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三十三年今平南境地屬桂林郡。
西漢時平南
三國時,仍隸蒼梧郡,猛陵縣和郁林郡布山縣地。
東晉升平五年(公元361年),析蒼梧郡置永平郡(郡治所安沂,今藤縣境);析猛陵縣地置武城縣,縣治所今武林鎮,隸屬永平郡。這是平南境內最早設置的縣。
宋元嘉二年武城縣改稱武林縣,屬永平郡(齊梁陳因之),隋仍屬永平郡。隋開皇十九年(599年),永平郡增設隋建縣(縣治所今平南大中)。
唐初,廢永平郡改設藤州,武林、隋建二縣隸屬藤州。貞觀三年(629年),置燕州(治所今武林),下轄武林、隋建,并設秦川縣(《大元一統志》作泰川縣)而轄之。貞觀七年(633年),徙燕州治所至寧風(今藤縣地)改名泰州,劃武林、秦川隸潯州。同年在原燕州治所武林置龔州都督府,督理龔、潯、蒙、賓、澄、燕、藤七州。又分武林縣地置南平縣,后改平南,治所今平南鎮。平南之得名,舊志載三說:一為晉代陶侃平定交南,封平南侯,故稱;二為縣內諸山,自蛇黃嶺迤邐而來,開廣平敞,面南設治,因而得名;三是取南平和西平之名,稱平南縣《今縣釋名》(卷五)則載:因縣治在永平郡之南,故稱平
五代,平南屬南漢。
宋開寶五年(972年),省武林、隋建、大同、陽川入平南。宋嘉祐二年(1057年)又將武郎縣(今縣北的馬練、國安、思和一帶)并入平南縣,仍隸屬龔州。紹興六年(1136),廢龔州,平南縣隸屬潯州管轄。
元朝時期(1206~1368年)平南縣屬潯州路。
明朝,平南隸屬潯州府。
清代,平南縣仍屬潯州府。乾隆九年(1744)潯州 平南中心廣場 府改隸右江道。清咸豐六年(1856)八月,大成軍踞平南改稱武城縣,屬大成國轄地(建都秀京即今桂平);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十月,大成國滅,平南重歸清統治,武城縣復稱平南縣。民國2年(1913年)推行省、道、縣三級區域制,平南縣隸屬郁江道(道治今蒼梧)。
民國3年,改蒼梧道。
民國15年(1926年)廢道設區,平南隸屬梧州區(區治今梧州)。
1949年12月3日,平南縣獲解放。1950年1月,平南縣隸屬梧州專區。1951年7月,梧州專區與郁林專區合并稱容縣專區,平南縣隸屬容縣專區。1952年5月間,平南縣將原所屬的羅運、羅香、平竹、那平等四個鄉劃歸大瑤山瑤族自治區,同時又將原同和鄉的黎田撥給藤縣。1958年7月,撤銷平樂、容縣兩專區,分別設立梧州、玉林兩專區,平南縣屬玉林專區。1971年,玉林專區更名玉林地區,平南縣屬玉林地區。1995年10月27日國務院批復貴港市升格為地級市,平南縣改屬貴港市至今。
2000年,平南縣面積2998平方千米,人口約115萬人。轄18個鎮、7個鄉(其中2個民族鄉):平南鎮、平山鎮、大坡鎮、寺面鎮、大洲鎮、六陳鎮、大新鎮、大安鎮、武林鎮、鎮隆鎮、環城鎮、上渡鎮、安懷鎮、思旺鎮、大鵬鎮、官成鎮、同和鎮、丹竹鎮、赤馬鄉、東華鄉、思界鄉、大成鄉、富藏鄉、馬練瑤族鄉、國安瑤族鄉。縣政府駐平南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平南縣總人口1055782人。其中:平南鎮74708人,平山鎮35582人,寺面鎮34617人,六陳鎮66565人,大新鎮71755人,大安鎮82006人,武林鎮20500人,大坡鎮27759人,大洲鎮28414人,鎮隆鎮46239人,上渡鎮35204人,環城鎮52761人,安懷鎮43588人,丹竹鎮56403人,官成鎮71948人,思旺鎮74903人,大鵬鎮31026人,同和鎮38835人,大成鄉21580人,富藏鄉20477人,東華鄉29785人,赤馬鄉22779人,思界鄉23802人,國安瑤族鄉14489人,馬練瑤族鄉30057人。
2003年,平南縣轄18個鎮、7個鄉(其中2個民族鄉):平南鎮、平山鎮、寺面鎮、六陳鎮、大新鎮、大安鎮、武林鎮、大坡鎮、大洲鎮、鎮隆鎮、上渡鎮、環城鎮、安懷鎮、丹竹鎮、官成鎮、思旺鎮、大鵬鎮、同和鎮、大成鄉、富藏鄉、東華鄉、赤馬鄉、思界鄉、國安瑤族鄉、馬練瑤族鄉。
2005年7月19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桂政函[2005]206號)同意調整平南縣部分鄉鎮的行政區劃:撤銷環城鎮,整建制并入平南鎮,平南鎮政府駐原環城鎮大將開發區;撤銷大成鄉,整建制并入上渡鎮,上渡鎮政府駐地不變;撤銷富藏鄉,整建制并入鎮隆鎮,鎮隆鎮政府駐地不變;撤銷赤馬鄉,整建制并入丹竹鎮,丹竹鎮政府駐地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