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韓非子名言】人之治民,先治者強,先戰者勝”(圣人治國,未等用刑,人民就服法,這樣國力就強大;未等開戰,就穩操勝券,這樣必勝無疑)
【解釋】圣人就是善于恐嚇人民的統治者!
2、【韓非子名言】民之性,惡勞而樂佚(安息)。佚則荒,荒則不治,不治則亂,而賞刑不行于天下者必塞(法家政治行不通)”
【解釋】法家不讓人民安息,秦始皇調用全國四分之三的壯年勞動力做苦力,這樣,法家政治雖然行得通了,但人民卻要讓統治者淤塞而死了。
3、【韓非子名言】治民無常(沒有永恒不變的常規),唯法為治。法與時轉(法律隨時代而變化)則治,治與世宜(治國的措施適應社會現實)則有功”
【解釋】儒家、道家都主張回到舊時,不變法統,惟有法家眼睛向前看,主張變法。所以,中國歷史上有王安石、張居正、譚嗣同。只是中國二千年才出這么幾個改革家,難怪國家江河日下,積重難返了。
4、【韓非子名言】好去惡,群臣見素”(君主不表現出好惡的感情,讓大臣們無法揣摩)
【解釋】中國的帝王們一個個都像神秘的紅衣主教,喜怒莫測,行為變幻不定。
5、【韓非子名言】君無為于上,群臣竦懼乎下”(明君在上面無為而治,群臣在下面戰戰兢兢地辦事)
【解釋】中國古代,患官場精神病的人肯定很多。
6、【韓非子名言】在不可見,用在不可知”(帝王之道在于秘不可泄,運用之巧在于不為人所知)
【解釋】神秘莫測是專制政治的特點,公開透明是民主政治的特點。
7、【韓非子名言】掩其跡,匿其端,下不能原;去其智,絕其能,下不能意”(帝王要掩藏起自己的行跡,不暴露自己的觀點,使得臣下無從探測;要運用智慧于無形之中,不顯示自己的才能,使得臣下無從揣度)
【解釋】傳統政治總是要神秘其事,甚至搞個人崇拜,把最高統治者的一舉一動都說得偉大無比,臣民們則感恩零涕。
8、【韓非子名言】主之道,靜退以為寶”“故明主觀人,不使人觀己”
【解釋】(舊)中國的統治者學習了老子的靜退治國之術以及韜光養晦之術。所以,個個都是陰謀家。
9、【韓非子名言】群臣陳其言,君以其言授其事,事以責其功。功當其事,事當其言,則賞;功不當其事,事不當其言,則誅”(所以,讓群臣陳述其言,按照其言讓他辦事,然后按照其事責成其成功。如果大臣功效卓著,言行一致,就對他賞賜;如果功效甚微,言行不一,就對他誅罰)
【解釋】韓非子要求臣子言行一致,這對當今企業管理有借鑒意義。
10、【韓非子名言】下有信數(規律)三:一曰智有所不能立(再有智能也有辦不成的事);二曰力有所不能舉;三曰強有所不能勝”
【解釋】韓非子以強權、暴力聞名,但他還是認識到強權、暴力不能成就一切事情。
11、【韓非子名言】故大臣之祿雖大,不得借威(耀武揚威于)城市;黨與(黨羽、仆人)雖眾,不得臣(擁有)士卒。故人臣處國無私朝(沒有自己的小朝廷),處軍無私交”
【解釋】在韓非子的眼里,臣子之間不得私下往來,軍人之間不得有私交,否則是另立“私朝”,這是殺頭之罪。
12、【韓非子名言】失其神,虎隨其后;主上不知,虎將為狗”(君主喪失神威,那么奸臣就會步步緊逼;如果主上對此不了解,兇猛的亂臣賊子會偽裝成忠實的狗)
【解釋】韓非子要樹立君王的絕對的權威,哪怕他是昏君,臣民也不得冒犯他。
13、【韓非子名言】其懷,奪之威。主上用之,若電若雷”(探測臣子的意圖,剝奪他的權勢。主上使用殺伐大權,要象電閃雷鳴般迅速猛烈)
【解釋】臣民的性命不如狗,隨時可能掉腦袋。朱元璋時,臣子上朝,都哭著與妻兒灑淚而別。
