對,三字對、五字對、七字對到十一字對,聲韻協調,朗朗上 口,從中能得到語音、詞匯、修辭的訓練。《笠翁對韻》將常用字盡收 其中,可謂詩詞入門之敲門磚。初學者不妨去讀讀,多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