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什么是“省會功能”?
前不久,多個城市被點名“引領帶動作用不夠”,措辭中提及“龍頭作用不夠”、“省會作用不夠”、“中心城市作用不夠”等等。這些城市包括山東省的濟南和青島,福建省的廈門,遼寧省的沈陽和大連,黑龍江省的哈爾濱,江蘇省的南京。
對于發揮南京“省會功能”,江蘇城市論壇公眾號近日推送文章《重大信號!江蘇將進一步發揮省會城市功能》《南京,要扛起省會擔當》曾先后有論及。
近來,南京首位度、省會功能等被頻頻提及,儼然已是熱詞。
11月11日,網友@~千雁☆千尋~ 在江蘇城市論壇討論版發帖表示,“所謂省會功能,就是省會引領全省參與全國PK的能級”。
該網友認為,如果只看省會首位度,即省會的GDP/省會外最高城市的GDP,那么中國沿海省份的省會普遍排名靠后,內陸特別是西部地區的省份更靠前。這并不能反映出比較完整的經濟狀況,比如,寧夏的銀川排名靠前,江蘇的南京排名靠后,這并不能反映出銀川就比南京發展的要更好,或者說銀川在寧夏起的作用比南京更大多少。
因為地理氣候環境等因素,一些中西部地區省份只有部分平原地區適合發展,因此把一地打造成明星城市,與全國PK,參與全國性競爭,這是明智之舉。
像江蘇這樣的大平原地區,發展相對均衡,從政策上并不需要過多向省會傾斜,整個省發展得也很不錯。
但并不是說,像江蘇這樣的省就不需要明星城市。國內區域經濟發展進入到諸侯時代,各省之間的競爭PK往往要靠明星城市。沒有明星城市,全國的流動人口就被其他省的明星城市吸引過去。
因此,網友@~千雁☆千尋~ 獨創一個中國省會引領指數,該指數結合省會的GDP,省會外最大城市GDP,該省GDP,以及省會的常住總人口。
省會引領指數,是指省會引導、帶領該省發展的能級,具體公式為省會引領指數=(省會GDP÷省會外最高城市GDP)×(省會GDP÷全國所有省會城市GDP總和)×(該省GDP÷全國GDP)×省會常住人口。
點擊圖片可放大
從圖表可以看出,省會引領指數在5以上的,這些城市虹吸周邊甚至全國資源、人口后,在與全國其他城市大PK中占得上峰,成為地區的發展引擎,可以稱為引擎級。
指數在3到5之間的,像鄭州、杭州這樣的城市,在新一輪發展中,已經開始虹吸人口,可以稱為帶領級。
指數在1到2之間的,像南京、濟南等城市,屬于引導級。
指數在0.3到1之間,屬于不足級。
而指數在0.3以下的,由于地理氣候環境等各種因素,不做參考。
省會引領指數可以很好地反映,各省會發展的層次,以及這些省會與所在省發展的相互關系,是集全省資源整合后去參與全國競爭,或者是全省各地相對均衡發展,或者是在與別的省競爭中處于劣勢。
直轄市的數據可以不做參考,因為直轄市沒有首位度指標,只能暫定為1,而直轄市的首位度遠遠不止1。但也可以做某些方面的參考,比如拿成都和北京、上海這些直轄市參考比較,說明成都在處于西部地區交通相對偏遠不便的條件下,能發展成和全國各大城市競爭不遜色的超大城市,實屬表率,值得其他省份借鑒。
而我們南京,雖然在全國城市中發展很不錯,但在一些頂級資源的競爭上,以及對人口的虹吸方面,和前面的頂級城市比稍顯能級不足,這也是江蘇整體人口增長非常緩慢,比不過廣東、浙江這些省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