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30日——2月8日:港澳十日游
港澳游上 沿途風光——景德鎮(2月30日——3月1日)
年前和南開中學的康慈老師夫婦、曲瑩老師夫婦、光森老師夫婦參加了港澳十日游。原說好和老伴一塊去的,老伴因她們家的官司正處在第三庭的關鍵時刻,沒能參加,只好我一個人和幾位老師出游了。參加的是金龍旅行社港澳旅游專列。共交費3470元,加上辦理出境通行證照片50元,共計3520元,包括往返以及在旅游地的交通費、住宿費、飯費和第一門票,可能因是淡季,所以還是比較便宜的。
30日在金龍旅行社門口坐大巴到北京西站,上午9:30乘上港澳旅游專列。這是一列高級軟臥列車,鋪有紅地毯,整潔舒適。列車走京九線,途經北京、天津、河北省(冀)、山東省(魯)河南省(豫)、安徽省(皖)、湖北省(鄂)、江西省(贛)和廣東省(粵)九省市;途經的車站有河北的霸州、衡水,山東的聊城、荷澤,河南的商丘,安徽的阜陽,湖北的麻城,湖南的九江、南昌、向塘、吉安、贛州,廣東的龍川、常平,在常平與廣深鐵路接軌到達深圳市。
好多年沒有和朋友長足遠行了,今天,不僅能和老朋友,還有結識的新朋友結伴而行,真是非常高興!我們一路說笑聊天,打撲克、下象棋,嗑瓜子、吃水果;說笑話、侃大山,海闊天空;說奇文、講異事,天馬行空;論古今、評時政,指點江山;唱歌、跳舞、拍照——我們這幫老家伙,仿佛又都年輕了二三十歲!當然,我們也沒忘了觀賞祖國的大好河山:今年雖是暖冬,雖然節氣已到了五九末六九初,但北方仍然是很冷。北京至安徽段,廣袤的平原上,田野里,只剩下枯萎的莊稼禾稈;松柏樹還披著綠裝,其他樹木都已卸妝冬眠。春天的生機勃勃,秋天的碩果累累,早已不見了蹤影,大地是一派蕭條的景象。列車進入湖北,大地開始有了綠色;進入湖南、江西,綠色漸濃;進入廣東,綠色的菜地,大片的甘蔗田都展現在眼前,農田里已能看見勤勞的農民在耕作。遠遠望去,群山上的樹木也形成了淡綠色的云霧。祖國疆域寬廣,土地遼闊,山川俊美,河流縱橫,不由得內心發出由衷的贊嘆:啊,偉大的祖國啊!
瓷都景德鎮
列車鉆出了隧洞,跨過了九江長江大鐵橋——31日上午11:40到達了江西的九江市。按旅游計劃安排,我們在九江有一天半的游玩時間。在九江市的紅辣椒酒店進了午餐,然后在導游的帶領下,乘巴士開往我國著名的瓷都——景德鎮。從九江市到景德鎮,一路上最惹眼最能展現瓷都魅力的,是公路兩邊的路燈:燈,固然是各種造型,非常新穎;更突出的是一根根燈柱,都是特制的名貴的青花瓷瓷柱。瓷柱上是各式各樣的精美的圖案,這恐怕是任何城市都沒有的景致,真是令人贊嘆!在景德鎮,游覽了古代官窯,參觀了仿古瓷器作坊和瓷器制作的過程。在《瓷器博物館》我們游覽了各種造型的精美的瓷器。還游覽了瓷器一條街,說是一條街,實際是斜著交叉的不規則的兩條街。兩邊低矮的店鋪都是瓷器店,街上擺放的也都是瓷器。瓷器大的有近兩米高,小的手掌大小,甚至手指大小;品種繁多,青花瓷、粉彩瓷、顏色釉瓷、薄胎瓷、雕塑瓷等等;磁盤、瓷瓶、瓷罐兒、筆洗,有的說不出是什么名稱;圖案主要是中國傳統的花鳥、人物、吉祥物、山水等等。
沿途風光(二)——江西婺源縣
