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如今西醫(yī)看病也要診脈了,還是給腳診脈?其實,據張強集團血管外科醫(yī)生蘇磊介紹,給腳診脈是診斷間歇性跛行最簡便的方法,走路走不了幾百米就腿疼,歇一歇才會好,這種癥狀稱為間歇性跛行,是腿部血管堵了的表現。
出現間歇性跛行,將來可能被截肢
間歇性跛行是下肢動脈閉塞早期的一種疾病癥狀,常見于中老年人。我們的血管內皮在小時候是光滑完整的,隨著年齡的增長,脂質斑塊在血管壁慢慢沉積,使血管腔越來越窄,甚至堵死。有“三高”疾病、不健康飲食、吸煙的人群沉積速度會加快,惡化易加劇,這也是這種疾病高發(fā)于男性的原因。由于腿部血管被動脈斑塊堵死,專業(yè)上叫下肢動脈閉塞,小腿、腳部只能通過旁邊的血管得到血供(又叫側支循環(huán)),休息時還沒什么,但在走路時供血液就不夠用了,出現疼痛,必須通過休息才能緩解。
間歇性跛行并不是一種小毛病,據統(tǒng)計,下肢動脈疾病早中期約82%患者是無癥狀的,即使存在嚴重彌漫性病變,仍可能沒有表現出肢體疼痛,常常被患者忽視,醫(yī)生漏診,直至出現明顯下肢缺血癥狀,休息的時候也出現疼痛(靜息痛)才加以重視,可惜為時已晚。這就可能導致腿、腳發(fā)生潰瘍、壞疽,甚至需要截肢。
走路不靈光?給腳診個脈
蘇磊介紹,中老年人走路腿疼原因非常多,包括骨關節(jié)炎、脊柱疾病、神經科因素、血管因素等等,需要經過一系列的檢查才能確診是血管疾病,需要在血管外科治療;但如果患者或者家屬想早期發(fā)現,知道患者的腿疼要去血管外科看病,方法其實很簡單:第一,這種腿疼是“間歇性”的,也就是患者走一段路后腿腳才會疼,如果是腿剛一動就疼或是一直疼,可能就是骨科或神經科的疾病;第二,脫鞋、脫襪子,摸一下足背動脈,如果摸不到或者動脈跳動很弱,說明腳上的供血不足,需要讓血管外科醫(yī)生看看。
給腳診脈,要領是在大腳趾和二腳趾的指縫往上數兩到三個手指的位置尋找,用手的第一指節(jié)找脈,用指腹去感觸,如圖所示。每個人腳上動脈分布不一定相同,因此沒有摸到,還可以在這個部位周圍一圈找一找。
間歇性跛行,不一定要做手術
蘇磊說,通過間歇性跛行癥狀確診下肢動脈缺血疾病,需要盡早干預,避免發(fā)生截肢的悲劇。目前,治療這種疾病比較常見的方式是介入治療,通過手術置入支架,將動脈狹窄部分撐開恢復血供;但是置入支架后,患者每日必須服用藥物抗凝,非常麻煩,并且我們都知道,腿部每天運動很多,支架久而久之會被腿部肌肉擠壓被壓扁,這就需要再次介入治療。
蘇磊介紹,如果不是重度缺血患者,不做手術而經過正規(guī)系統(tǒng)的康復訓練,也能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一方面,患者需要調整生活習慣,戒煙、少吃高油高鹽的飲食,延緩斑塊的形成;另一方面,患者可以在醫(yī)生的指導下進行專業(yè)的腿部康復訓練,這種康復治療雖然不能讓斑塊溶解,但能夠讓腿部建立足夠的側支循環(huán)供血,對患者步行時間的改善還要優(yōu)于手術治療。數據表明,大部分早期下肢動脈缺血疾病患者通過5天住院,加上3個月家庭康復過程(家庭康復在治療師遠程管理下進行),走路的能力可以提高50~200%,明顯提高了生活質量
當然,這個訓練需要患者有較強的毅力,要在專業(yè)治療師的監(jiān)督下進行。據統(tǒng)計,在國外有將近1/3的患者由于接受不了這種“訓練”一樣的過程選擇放棄,另外如果康復過程中可能出現一些不適的反應,也需要及時跟治療師反饋,調整康復方式。因此,想自己在家獨立完成這個康復過程,是比較困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