14、【韓非子名言】臣為學,門子好辯,商賈外積,小民右丈者,可亡也”(群臣推崇諸子學問,門客喜歡辯論,商人將財物囤積于境外,小民持械好斗的,就可能亡國)
【解釋】推崇學問,可能亡國,真是聞所未聞的文化專制理論。
15、【韓非子名言】法莫如顯,而術不欲見。
【解釋】法一定要讓人明了,而術一定不能被人覺察。
16、【韓非子名言】虛則知實之情,靜則知動者正。
【解釋】置身事外,才會看清真相;保持冷靜,才能制定出行動原則。
17、【韓非子名言】虛靜無事,以暗見疵。
【解釋】保持虛靜無為的狀態,往往會從隱蔽的角度得知他人的行為漏洞。
18、【韓非子名言】故去喜去惡,虛心以為道舍。
【解釋】所以應該將親近好厭惡等情緒一并拋棄,才能成功地使用權謀之術。
19、【韓非子名言】君無見其所欲。
【解釋】君主不應該表露自己的喜好。
20、【韓非子名言】去好去惡,臣乃見素;去舊去智,臣乃自備。
【解釋】君主隱藏自己的好惡,才會得見臣下的本來面目;拋去舊有的成見,不顯露自己的智慧,才會讓臣下各守其職。
21、【韓非子名言】人主好賢,則群臣飾行以邀君欲,則是群臣之情不效。
【解釋】君主喜歡任用賢能之士,那么臣下就會自我粉飾迎合來君主。
22、【韓非子名言】群臣見素,則大君不蔽矣。
【解釋】群臣本來的面目顯現出來,那么君主就不會收到蒙蔽了。
23、【韓非子名言】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賢而有功,去勇而有強。
【解釋】不用智慧可以明察,不顯賢能可以成就大業,不逞勇武依然強大。
24、【韓非子名言】見而不見,聞而不聞,知而不知(看見就好像沒看見,聽到好像沒聽到,知道好像不知道。
25、【韓非子名言】君見惡,則群臣匿端;君見好,則群臣誣能。
【解釋】如果是君主所厭惡的,那么群臣就會將其隱匿起來;如果是君主所喜好,那么群臣就會弄虛作假來迎合。
26、【韓非子名言】倒言反事以嘗所疑。
【解釋】故意正話反說或正事反做,來試探臣下。
27、【韓非子名言】職可以眾求(靠黨羽之眾取得),爵祿可以貨得(以錢財買到)者,可亡也”
【解釋】封建時代,官官相護,官官相托,是尋常事,俗話說:“朝里有人好做官”。買官鬻爵也是歷朝歷代的慣例。
28、【韓非子名言】之折也必通蠹,墻之壞也必通隙。然木雖蠹,無疾風不折;墻雖隙,無大雨不壞。萬乘之主,有能服術行法以為亡征之君風雨者,其兼天下不難矣”(樹木的折斷一定是通過蛀蝕,墻的崩塌一定是通過裂縫。然而樹木雖有蛀蝕,沒有疾風是不會折斷的;墻雖有縫隙,沒有大雨是不會倒塌的。強國的君主,如果能運用法術作為急風暴雨去摧毀已有滅亡征兆的國君,那么兼并天下是不難的)
【解釋】韓非子主“霸道”,認為,滅敵國必以急風暴雨,兼并天下必以強大兵勢。他沒有儒家、道家、兵家的心戰、戰勝而不失人心、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王道”思想。
29、【韓非子名言】制在己曰重,不離位曰靜。重則能使輕,靜則能使躁。
【解釋】權柄在手就是所說的重,不離本位就是所說的靜。持重者能夠控御輕浮者,寧靜者能夠克制急躁莽撞。
30、【韓非子名言】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執要,四方來效。
【解釋】具體事務交由各級負責人去執行,而君主應保證中央權力的鞏固。只要君主能在準確把握全局,那么四方的臣民就會效勞。
31、【韓非子名言】眾人助之以力,近者結之以成,遠者欲之以名,尊者載之以勢。