5點多我們又驅車去婺源縣,晚上就住在婺源縣的名源大酒店。婺源縣是個山清水秀的地方,地處黃山、廬山和三清山交界之處。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朱熹曾盛贊婺源:“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婺源不僅自然風光秀美,還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自古有“書鄉”的美稱。據史料記載,“從宋代以來,婺源出了文學家朱弁、理學家朱熹、篆刻家何震、鐵路工程專家詹天佑等文化名人。”婺源是我國古建筑保存得最完整的地區之一,青林古木之間處處掩映著飛檐翹角的民居,上下曉起村就被譽為第一美村。婺源縣城很漂亮,高樓林立,馬路寬敞整潔,綠化得很好,晚上燈火通明,巴士往來穿梭,還有不少出租車,儼然是一座繁華的城市。晚餐后,我們幾個人到著名的步行街游覽。這條步行街長約600米,不是很寬,但兩邊的建筑多是兩三層,也有一些三四層的店面樓房,是典型的徽式建筑:青磚黛瓦馬頭墻,馬頭墻是為了防火。也有檐角,但都是在馬頭墻的上部,而且是向上飛檐。每棟店面樓房的窗欞都很講究,呈現出各不相同的樣式和風格,窗欞下面又都布滿千姿百態的木雕、磚雕和石雕,很新穎,很別致,和中原一帶的建筑迥然不同。雖然是晚上8、9點鐘了,但櫛次鱗比的店鋪都燈火輝煌,商品更是琳瑯滿目,游覽和購物的源源不斷。我們把整條街逛了一遍,真有點流連忘返。起風了,有點冷了,我們急忙往回走。曲穎老師英明,叫了兩輛出租車,很快到了名源酒店,一付費才知,這兒的出租車起步價才2元,兩輛出租車才花了4元,真便宜。
上下曉起村
轉天驅車去婺源著名的古村落上下曉起村。曉起村堪稱中國最具韻味的古文化生態村,不僅有古樸典雅的明清徽式民居,還有寧靜曲折的街巷,青石鋪成的驛道,更有參天古樹,自然環境優美恬靜。剛進村口,一棵粗大茂盛的古樹映入眼簾,有幾根紅綢帶纏繞在粗壯的樹干上。當地導游介紹說:“婺源盛產樟樹,上下曉起村可稱作是樟樹第一村。這棵樟樹已有500年的樹齡,村里誰家娶親、生娃,都把紅綢帶系在這棵古樟樹上。一會兒我們到樟樹園還可看到千年的樟樹王。”啊,500年的樟樹,1000年的樟樹!可見這兩個村落古老的年代了。我們沿著村邊小溪走進下曉起村,就如同走進古老的歷史畫卷。小溪蜿蜒曲折,明清古代徽式民居建筑,沿小溪的兩邊傍水而建,一條彎彎曲曲的街道與小溪并肩而行。小溪不寬,街道也很窄,民居建筑高低錯落,有的是粉墻黛瓦,有的是青墻黛瓦。小街是青石鋪路,小溪也是青石板架橋,就連村落一頭的牌坊,也是用青石建造的。曲徑幽深,小橋流水,幾位村姑正在小溪邊,邊說笑邊洗衣裳,是那樣的敦厚,那樣的淳樸,給人一種大自然的親切感和美感。身至其間,真是一種難得的藝術享受。我們到時,適值中午,淳樸的村民們,不論是老爺爺或是老奶奶,大姑娘或是小媳婦,也不論是大男人或是小娃娃,都端著飯碗在門前的小街上、小溪邊、溪橋上吃午飯。一位80多歲的老奶奶,坐在溪邊古老的藤椅上,一邊吃一邊看著我們這些不速之客,似乎是充滿了好奇。年輕的姑娘媳婦們,邊吃邊說著話,可能是因為改革開放,來此村旅游的人很多,所以她們對來自八方的游人,卻是習以為常,照樣談笑風生,有的還主動和游客打招呼說話。村落中,有的住宅很是寬敞,雖然昔日的雕梁畫棟,隨著歲月的流逝,已經變得暗淡,但那天井的明亮、廳堂的寬敞、講究的臺階、門樓精美的雕刻,仍然顯示出官宅的氣派!