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詩人,偉大的詞作
——解讀蘇軾與《念奴嬌·赤壁懷古》
作者/810的老好人
原詩: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賞析:
《念奴嬌·赤壁懷古》這首詞是蘇軾的代表作,同時也是宋詞的一座高峰,其筆力之雄健、氣象之宏大、藝術境界之高遠,在詞史上都難有匹敵之作。詞的上闋寫景,將赤壁之風物寫得大氣磅礴、穿空裂石,又凝聚了廣闊的時空,溯古追今,令人神魂俱震而又遐思無限。詞的下闋寫人抒情,通過緬懷周瑜表達對英雄的仰慕,從而激發對自己人生空逝、韶華不再的悵惘。兩闋詞各有角度,卻一氣呵成,如江流直下,一發而不可收,直到奔瀉入大海,才慢慢歸于平靜,卻獲得更廣大的存在感。
上闋首起三句“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先聲奪人,“大江”“千古”,廣闊的時空之感撲面而來,千載以來,歷史出現過多少英雄人物,他們各逞風流,都曾經在自己的時代留下自己偉岸的身姿,然而時過境遷,物事變換,無數功業,都煙消于歷史的塵埃之中,有些人聲名無存,有些人青冊留跡,但他們的身影,終究消逝。代代有才人出,各領風流數十年,而代代的更迭,一如長江前浪推后浪,前浪終究消散在沙灘上。那些人物呀!如今都沉到浪底了吧?又或者匯于歷史的大海,成為哪朵美麗的浪花,卻終究不復當年的流光溢彩。起筆氣象宏大,卻又隱含著悲涼之感,那是對人生短暫、世事無常的一種深層感慨,只不過這種感慨,卻被豪邁的表象掩蓋,使人如果不深味之就難以覺察罷了。這三句,其實也是在為下闋的自我抒寫作暗示、埋伏筆,使得全詞有了導線,文氣也能一脈承之。
接著三句“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承上流轉,既轉回現實視角,告訴人們詩人的立足點正靠著赤壁,又轉向聯想之虛境,告訴人們他由此想到了當年赤壁大戰的景象。眼之所見,即為赤壁風光,心之所想,則為三國逸事。而詩人想得最多的就是在這歷史事件中最突出的人物周瑜,人家都說這赤壁都是周郎的,那么詩人在緬懷英雄人物的時候,又怎能不細細去瞻仰英雄的遺跡、敬慕英雄的功業、感受英雄的情懷呢?詩人在這里不急于著筆對周瑜展開描寫,只是輕描一筆,然后撇開筆墨,另作他說,就作了一個小小的鋪墊。這樣做也可以理解,詩人這時候的想象內容太多,思維必定也凌亂,尚不知如何在這短短的詞闕中完整而又精煉地展示他仰慕的這個英雄。所以,他還需要通過鋪墊,理順自己的情感與思路??墒沁@一筆也很重要,似無心之舉,卻把英雄推出前臺,作了一個完美的亮相。他不知道的是,他這一用筆,卻有力地為周瑜正了名,無意間反駁了后世為了突出諸葛亮而貶低周瑜的舉動,把《三國演義》中“既生瑜,何生亮”的小肚雞腸的周瑜作了否認,告訴人們,歷史和民間對周瑜的評價認可度是很高的,后世的說法是歪曲事實的。
接著三句“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虛實相生,氣勢更足,將赤壁之景象寫得驚心動魄,讓人不敢睹視。赤壁陡峭,石壁高聳,亂石棱嶒,從詩人眼前鋪開,詩人恍惚間就覺著它們穿空破浪,在天地之間爭雄逞威。而江水滔滔,順勢而東,洶涌而來,卻在這里為赤壁所阻,哪能甘心退去,于是挾著一往無前之勢,在這里撞壁撲石,一浪未落,一浪跟上,層層疊疊,互相激蕩,在攻與守的力量激蕩之下,濤浪沖天,水花飛濺,如漫天飛雪,落到這方天地之間,將自然的偉力呈現無余。而這自然的盛景,卻很容易因為詩人在前面對英雄的緬懷、對歷史的回思,使人們展開豐富的想象,這江水、這赤壁的相爭,像不像當年曹軍和孫劉聯軍在這里廝殺血戰的景象呢?當年曹操號稱八十萬的大軍,其軍心何其振奮?氣勢何其兇猛?誓要突破孫劉聯軍的防線,把三國歸于一統,然而力量雖不足,卻占據著地利的孫劉聯軍,又怎肯坐以待斃,將大好江山拱手讓人,唯有以永不言敗、拼死相搏的勇氣相對,誓把曹軍擋于長江對岸,于是雙方就像這江水主進攻、這赤壁主防守,在這里殊死相搏,血染山河,聲破長空,使得天地變色、乾坤震蕩。詩人在這里,肯定也有這樣的想象,他無意于血腥的呈現,卻在這寥寥三句寫景中給人們作了想象的暗示。
