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時候,我們剛跟醫生說完病情,醫生就會讓我們做一些檢查,其中最常作的檢查是血常規檢查。
為什么要做血常規檢查呢?
醫生只有一雙凡眼,不能只是看到患者就能知道具體的原因,即便是患者自認為只是患了感冒,但在醫生的眼里:too young too simple,sometime naive!醫生需要根據血常規的結果進一步做判斷:
為什么要進行判斷呢?因為不同的感染治療方案不同。
但是作為普通人,我們看到血常規化驗報告后會是這種狀態:
就跟天書沒什么兩樣。
現在看看血常規的各項檢查都代表了什么吧?
白細胞
白細胞的使命是吞噬病原體、防御疾病,白細胞家族有5位成員,它們各司其職,是人體與疾病斗爭的衛士。如果白細胞的數量高于正常值,就說明機體可能有了炎癥。
中性粒細胞是白細胞中的偵察兵,當人體有細菌入侵時,中性粒細胞便立刻能感應到。
于是,中性粒細胞會步步緊逼,直到將入侵的細菌吞噬消滅干凈為止,至死方休。所以,血常規上中性粒細胞比率升高,大多數為細菌感染。
但是,病毒感染時,因為病毒太小了,中性粒細胞對它非常無奈。
而且病毒最后還會進入宿主細胞內,中性粒細胞無法進去,一點轍都沒有。
淋巴細胞對此非常不服,淋巴細胞會直接殺死被病毒感染的細胞,然后再與其他成員清理暴露出來的病毒。所以淋巴細胞比率升高,說明可能出現了病毒感染。
如果有發燒,你可能還要進行C-反應蛋白檢查。
C-反應蛋白是人體肝臟細胞分泌的一種炎性蛋白,在身體受到感染或組織損傷時,數量會急劇上升,升高的數量與炎性反應成正比。這也是為什么醫生會把C-反應蛋白作為判斷是否有炎癥以及炎癥輕重程度的參考標準。
C-反應蛋白檢查出炎癥速度奇快,在炎癥反應發生后的5~8小時就可能呈現出來。
血常規檢查各項指標代表的意義和正常值
來源:醫藥衛生報 中國醫學博士聯絡站
(責任編輯:小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