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姐姐》從上映以來就在成為票房黑馬的同時,引發了激烈的爭議。
4月2日晚上,《我的姐姐》正式上映,在排片占比低了好萊塢大片《哥斯拉大戰金剛》一倍的情況下反超成為當日票房冠軍。
4月3日上午11時25分,《我的姐姐》票房便已破1億。上映后僅兩天的時間就打破了包括中國影史清明檔劇情片票房紀錄在內的七項影史紀錄,在映三天內便斬獲3.78億綜合票房,成為清明檔票房最大“黑馬”。
盡管上映了已經20多天,且有多部競爭力十足的電影上映,但《我的姐姐》熱度依然不減,五一之前排片率依舊能占到20%上下,單日票房依舊在六七百萬左右。
據燈塔專業版實時數據,截至4月22日15時20分,《我的姐姐》電影上映21天,票房正式突破8億。
五一期間排片率斷崖式下跌到了1%以下,但票房仍在穩定增長。截止我發這篇文章前,貓眼專業版實時票房數據顯示,《我的姐姐》票房已達8.56億。
我是4月4日清明節那天,無意中在貓眼實時票房中看到《我的姐姐》這部電影的。
我的姐姐?是部什么內容的電影呢?只看了下片名的我就放下了手機,對這個名字開始浮想聯翩,甚至想到了海子的那句有名的詩:“姐姐,今夜我不關心人類,我只想你。”
不管是什么內容,這個標題對于身為女性的我來說倍感親切。
5日那天查了下簡介,影片講述的是一個年輕女孩在父母突遇車禍雙亡后,面臨撫養年幼的弟弟還是追求個人獨立生活的故事。
晚上就去看了電影。看完電影后,感觸很多,思緒有些雜亂。回來看到網上《我的姐姐》很快就被刷屏,熱度持續走高的同時爭議也不斷,甚至出現了某種程度的撕裂,評價兩極分化,被有人稱為“歷史上最極端的二元評價“。
關于男女平等女性獨立意識,關于親情責任,關于自我價值人生夢想,還有二胎及兄弟姐妹“一碗水端平”問題等等。
這些也都觸動了我,但最打動我的卻是朱媛媛飾演的姑姑與安然對談時說的那句:
“其實套娃也不是非要裝進同一個套子里頭。”
女性獨立:抗爭還是妥協?
這部影片的女性意識非常明顯。
為了生個兒子,主人公安然的父母讓安然假裝殘疾,并把她寄養在親戚家,被表哥當沙包,被姑父偷看洗澡,高考時被改志愿,上大學后不顧安然的反對生下兒子,并且想把原本寫了安然名字的房產證改成兒子的,對兒子說家里的一切都是他的……
就連車禍現場,交警也只看到了一張父母與弟弟的合影照片,他用懷疑的眼光望著安然問她是他們什么人。
然而現在父母雙亡,留下了這個小弟弟和安然,所有親戚都認為安然應該把弟弟撫養成人,因為她是姐姐!
安然高聲拒絕!
很多女性感覺很解氣,認為這是一種基于性別平等意識的反抗。
從小籠罩在性別不平等陰影中的安然,上大學時就開始了反抗。
大學四年,她沒用過家里一分錢。成為一名護士后在努力工作的同時,也在努力準備考去北京讀研究生,實現自己的醫生夢想,還有一個交往5年的男友相約共同去北京奮斗。
現在因為父母雙亡,這個當年自己反對,曾讓自己蒙受陰影乃至恥辱的弟弟卻要阻礙自己去追求夢想,安然當然不會答應,當然要拒絕:憑什么姐姐就要為弟弟犧牲自我?
影片中還有個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人物,就是安然的姑媽。
小時候半夜醒來看到媽媽偷偷給弟弟吃西瓜,還叫弟弟別讓姐姐看見,高中畢業后考上了大學卻被迫放棄而成全只考上了中專的弟弟,成年后外出做生意卻被喊回來要幫弟弟帶小孩……因為她是姐姐,從生下來那天起就是!
安然說:姑媽,你是個好人,但我不想像你那樣活!
安然不顧姑媽和眾親人反對和責罵,一心要為弟弟找個領養人。
但在最后,合適的領養人出現后,要在協議上簽字時,安然卻遲疑了,并且扔下了筆,牽著弟弟奔向了門外,一起踢起了足球……
很多人尤其是許多90后、00后的“姐姐“們對這個結局感到憤怒和不解:安然明明是一個追求平等追求獨立的女性,為何最后還是向現實妥協,放棄自我放棄獨立,回到像姑媽一樣讓女性犧牲的老路上去?前面的抗爭又有什么意義呢?
有的說被氣到無語,有的說結局太惡心,高贊的一個評論是“叫您一聲《姐道》不冤枉吧?”