也正是因為有著這樣的想象,詩人才可以在上闋的最后堂而皇之卻又順理成章地發出了“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的感慨。正因為這里發生過如此盛大的歷史事件,給我們展開了激烈無比的歷史畫卷,把一幕幕本已湮沒在時空長河中的戰爭場面通過自然景觀的描摹間接地呈現出來。如畫的不僅是江山風景,更是歷史故事,景物、人物,虛實之間更是把詩人激蕩的情懷展示出來,在這里,他的每一吞吐,都是剛利無比的元氣,盈于其胸,烈于其魂。然而更加讓他神魂激蕩的便是在這爭雄的過程中一一涌現的歷史人物,曹操、孫權、劉備、諸葛亮,無不有著濃墨重彩的一筆,他們,都是豪杰,都足以引起詩人的敬慕??墒窃谶@如畫的江山之中,在這豪杰紛涌的時代,他最敬慕的還是周瑜,所以,當他在情感上和思維上終于做好了準備后,他展開了對周瑜的書寫。
詩人在下闋開頭三句這樣寫:“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绷ⅠR把一個青年英雄俊杰的形象展現在人們面前。那是何等的年青俊美,那是何等的意氣風發,那是何等的郎君多情?詩人只作了三句陳述,卻足以引導人們去展開豐富的想象。單一句“小喬初嫁”,就足以羨煞無數人。要知道小喬是何許人??!那是東吳二美之一,那是孫權的夫人大喬的妹妹,那是“銅雀春深鎖二喬”的傳說人物,她無異是無數男人夢寐以求的神仙伴侶呀!這樣的人物,能夠嫁給周瑜,不是對周瑜最好的烘托嗎?正所謂美女配英雄,寶劍贈烈士,想想當年楚霸王,如此暴戾的人物,卻在后世民間被許多人深切同情,其中很大一部分不就是因為“霸王別姬”這一傳說嗎?殉死的虞姬,使得剛烈的霸王,有了柔情的一面,自然生發出可歌可泣的傳說,而美麗多情的小喬,則讓周瑜的形象更加立體。軍權在手,美人在側,人生之兩大得意,怎能不叫周瑜豪氣干云?更重要的是,詩人有意地讓那血雨腥風的殘酷戰爭,加上了一些浪漫的色彩,摧剛為柔,將一個鐵血將領豐滿為一個有血有肉又有情的大丈夫形象。這樣的周瑜,怎么不叫人仰慕!
當然,更令人仰慕的不僅僅是形象,還在于周瑜所取得的功業。詩人接著這樣寫:“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詩人要給我們展示的是一個智將的形象,而不是一個猛將的形象。作為統帥,不可能真的身先士卒、沖鋒陷陣,如果真這樣做,那只能說明這支軍隊、這位將領已經窮途陌路了,比如項羽就好這口,可是勇則勇矣,親殺數百十人或者能鼓舞士氣,憑此取得一場場戰斗的勝利,但是沒辦法在戰略的層面上指揮軍隊,最終失去了戰役的勝利。統帥更重要的是統管全局、指揮若定。很顯然,身為東吳大都督的周瑜,在這方面是很合格的?!坝鹕染]巾”,呈現的是一個文士的形象,甚至這個形象會被錯認為諸葛亮這一軍師的形象,卻正好展現了周瑜的智謀、風度,身不披甲,頭不戴盔,卻著士袍,揮羽扇,一點也看不出他對這場戰爭的緊張,不正好說明他方略已定、信心十足。果不其然,在他的經劃之下,“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當他設計的“火燒連船”的策略取得成功,當曹軍在火海之中倉皇失措、軍心大亂的時候,孫劉聯軍趁機掩殺,打敗曹軍,使得曹軍死傷無數、倉皇逃竄,周瑜自己卻“隔岸而觀”,還有閑心與左右之人說說笑笑。那場景、那氣度,自古以來又有幾人可比?可憐的曹軍,灰飛煙滅,卻成了周瑜指揮若定、功勛無匹的最好犧牲品。于歷史事實來說,這樣的描述當然很有夸張的色彩,但對于表現周瑜英雄形象,卻有很好的襯托作用。詩人這樣寫,不在于夸大史實,而在于肯定周瑜的歷史功績,表達對周瑜的無比敬慕。