我們參觀了幾家這樣的住宅,有的是進士第,有的是大夫第,有的是榮祿第,有的是商賈豪宅。當然,在改革開放的今天,村民們也在充分利用自己的資源,特別是珍貴的樟木資源,制作各式各樣的樟木制品,如小桌子、小椅子、小凳子、小梳子以及各種工藝品等,幾乎是家家戶戶都有自己的小作坊,人人都有自己的拿手的產品。我們又沿著山間曲徑來到上曉起村,登上高高的觀景臺,俯瞰上下曉起村,兩個古村落被青山綠水緊緊環抱,上曉起村的地形像一艘揚帆出海的船;而下曉起村則像一顆鑲嵌在嫩綠翡翠中的寶石。一條蜿蜒曲折的青石古道把兩個村落連接在一起。
在下曉起村,在一家農戶的大宅子里——兩層的樓房,可能是昔日的官宦住宅——吃了一頓農家飯。菜肴是南方風味,也很不錯。
千年古井、千年樟樹王
曉起村有一口古井,井口用青石砌成,原本高出井臺的青石,幾百上千年的踩踏都磨平了。水位很高,距地面一米多一點。村民中一位老人說,這口井已有千年以上的歷史了,水質清洌甘甜,即使大旱之年,水位也永遠不變。現在村里裝上了自來水,但村民們仍然愛吃這口井的水。
曉起村的樟樹園,保存有幾十棵古樟樹,其中有一棵六七個人圍抱不過來的巨大古樟樹,這就是國家一級保護的千年樟樹王。這就是說,遠在北宋時期,就有了這棵樟樹。人世間一千多年的歷史演變,多少英雄好漢,多少風流人物,都被雨打風吹去,可是這棵樟樹,卻一直生長到今天,而且至今,巨大的樹冠,仍然枝葉茂盛,挺拔蒼翠,不得不令人感嘆!我們都在這棵千年樟樹王跟前拍照留念,似乎也年輕了許多!
沿途風光(三)——潯陽城
下午兩點多我們驅車返回九江市,游覽著名的潯陽樓。一說到‘潯陽樓’,不由得想起古人的詩句,如唐代大詩人韋應物的“始罷永陽守,復臥潯陽樓”,大詩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還有施耐庵《水滸傳》里對潯陽樓景色的典型描寫。潯陽樓建在潯陽江畔,潯陽江指的是長江流經江西九江市的那一段水域。潯陽樓始建于哪朝哪代,毀于哪朝哪代,現已不可考。現在的潯陽樓是1986年重建的。有資料說,“重建后的潯陽樓,占地1600平方米,樓高21米,外三層內四層,青磚黛瓦,飛檐翹角,四面回廊,古樸莊重,具有明顯的仿宋風格。白居易手書的<潯陽樓>巨型木匾高懸樓頂。” 一樓大廳內陣列有《水滸傳》中108位英雄好漢的瓷像,形象逼真,栩栩如生;二樓是忠義堂,墻上鑲嵌著《梁山泊英雄圖》瓷板畫。三樓掛有名人題書匾聯;四樓是音樂茶座。登上四樓,憑欄遠眺,九江長江大橋的宏偉身姿,盡收眼底;臨風俯瞰,長江壯美的景色,映入眼簾。
還參觀了‘九江珍珠展賣中心’,我瀏覽了一圈后,獨自走上長江高高的堤壩,據說96年九江長江大堤決口處就在這兒,至今,大堤上紅漆書寫的醒目的大標語還在:“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怕困難頑強拼搏堅忍不拔敢于勝利”。由于今年長江中上游異常干旱,所以此時此刻看到的長江,水位很低,江中的大船已經不能航行,只看到幾只中型和小型的船只在緩慢航行。我站在新修建的幾十米高的長江大堤上,想象著當年大堤潰決時的恐怖情景,想象著幾十萬軍民晝夜奮戰的壯烈情景……心潮起伏,感慨萬千!
下午8點18分,我們又登上在九江等了我們一天多的旅游專列,開赴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