站在女性意識的角度,我理解這種憤怒和不解。
4月28日,《中國反對拐賣人口行動計劃(2021—2030年)》發布。其中提出,完善維護婦女權益、促進性別平等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規民約,提高農村社區治理法治化水平,堅持男女平等基本國策,消除男尊女卑、傳宗接代等落后觀念,提高女孩受教育水平。
這條消息第二天就沖上了微博熱搜榜前列,雖然男女平等說了這么多年,那句“消除男尊女卑、傳宗接代等落后觀念”仍然戳痛了很多人的心。
像《我的姐姐》影片中那樣尖銳的矛盾和極端情節,在現實中當然也仍然存在,不過已經越來越少。
在每件事上都因性別不同而區別對待的父母也越來越少,但在房產繼承等大事及傳宗接代等觀念上區別對待的父母仍有很多,而如韓國現象級小說和同名電影《82年生的金智英》中所描繪和展現的,那些看似平常細小卻暗含性別不平等的現象依然幾乎隨處可見。
人們尤其是渴望獨立平等的女性多么渴望這樣一部凸顯女性意識的影片能夠讓安然抗爭到底,做出一個“女性獨立”的自由選擇啊!
但是,親情呢?如果安然瀟灑地簽下這份協議,她能一輩子心安理得嗎?
親情與夢想:選擇還是放棄
24歲的姐姐有責任撫養4歲的弟弟嗎?
關于兄弟姐妹間的撫養義務,民法典中對此有明確規定:
有負擔能力的兄、姐,對于父母已經死亡或者父母無力撫養的未成年弟、妹,有扶養的義務。
由兄、姐扶養長大的有負擔能力的弟、妹,對于缺乏勞動能力又缺乏生活來源的兄、姐,有扶養的義務。(民法典第一千零七十五條 )
即便法律沒有規定,姐姐對年幼的弟弟也應該有手足情。
如果說撫養確實無力,但領養協議中要求與弟弟永不相見,這太殘酷了,畢竟是親姐弟,血濃于水,也并無深仇大恨,只是因父母的傳統觀念及年齡懸殊等原因導致感情淡漠,后面姐姐在與弟弟的相處中產生了感情,她的遲疑就更順理成章了。
我不由得想起了春節前看的《吉祥如意》,影片中因病導致智力低下的三舅回老家跟著老母親,主要由二舅夫婦照顧,母親去世后討論三舅的照顧問題,離婚的妻子不管,女兒無力管,雖然二舅很有怨言,也因此把個年夜飯弄得不歡而散,但還是要靠兄弟姐妹照顧。
智力殘疾的三舅似乎什么都忘了,卻天天高喊著“文武香貴”,而這正是除他之外四個兄弟姐妹的名字,聽著讓人落淚。
“無情未必真豪杰,憐子如何不丈夫”這句話出自魯迅先生,針對的當然是男性,但女性何嘗不是如此?獨立女性并非無情之人,無情也并非女性獨立所追求的。
親情與夢想之間,家庭責任與自我追求之間,到底應該選擇哪一個?
其實,安然面對的困境,并非只是女性,可以說它與性別無關。
如果把安然換成哥哥,弟弟換成妹妹,這位哥哥同樣會面臨艱難抉擇,面臨“兩難境地”。
民法典中那條規定中有個前提條件”有負擔能力“,這個應該如何界定?
安然24歲已經成年并且已經參加工作,應該算是有一定負擔能力了吧?她有次帶了弟弟去醫院值班,在醫院忙碌得根本顧不上弟弟,有人說她根本沒辦法撫養弟弟啊。但那個場景卻讓我覺得很眼熟,這多像身為女性婚后開始幾年的生活?
《人到中年》中的陸文婷疲倦的樣子讓幼小的我印象深刻,母親奔跑著去學校的身影更是一直在我的童年里晃動,我自己也曾親身經歷——女性如何平衡家庭與工作?
有面試官對某女生提出這個問題,有女性評委讓女生可以拒絕回答,認為這個問題有性別歧視,為何不問男性這個問題。
這當然有道理,但其實這個問題男女都要面對,只不過因為性別不平等,女性更多承擔。
很多人在談到父母不恰當的期待對孩子的傷害時,都會提到一本廣受好評的小說《無聲告白》,人們大多只注意到那個因為承受父母不同夢想而不堪重負的女孩莉迪亞,卻沒有注意到她的母親瑪麗琳,在追求獨立追求自我實現與家庭責任之間的痛苦掙扎。
瑪麗琳是個天資聰穎且有強烈獨立意識的女性,結婚后仍沒有忘記夢想,但為了追求夢想在孩子尚且年幼時采取了離家出走的方式,這對女兒造成了很大的傷害,莉迪亞自殺的悲劇與此也不無關系。
李銀河在評論《我的姐姐》時寫道
“影片圍繞著女主人公姐姐究竟是去追求個人事業發展還是撫養幼弟的艱難抉擇逐步展開,背后的邏輯是在中國現代化過程中人們所面臨的個人本位價值觀、人生觀對傳統的家庭本位價值觀、人生觀的激烈撞擊”。
中國傳統價值觀是崇尚集體注重家庭的,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后,受西方價值影響,自我價值被提到很高位置,失去自我被現代人認為是最可悲的,不僅集體主義價值觀受到強烈沖擊,家庭本位的價值觀也在受到挑戰。
手足之間:相愛還是相殺?