詞章到這里達到了高潮,澎湃的激情也到達了頂峰。這時候,詩人遐想無限,詩人甚至已經靈魂出竅了。他寫道:“故國神游”,他的思想、他的靈魂,穿越了時空,回到了三國赤壁大戰的那個戰場,他仿佛親見周瑜在那里排兵布陣、軍令徐出,甚至仿佛他自己就是周瑜,“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然而這種虛幻的感覺畢竟不能持久,人的激情也不能一直維持在頂點,尤其是當現實像一盆冷水當頭澆下的時候,那種巨大的心理落差帶給人的巨大苦痛不是許多人能接受得了的。詩人不是周瑜,他是一個被朝廷貶謫到此的罪臣?!盀跖_詩案”,讓他的人生從此顛沛流離。政治上的巨大失意,生活中的許多困窘,哪怕他的確是一個樂觀的人,也難免會帶給他許多精神上的折磨。所以,在詠詩、在懷古之后,詩人沒有一味高調,沒有違心地哪怕是自我催眠式地作一番慷慨激昂的宣誓,表明自己如何積極奮進。詩人誠實地寫到:“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睂戇@首詞的時候,蘇軾47歲,尚不算老,卻白發叢生了。究其原因,愁思太多。這似乎讓我們有些難以接受,豪邁曠達的東坡先生,居然也會有愁思煩惱?可這,不正是一個真實人的寫照嗎?要是受了冤屈,遭受了巨大的苦難,還能沒心沒肺地說樂觀啊、積極啊,要么他已經像莊子那樣超凡成圣了,要么他就精神分裂了。詩人由緬懷英雄轉向觀照自我,功業的巨大反差,使得他所產生的挫折感更強烈,乃至于對人生歲月都有了強烈的懷疑:我已早生華發、青春不在,我還能實現什么樣的人生功業呢?
到了這里,詩人的情感變得沉郁,讓人感受到了他的痛苦與無奈。他不由地發出了這樣的悲慨:“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痹娙苏f他的人生就像一場夢,這夢,其實也頗多精彩之處,蘇軾可謂少年得意,二十一歲時他進京應考,就已經名動京城,此后官場頗為順利,文場更是聲名赫赫,在史上、民間都留下了很多流風逸事,若不是那場突如其來的政治變故,他仍然可以意氣風發、縱橫捭闔。無可奈何的是,他被摁下來了,而且一貶就到了黃州,做了個團練副使的小小閑職,窘困到連家人的溫飽都成了難題。寫這首詞時,詩人到黃州還不久,身心都遭受著巨大的折磨,這種巨大的反差,既使他緬懷過去,也使他思想上有了消極。當然,他也不愿意在凄凄慘慘中自我消磨,他得找到辦法,來達到內心的平和。于是黃州的山水成了他最好的消遣。他來到赤壁,對著赤壁的風光,自是生出了許多遐想,而當周瑜的功業與他自己的囧境相對比時,他的失落,又怎能輕易排遣?所以人生如夢的悲慨自然發出。人生是短暫的,如夢,似幻,一切的美好只能在夢中回味,哪怕是功勛卓著的周瑜,也淘進了歷史的長流。永恒存在的大概就只有天上的日月吧!詩人對著赤壁,從白天呆到了晚上,陪伴它的現在只有天上的那輪明月。若是有酒,就舉一尊,與明月共酌吧!只是,這輪明月,它可知曉詩人的痛苦,可能寄托詩人的悵惘?月若不解飲,獨酌又怎相親?
但蘇軾畢竟是蘇軾,我們全不能把他當作一個悲戚的文化角色。儒、釋、道三家思想融于一身的他,不會在痛苦的道路上一走到底、碰得支離破碎,此路不通走他路,很快,他又在佛家和道家的思想中找到了出路,一是讓自己更豁達,二是讓自己更淡泊,在天地山川之中平和了自己的心緒,在主動適應并改變困局的現實操作中找到了樂趣。只是這些,相對于這首詞來說,已經是后話了。
《念奴嬌·赤壁懷古》這首詞融匯了奮發與感傷兩種情愫。主體還是奮發,感傷則多了些現實色彩。即使是后面的感傷,那其實也不僅僅是詩人自己一個人失意的悲慨,它能夠在千百年來失意之人的心中得到共鳴。最值得說道的是:這首詞之所以在后世有這么大的名氣,不只是因為它的豪邁氣度,不只是因為它的宏大藝術魅力,也在于它能夠讓騷人思士在共鳴中找到榜樣,進而學著蘇軾改變消沉與痛苦的生活心態,能夠有更多樂觀與曠達的心理因子,然后也就出現了更多充滿豪邁氣象的詩詞。一個詩人,一首詞,居然在無意中承擔了這樣的歷史使命,所以,他偉大了,他的詞作,也偉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