【解釋】眾人會全力幫助 他,身邊的人樂于結交他,遠方的人真心贊譽他,權高位重的人也會推崇他。
32、【韓非子名言】君人者釋其刑徳而使臣用之,則君反制于臣矣。
【解釋】君主聽憑臣下私自施予刑罰與恩德,這樣一來就會反為臣下所控制。
33、【韓非子名言】使殺生之機,奪予之要在大臣,如是者侵。
【解釋】生殺予奪之權落在臣下手中,如此一來君主就有失勢的危機。
34、【韓非子名言】愛多者則法不立,威寡者則下侵上。
【解釋】過于寵溺臣下,法令就難以確立。缺乏威嚴就會被臣下欺凌。
35、【韓非子名言】愛臣太親,必威其身;人臣太貴,必易主位。
【解釋】過于寵信臣下,必然會危及君主自身;臣下權勢過重,必然有篡位之心。
36、【韓非子名言】人主無威而重在左右。
【解釋】君主維修喪失轉而要仰仗臣下了。
37、【韓非子名言】佯愛人,不得復憎也;佯憎人,不得復愛也。
【解釋】假裝憎惡,就無法對其再加以憎惡;假裝憎惡,就無法再對其施以恩惠。
38、【韓非子名言】樹橘柚者,食之則甘,嗅之則香;樹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樹。
【解釋】種植橘柚,吃起來是甜的,聞起來是香的;而種植荊棘,長大了卻會刺傷人。)(說明∶栽培人時應個格外謹慎。
39、【韓非子名言】臣太親,必危主身;人臣太貴,必易(改變)主位”
【解釋】中國官場是惡虎相爭的角斗場,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所以,君王要緊握權柄,時時抑制、殺戮愛臣、貴臣。
40、【韓非子名言】乘之君(擁有千輛兵車的國君,指中等國家得君主)無備,必有百乘之臣在其側,以徙其民而傾其國;萬乘之君(指大國之君主)無備,必有千乘之家在其側,以徙其民而傾其國”(如果千乘之君不防范,則必有百乘重臣窺隙候變,從而奪得臣民,改朝換代;如果萬乘之君不防范,則必有千乘重臣鼾睡于側,伺機篡國奪權)
【解釋】中國文化就是暴力文化、奪權文化。
41、【韓非子名言】為其國,必伐其聚;不伐其聚,彼將聚眾”
【解釋】專制統治者都不容許老百姓聚在一塊,像秦始皇,三人聚議,必殺無赦。
42、【韓非子名言】帝有言曰:上下一日百戰(君臣之間一天有上百次沖突)”
【解釋】沒有制度、規則、法治的約束,沒有人民的主權、治權,上下一日百戰的戲會沒完沒了地上演。
43、【韓非子名言】道之君,不貴其臣;貴之富之,彼將代之”
【解釋】怕臣民顯貴,尾大不掉,功高震主,所以,中國進行了一場又一場的酷烈的屠殺。
44、【韓非子名言】主之利相與異者也。何以明之哉?曰:主利在有能而任官,臣利在無能而得事;主利在有勞而爵祿,臣利在無功而富貴;主利在豪杰使能,臣利在朋黨用私”(君與臣得利益是相反的,何以見得?答:主上的利益在于尊賢使能,而臣子得利益在于無能而任官;主上的利益在于按功行賞,而臣子的利益在于無功受祿;主上得利益在于使用能人,而臣子的利益在于結黨營私)
【解釋】韓非子認定君臣之利異,所以,君主要警惕臣下的一舉一動。君臣關系成為虎狼關系。
45、【韓非子名言】奸臣皆欲順人主之心,以取親幸之勢也。是以主有所善,臣從而譽之;主有所憎,臣因而毀之。凡人之大體,取舍同者則相是也,取舍異者則相非也”(大凡奸臣都想順從君主的心意,以取得被寵幸的權勢。所以,君主所喜歡的,大臣順著恭維;君主所憎惡的,大臣跟著詆毀。大凡人的一般情況是,愛憎相同的就相互肯定,愛憎不同的就相互否定)“夫安利(安全有利)者就(趨之若鶩)之,危害者去(避之不及)之,此人之情也”
