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情】
2015年12月1日,陳某因資金周轉需要向王某借款30萬元,并于借款當日向王某出具一份借據。借據約定陳某應在2016年6月1日前償還借款10萬元,于2016年12月1日前再償還借款本金10萬元,剩余借款本金10萬元于2017年6月1日前還清,并由李某在借據的
擔保人處簽字擔保。借款后,陳某并未按約定向王某償還前兩期的借款本金。2017年6月15日,王某向法院起訴,要求陳某償還所有借款本金30萬元,并要求李某承擔
連帶保證責任。李某抗辯其對前兩期的債務已過了擔保期間,不應承擔擔保責任。
【分歧】
對于
擔保人李某的保證責任是否超過法定期限,存在兩種不同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李某不應承擔
連帶保證責任。根據擔保法的規定,債權人應在債 務屆滿之日起六個月內向
擔保人主張權利,現前兩期的債務屆滿日均已超過六個月,債權人王某未向
擔保人李某主張權利,李某的擔保已過訴訟時效,不應承擔擔保責任。
第二種觀點認為,李某仍應承擔
連帶保證責任。理由是李某的擔保是對整個債務的擔保,擔保期間的訴訟時效應從主債務最后的還款期限屆滿之日起開始計算,故李某的保證責任仍在保證期間內。
【管析】
筆者同意第二種觀點,理由如下:
《擔保法》第十九條規定:當事人對保證方式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按照連帶責任保證承擔保證責任。本案中,李某在借據上簽字擔保,未注明是
一般保證還是
連帶保證,根據上述規定,應認定李某是對債務進行連帶保證,承擔連帶保證責任。該法第二十六條第一款同時規定:連帶責任保證的保證人與債權人未約定保證期間的,債權人有權自主債務履行期屆滿之日起六個月內要求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連帶責任保證的保證期間應該是至主債務屆滿之日起的六個月。
那分期履行的債務的保證期間中的六個月究竟是從每個分期到期日開始計算還是從最后一期債務到期之日起開始計算?《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事案件適用訴訟時效制度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五條規定:當事人約定同一債務分期履行的,
訴訟時效期間從最后一期履行期限屆滿之日起計算。因此,可以認為,最后一期履行期限為主債務履行期屆滿日。本案中,最后一期債務的履行期限為2017年6月1日,故李某的保證期間應該是自2017年6月1日起計算6個月,至2017年12月1日。
綜上,李某仍應對所有債務30萬元承擔連帶責任保證。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