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大文學家蘇軾,號東坡居士,世人喜愛稱他為蘇東坡。
他既有“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豪放,又有“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的婉約,更有“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曠達超脫。
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蘇東坡都取得很高的成就。但你知道嗎,在美食界蘇東坡也是響當當的專家!
他來到黃州,說:“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
他被貶嶺南,說:“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即使又被貶謫到更遠的海南,他也不忘寫下:“海蠻獻蠔,剖之,得數升。肉與漿入與酒并煮,食之甚美,未始有也。”
人有真樂,雖至苦亦不能使之不樂。吃,就是蘇東坡的快樂。走到哪兒,吃到哪兒,蘇東坡簡直就是一個大吃貨。他也自謔自己為“老饕”,饕餮原本在古代傳說是一種貪吃的野獸,如此比喻,說明自己是個極愛吃、極貪吃之人。
盤點“東坡系”菜肴,有東坡肉、東坡魚、東坡肘子、東坡豆腐、東坡餅、東坡羹……其中最負盛名的,要數東坡肉了。
東坡肉的美味是眾所周知的。肥瘦結合,肥而不膩,軟糯合口,入口即化,配上料酒和調料味道妙不可言。
那時候,因為“烏臺詩案”,蘇軾險些遭殺身之禍。后來他被貶黃州,擔任團練副使一職,這個職位相當低微,并沒有什么實權。蘇軾可謂正經歷著人生的大難,仕途曲折,他人誣陷,但困難并沒有將他打倒,他豁達樂觀,來到黃州不忘游山玩水,更不忘享用美食。
在黃州時,為東坡肉,蘇東坡就寫下了一首打油詩《豬肉頌》:
“凈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凈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
把鍋子洗得干干凈凈,放入少許水,燃上柴木,控制火候,用溫火來煨燉。
做東坡肉的簡單步驟,連洗鍋子這樣的小事蘇東坡都講得清清楚楚。這雖然看似微不足道,卻展現出蘇東坡對制作美食的敬重。“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每個環節都做到位,這是蘇東坡一絲不茍的嚴謹。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
等它自己慢慢地熟,不需要催促它,火候足了,它的味道自然就美。
文火慢煮是做東坡肉的關鍵,所謂心急吃不了熱豆腐。美味需要時間,而這世間許多事情都需要時間的沉淀,一步一步走,時機到了,該屬于你的便會屬于你。
“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
黃州有上好的豬肉,價格低廉如同泥土。富貴的人不肯吃,貧窮的人不懂吃。
蘇東坡因為東坡肉這道美食發現了豬肉的好處,然而當地人卻不懂,這不禁讓蘇東坡感到惋惜。生活中其實處處藏著美,但需要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和一顆熱愛生活的心。
“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我早上起來打上兩碗,自己吃得飽了您莫要管我。
好家伙,蘇東坡吃東坡肉一吃就吃兩碗。即使人生遭遇挫折,但胃口還是照樣得好。無論何時,吃飽肚子都是一件重要的事。短短兩句,不僅透露著蘇東坡豁達的胸襟,更展現出他根深在骨子里的開朗樂觀。
小小一碗東坡肉,小小一首打油詩,卻藏著大大的人生智慧和處世哲理。在最艱難最困苦的時候,蘇東坡依舊不忘美食之樂,一點一滴創造屬于自己的快活。
“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一蓑煙雨仍平生”。在詩詞中,在美食中,蘇東坡早已看破人生苦樂,沒有什么再能阻擋他勇往直前的腳步。流言蜚語早已如過眼云煙,在這人世間捧著一顆真心是最重要的。
那一碗好吃的東坡肉,便是蘇東坡的真心,是他對生活滿滿的愛與眷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