【解釋】人性的弱點,韓非子洞察秋毫。特別是,中國人性情曲謹,不率直,善于溜須拍馬,為民族性的大病痛。
46、【韓非子名言】主之患(毛病)在于信人。信人,則制(受制)于人”
【解釋】很難讓中國人講信用,也很難讓中國人信任別人。
47、【韓非子名言】為人臣者,窺覘其君心也無須臾之休,而人主怠傲處其上,此世所以有劫君弒主也”(所以,作為臣子的,沒有片刻停止他的窺視君主的活動,而君主疏忽傲慢地處于上位,這就是為什么世上有劫君弒主的事發生的原因)
【解釋】在中國,不僅君臣是敵人,常常人與人之間都是敵人。
48、【韓非子名言】妻者,非有骨肉之恩也,愛則親,不愛則疏”
【解釋】在韓非子的眼里,父子、夫妻、君臣的關系都不可靠,他是徹底的絕情主義者。
49、【韓非子名言】借其權勢,則上下易位矣。此言人臣之不可借權勢也”(大權旁落,于是君與臣的位置發生變化。這就是說,不能將權勢讓給大臣)
【解釋】一個“權”字,一個“官”字,中國人最為覬覦,最為看重,十二分地垂涎欲滴。
50、【韓非子名言】人行事施予,以利之為心,則越人易和;以害之為心,則父子離且怨”(所以一個人做事和幫助人,如果一心考慮對別人有利,那么與疏遠的越國人也能和諧相處;如果一心考慮對自己有害,那么父子之間也會分離和仇怨)
【解釋】“利”、“害”二字,韓非子研究得最透。
51、【韓非子名言】明主之治國也,明賞(明確地行賞),則民勸功(勸勉立功);嚴刑,則民親法(重視刑法)”
【解釋】嚴刑峻法,統治者把人民當作豬狗,那么,人民也把統治者當作壓迫自己的天大仇人。最終,遵從韓非子之法的秦帝國被人民擊得粉碎。
52、【韓非子名言】勢者,非能必使賢者用之,而不肖者不用之也。賢者用之則天下治,不肖者用之則天下亂”“勢者,養虎狼之心而成暴亂之事者也,此天下之大患也”
【解釋】中國兵家強調“勢”,法家也強調“勢”,韓非子的學說是法、術、勢三位一體。
53、【韓非子名言】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惡,故賞罰可用;賞罰可用,則禁令可立而治道(治國的手段)具(具備)矣”
【解釋】法家雖賞罰并用,但賞為表,罰為里。(古代)中國的法就只是刑法,沒有保護人民權利的民法。
54、【韓非子名言】莫如厚,使民利之;譽莫如美,使民榮之;誅(誅罰)莫如重,使民畏之;毀(叱責)莫如惡(厲害一些),使民恥之”
【解釋】秦始皇、曹操、隋煬帝、武則天、朱元璋、朱棣、萬歷皇帝、雍正都繼承了重刑峻法的傳統。
55、【韓非子名言】君盡己之能,中君盡人之力,上君盡人之智”
【解釋】封建時代只把人當作工具,“上君”也不過是利用他人之智而已,沒有人尊重其人格。直到現代,我們也還是追求“成才”,為人所用,或者成為“千里馬”,為伯樂所賞識。
56、【韓非子名言】戚妻子,質也;爵祿厚而必,鎮也;參伍責怒,固也。賢者止于質,貪饕化于鎮,奸邪窮于固。忍不制則下上,小不除則大誅,而名實當則徑之。生害事,死傷名,則行飲食”(親戚妻兒,可作為人質,加以軟禁;爵祿豐厚,可穩住對方;相互制約,可束縛對方。賢者由于有人質而不敢有任何活動,貪婪的人由于有高官厚祿而使他的野心暫時得以歇息,奸邪的人由于有相互制約而無計可施。容忍有罪過的人而不加以制裁,臣下就會侵犯君上;小的奸邪不除掉,就會導致大的誅殺;罪名與罪行相符,就直接殺掉他;讓他活著礙事,處死他又名不正言不順,就在飲食中投毒而加以暗害)