安然之所以對弟弟冷漠,除去性別不平等的因素之外,她與弟弟之間年齡的懸殊也是一個原因,而這與我國特有的二胎政策有關。
在電影的評論區,就有年輕女孩問如果父母現在生個弟弟是不是以后也要我養?有的直接就說我以后也要養弟弟了。
由于政策原因,二胎長大后,父母大多年事已高,但對于具備條件的家庭來說,一般無需年長的姐姐或哥哥承擔養育責任。影片《我的姐姐》用一場慘烈的車禍讓矛盾變得集中而尖銳。
其實,在我們老一輩人中間,兄弟姐妹之間年齡懸殊也是經常可見的。
我有位小學同學的舅舅比她還小;我婆婆外甥比她小不了幾歲,她哥哥讓她上學且不用下田勞動,大嫂為此很不高興;我媽媽婚后仍承擔年幼弟弟的撫養(與外公早逝有關),為此與婆家鬧過許多矛盾,受過許多委屈。
二胎導致的矛盾在同性之間同樣存在,身邊就有許多例子。
大兒子生下來給了公婆帶,夫妻倆出去打工了,生小兒子后就回來了,對小兒子有了更多照顧與陪伴,有事時父母總是要求哥哥讓弟弟,弟弟有理無理都喜歡告哥哥的狀,兄弟之間矛盾不斷,村里鄰居還有人列舉種種事實進行挑唆,爸媽喜歡弟弟不喜歡你!
而其實,不只是二胎之間,兄弟姐妹之間因為父母”偏心“導致的矛盾也是司空見慣。
微博上有一個上了熱搜的話題叫做“感受到父母偏心的瞬間”。評論中有很多女孩感受到父母對男孩的偏愛,但也有同性別孩子之間的,某個心理學教授,在三個女兒中間學歷最高工作最好,但卻最不受重視,每年都是她張羅年夜飯如果哪次忘了被數落,考博士時為省事包了些包子,父母順道過來看見就要拿給妹妹,說妹夫不在家懶得做飯,她說我還沒吃呢,父母氣乎乎地說拿你幾個包子怎么了?
韓劇《請回答1988》,德善上有姐姐下有弟弟,姐姐弟弟生日時都有父母關心,輪到她的就敷衍,她委屈地大哭,爸爸道歉,但后來家里煤氣泄漏,只記得背姐姐和弟弟出來,根本不記得德善。有網友感嘆:最可怕是這種父母自己都沒意識到的偏心!
《我的姐姐》中,弟弟爬到窗戶上對著姐姐說了一句話:本是同根生,不要太著急!很容易就讓人想起”相煎何太急“的兄弟:曹丕與曹植,現實生活中同性別手足相殘的悲劇也并不罕見。
因此,我覺得,《我的姐姐》設置的矛盾和人生困境雖然包含鮮明的女性獨立平等意識,但其實并不只限于此,它還包含許多與性別無關的而與每個人有關的矛盾,家庭責任與自我價值,親情與夢想之間如何選擇,二胎及兄弟姐妹之間如何對待如何相處等等。
姑媽在性別不平等中選擇了妥協,在家庭責任與自我價值之間選擇了責任,在兄弟姐妹的不平等之間選擇了接受與奉獻,其實她的內心也有失落,但她本能地希望安然能像一樣選擇,在遭到安然拒絕和對抗后,她才意識到了自己內心深處的失落,她開始了反思。
最后,姑媽她對安然說:
“其實套娃也不是非要裝進同一個套子里。”
這,當然是鼓勵安然走自己的路,但并非要求安然走怎樣的路。
相反,她這是表明她不再要求安然走怎樣的路。
既然我們不能要求安然走和姑媽一樣的路,自然也就不能要求姑媽走和安然一樣的路。
我們不能說選擇放棄撫養弟弟就是自私沒良心就是錯誤甚至是大逆不道,我們也不能說選擇撫養弟弟就是懦弱就是愚蠢甚至是可憐可笑的“扶弟魔”。
“套娃不是非要裝進同一個套子里”何況這是一個兩難選擇,當然最好是能夠二者兼顧,但如果不能兼顧,無論選擇哪一種,我們都應該尊重,我們應該尊重每一個個體的選擇。
羅素說:
“須知參差多態,乃是幸福本源。”
從這個角度看,《我的姐姐》的開放式結局是最好的結局,每種選擇都能被看見,并且都能被理解。
愿你點個【贊】+【在看】,【分享】出去,和更多人一起討論
也歡迎在留言區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