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做事,雖不知如何做法,然而覺得很有趣味。他有了不明白不了解的地方,他就希望成人指教他。所以無論怎樣,總不厭倦。因為成人指教他告訴他的,都是他以為很有趣味的。但是兒童雖永無厭倦,而成人往往嫌他好問,似覺太煩,不愿教他。那么,成人倒反覺厭倦了。所以教師應有活潑又生氣的傳授;不應有叫兒童吸收的傳授。(《教育哲學》,載呂達、劉立德、鄒海燕主編《杜威教育文集》第4卷,第39頁,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螢火蟲新語
主持:朱永新
在兒童旺盛的求知欲望和強烈的好奇心面前,我們的許多教師與父母一樣,總是那么冷酷無情、蒼白無力。他們要么覺得孩子很幼稚,如此簡單的問題還要發問;要么覺得孩子很啰嗦,一個問題要問無數遍;要么丟不下架子,對于許多自己也搞不清楚的問題不懂裝懂,輕率地打發孩子。孩子總是喜歡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孩子總是對世界充滿著好奇的。可惜,我們的教師和父母往往對此視而不見,一心想把自己已經準備好的東西強加給孩子,讓孩子被動地吸收;而不去針對孩子的需要,孩子的問題,進行“活潑又生氣”的教育。這樣,孩子對世界的好奇就會慢慢消失,孩子的問題就會越來越少,學習的主動性就會越來越差,學習的效率與結果也就可想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