【解釋】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人馬基雅維里的思想與韓非子如出一轍,他們都洞察人性惡的本質,提出了暴力和陰謀詭計的思想。可是,馬氏比韓非子晚兩千年。而且,馬氏代表的是西方文化的支流,被人稱為“罪惡的馬基雅維里”,如今商業上“馬基雅維里主義”是不講信用、齷齪卑鄙的代名詞,而韓非子在中國卻一直代表了文化主流,中國政治文化就是儒法互補的。可見,中國人的暴力和詭計思想之源遠流長。韓非子可謂不擇手段,教人暗殺、下毒,反映了統治者的殘忍。具有諷刺意義的是,韓非子教秦始皇施暴,自己最終也被秦始皇害死。這叫作法自斃!法家的商鞅也是同樣的下場。
57、【韓非子名言】主兼行上下,故奸無所失。伍、閭、連、縣而鄰,謁過賞,失過誅”(明君同時監視上層與下層,所以不會漏掉一個奸賊。使各級組織:伍、閭、連、縣都象鄰居,互相監督,告發壞人的就進行獎賞,放走了壞人的就加以誅罰)
【解釋】從商鞅到韓非子,皆以連坐對付“奸人”,為后世所秘用。
58、【韓非子名言】不參,則無以責下;言不督乎用,則邪說當上”(君主聽言不加以檢驗,就無法責求臣下的事功;不督促說話切合實際,邪說就會迎合君主)“明主之道,臣不得兩諫,必任其一語;不得擅行,必合其參,故奸無道進矣”(明君的為君之道是:臣子不得有兩種進說之辭,必須僅持一種;不得任意行動,必須合乎他的言論,這樣,奸臣就沒有空子可鉆了)
【解釋】要求臣下言行一致,以防巧言令色的諂媚之徒得勢,這是人治的高招。法治社會這樣的人就少多了,因為規章制度、法律、選民都在監督著你呢,一般來說,小人難成大氣候。
59、【韓非子名言】義示則主威分,慈仁聽則法制毀”(表彰個人品行,就分去了君主的威勢;聽信于仁義說教,就敗壞了法制)
【解釋】韓非子把獎賞與樹立自己的權威、道德教育與法制對立起來,所以,他走向了一個極端。
60、【韓非子名言】主之道,臣不得以行義成榮,不得以家利為功,功名所生,必出于官法”(英明君主的治國之道是,臣民不得因給私家謀利而得到功名,功名的取得,必須根據國家的法律)
【解釋】賞罰必須全部出自君主,不得讓大臣握有賞罰“二柄”,這是韓非子給君主的建議。
61、【韓非子名言】術:一曰眾端參觀,二曰必罰明威,三曰信賞盡能,四曰一聽責下,五曰疑詔詭使,六曰挾知而問,七曰倒言反事。此七者,主之所用也”(七術是;第一,從各個方面考察臣子的言行,第二,有罪必罰,以顯示君王的威嚴,第三,對有功者賞賜講信用,尊賢使能,第四,逐一聽取臣子的主張,然后責求他們的功效,第五,用不確切的詔書詭詐地指使臣下,看他們是否忠誠,第六,明知故問,以考察臣下是否說真話,第七,故意顛倒著說、反過來做,以刺探臣下的實情。這七種方術,是君主經常用到的)
【解釋】韓非子有“御臣七術”、“五術”等,林林總總,洋洋大觀(參見《韓非子》),他可謂為統治者嘔心瀝血,竭盡了心智,可惜,統治者只用其術,不用其人,甚至殺害其人。
62、【韓非子名言】主之道;一人不兼官,一官不兼事;”(英明君主的治國之道是;一個人不兼任其它官職,以防越位;一個官吏不兼管其它事情,以防侵權)
【解釋】如何防止越權、僭位,是韓非子理論的核心之一。
63、【韓非子名言】不容細,私告任坐使然也。”(再細小的奸邪行為都不容發生,這就是私人告密和連坐受刑所起的作用)
【解釋】明王朝皇帝學習韓非子,大搞特務行經,建立了錦衣衛、東廠、西廠之暗探組織。
64、【韓非子名言】知而言,不智;知而不言,不忠。為人臣不忠,當死;言而不當,亦當死”
【解釋】把大臣往火上烤,言與不言,都有死的危險。所以,我們說,傳統政治是以生命冒險的政治,而現代政治則是大家共同遵守同一“游戲規則”的政治。
