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茫然的大學畢業生,慢慢成為教師行業的初學者,到基本掌握教師技能的青年教師.這一路走來,感受心酸,感悟機智,感恩人生.
教師的基本使命就是教書育人,教書體現在過程中,從微觀角度看,就是課堂教學過程.如何組織好一節課堂教學,使所有學生在課堂上都有所收獲.是教學課堂設計一直探究的問題.如果能讓每個學生在課堂上都有所收獲,那這一節課堂教學就是相對成功的.想讓每一節課堂都能成功,這是何等的艱巨,也是我不斷追求與探求的目標.
北師大版數學教材,經過幾次修整之后,個人感覺,內容少了,相對知識也薄了.是否跟新課標提倡減負有關?不得而解,在教學中我只感受到,以課本為主那是遠遠不夠,也無法滿足義務階段學生智力的發展.因此,我在教學中,課本是第一位,鏈接課外知識是第二位,兩者從沒分誰輕誰重!
根據大綱的要求跟新課標的要求,結合本班學生的年齡特征,設計符合該班學生的教學目標,并將教學目標明確執行.要求學生在認知領域里開拓視野,體會生活中處處存在數學.發展學生智力,不僅要讓學生掌握認知目標,還要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去發現和創造生活的美.
教學過程中,運用多媒體課件和工具,更加直觀的讓學生掌握本節課重要內容,并且進一步鍛煉學生的直觀思維,空間思維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每一節課,應該非常明確重難點,并在教學過程中,有意的從簡到繁,從淺到深,讓學生掌握重點內容,突破難題.開拓學生思維.
而課堂的過程安排,可以從引入課題-獲取知識-鞏固新知-拓展延伸.根據這一系列安排,我逐層展開:
一般從情景引入新知,設置問題,由學生自由發揮提問,由于是學生自由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提問,提出的問題肯定是不盡相同,但在這過程中,只要是提出合理的問題,教師都給予肯定和表揚,從而能發展學生質疑的能力.
在學生提出的許多問題中找出適合的問題,并引導學生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同時,發動學生自主探索,通過各種方法或途徑來獲取新知,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適時引導學學生用規范的數學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探究結果.體現學生的主人翁地位,同時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和學數學的快樂.激發學生對數學的激情和興趣.
相應的給予練習,可以分基礎練習,綜合練習和拓展練習.基礎練習目的就是反映學生對本節課重要知識的掌握程度.而綜合練習又能防止學生的思維定性,最后拓展練習開拓學生的視野,增長學生的才干,讓學生體驗到數學就在身邊,理論聯系實際.
板書是教學過程和教學活動的高度濃縮,要方便學生的理解,為了讓學生淺顯的掌握,又能深刻的記憶,在設計板書的時候,必須符合本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以簡單明了,而又直觀形象為宗旨.
我堅信: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每個學生都是聰明的,只要給學生一雙數學的眼睛,讓他們以數學的意識,主動的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世界,用學生的思維來解決問題,那么,我們的數學課,不僅僅就是課本那枯燥無味的數學題,而將會豐富多彩,生動有趣.
我記得葉圣陶老先生說過: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我以此貫徹到我的實際行動與教學過程中,努力幫助每個學生課有所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