65、【韓非子名言】當今之時,能去私曲(謀私利的歪門邪道)就公法者,民安而國治;能去私行(謀私行為)行公法者,則兵強而敵弱”
【解釋】:中國政治、文化都是否定“私”和“私利”的,而現代政治則是肯定、引導和監督私欲的。
66、【韓非子名言】明主使法擇人,不自舉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能者不可弊,敗者不可飾,譽者不能進,非者弗能退”(所以,英明的君主按法律考核選拔人才,不讓臣子予智自雄;按法律衡量功績,不讓臣子自視有功。人才不被埋沒,過失不被掩飾,并不憑聲譽決定進用,也不應誹謗斥退官員)
【解釋】建立客觀的功績評價制度,不聽信任何毀譽之辭,這對當今的人事制度有借鑒價值。可惜,人治的古代社會是不可能做到的。
67、【韓非子名言】法,所以禁過外私也;嚴刑,所以遂令懲下也”(峻法是用來禁止過失、排除私心的,嚴刑是用來執行命令、懲罰臣下的)
【解釋】嚴刑峻法,斷送了多少王朝,又害死了多少平民百姓啊!
68、【韓非子名言】不阿貴,繩不撓曲”(法律不會奉迎顯貴臣子,就像墨繩不會避繞木頭的彎曲之處一樣)“刑過(懲罰過錯)不避大臣,賞善(賞賜善舉)不遺匹夫”
【解釋】對于“外人”,可以做到“法不阿貴”,“不避大臣”;對于皇親國戚,統治者的天平往往就傾斜了。
69、【韓非子名言】民之軌,莫如法;厲官威民,退淫殆,止詐偽,莫若刑。刑重,則不敢以賤易貴;法審,則上尊而不侵”(統一人們的行為規范,沒有比法律更好的;整飭官吏,威懾民眾,消除荒淫怠惰的行為,禁止欺詐虛偽的風氣,沒有比用刑更好的。刑罰重,低賤的人就不敢侵犯高貴的人;法律嚴,君主就受人尊重而不被侵凌)
【解釋】(古代)中國的法制只是宰制、控制、彈壓、屠戮人民的刑法,而沒有任何保護人民權利的民法。
70、【韓非子名言】主使人臣雖有智能,不得背法而專制(違法而專權);雖有賢行,不得逾功而先勞(搶功而代勞);雖有忠信,不得釋法(放棄法律)而不禁,此之謂明法”
【解釋】韓非子為統治者想方設法,絞盡腦汁,提供對付大臣的招數,最后自己也覆滅其中。
71、【韓非子名言】危在是非,不在于強弱;存亡在虛實,不在于眾寡”
【解釋】韓非子一向以“霸道”、“強權”稱世,竟然突然講究起是非、虛實來了。
72、【韓非子名言】者,藏之于胸中,以偶眾端而潛御群臣者也。故法莫如顯,而術不欲見”(術是藏于胸中,以處理各種事宜而且暗中操縱群臣的權術。所以,法越公開越好,而術則不要顯露出來)“術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責實,操殺生之柄,課群臣之能者也”(權術就是,根據能力授予相應的官位,按照名位而責求實際的功效,穩操生殺予奪的大權,約束群臣的有能力者)
【解釋】韓非子法家的核心是“術”,即陰謀權術。其術五花八門,堪稱中國一絕。
73、【韓非子名言】無術則蔽(受蒙蔽)于上,臣無法則亂于下,此不可一無,皆帝王之具(手段)也”
【解釋】權術是帝王所用的,法律是約束臣下的,自古而然。
74、【韓非子名言】乘之患,大臣太重;千乘之患,左右太信,此人主之所公患也”(萬乘之君的禍患,在于大臣的權勢太重;千乘之君的禍患,在于對左右太信任,這是君主所共有的患害)
【解釋】中國社會的病癥在于權勢,中國人的病癥在于不講信用。
75、【韓非子名言】龍之為蟲也,柔可狎而騎也。然其喉下有逆鱗徑尺,若人有嬰之者,則必殺人。人主亦有逆鱗,說者能無嬰人主之逆鱗,則幾矣”(龍作為一種動物,柔順時可騎著玩。但它的頸下長有一尺長的逆鱗,如果有人觸動了它,就會傷人。君主也有逆鱗,游說的人如果能不觸犯君主的逆鱗,則離成功差不遠了)
【解釋】有多少忠臣因觸龍之逆鱗而亡!魏征、海瑞算是僥幸逃生的極少數人。彭德懷又如何?中國社會只能產生溜須拍馬的人。
76、【韓非子名言】故禁奸之法,太上禁其心,其次禁其言,其次禁其事”
【解釋】這里所謂的“奸”,主要指知識分子的活動。韓非子建議對知識分子誅心滅跡。可以說,任何專制社會都要實行文化專制主義、文化法西斯主義。
77、【韓非子名言】君之所以立功成名者四:一曰天時,二曰人心,三曰技能,四曰勢位”
【解釋】韓非子只是主張利用民心以達到自己的目的,他多數情況下是主張違逆人心,實行強權恐怖統治的。
78、【韓非子名言】人之所以為治道者三;一曰利,二曰威(威嚴),三曰名(通過宣傳教育使得行為名正言順)。夫利者,所以得民也;威者,所以行令也;名者,上下之所同道也。”
【解釋】利為釣餌,威為威嚇,名為欺騙人民。
79、【韓非子名言】令不聽從,謂之勇。少欲、寬惠、行得,謂之仁。私學成群,謂之師徒。”
【解釋】韓非子反對儒家之“勇”、“仁”、“私學”,認為皆與法制背道而馳。
80、【韓非子名言】宜禁其欲,滅其跡。夫卑名危位者,必下之不從法令、有二心、務私學、反逆世者也;而不禁其行、不破其群以散其黨,又從而尊之,用事者過矣。
【解釋】對于知識分子,韓非子主張“禁其欲”、“滅其跡”、“破其群”、“散其黨”,實行文化滅絕政策。秦始皇、朱元璋、雍正得其道而行之。
81、【韓非子名言】不知治者必曰:得民之心。欲得民之心而可以為治,則是伊尹、管仲無所用也,將聽民而己矣。民智之不可用,猶嬰兒之心也。”
【解釋】把百姓看作“不可用”之“嬰兒”,所以,不必“得民之心”,這說出了歷史的真相。朱元璋何曾忌憚過民心?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或許是對的,但失民心者不一定失天下(民主社會另當別論)。
82、【韓非子名言】古競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謀,當今爭于氣力。”
【解釋】從道德角逐,到智謀角逐,再到強力取勝,人類社會愈加兇險。韓非子看透了社會的真相。
83、【韓非子名言】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罰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
【解釋】把人民當作動物,像訓練猴子、海豚,只行賞罰而已。人民皆是沒有尊嚴的。
84、【韓非子名言】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
【解釋】文章會擾亂法度,思想會危及統治,言論會禍及安定,皆是專制者的邏輯。
85、【韓非子名言】行仁義者非所譽,譽之而害功;文學者非所用,用之則亂法。”
【解釋】韓非子愚蠢地認為,仁義道德、文學文化皆與法制對立。
86、【韓非子名言】學者……其言談者……其帶劍者……其患御者……其商工之民……此五者,邦之蠹(害蟲)也。人主不除此五蠹之民,不養耿介之士(指法術之士),則海內雖有破亡之國,削滅之朝(滅亡的朝代),亦勿怪矣”
【解釋】把學者、言談者、商人都列入“邦之蠹”之列,所以,幾千年來,知識分子、商人都抬不起頭來,從來沒有言論自由;也正因為如此,中國陷入了愚昧、貧困、落后、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