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國時期通用的一種電報紀日方法——韻目代日。
1870年,電報通訊方法傳入中國后,要先將常用漢字轉換成由四個阿拉伯數字構成的代碼即中文電碼,再按莫爾斯電碼法拍發。郵電部預先編好統一的電碼本,供全國電報局使用。
話說清代電報開通之初,發送電報按字論價,費用非常昂貴,節約用字就顯得非常重要,人們真是到了“惜字如金”的程度
為了節約時間和傳輸費用,也為了避免日期與電碼混淆,清代的狀元洪鈞發明了“韻目代日”,這是一種新的紀日辦法。用地支代替月份用韻目代替日期,如:子東就是指一月一日,寅江就是三月三日。
這里所說的“韻目”就是《平水韻》中韻部的標目,舊時文人要填詞作詩,就必須學習韻書,才懂得如何押韻,因此舊時文人對韻目比較熟悉。清人就從韻目中挑選了三十個字作為每個月三十天的替代字。這三十個字的前面十五個,全是韻目上平聲;從第十六個到二十五個,則都是韻目上聲;最后五個則是韻目去聲。三十日,按規定該用“陷”,但是于軍隊不吉利,忌用,便用“卅”(卅,拼音:sà,就是三十)字代替;又公歷三十一日沒有韻目可用,通常都用“世”或“引”字來代替;“世”字是“卅一”的合寫,“引”字則像31阿拉伯數字。
后來,這個韻目代日法的使用逐漸擴大到其他方面用以記載歷史事件,如馬日事變(1927年5月21日),文夕大火(12日晚上)等。在皖南事變前夕,國民黨給新四軍發來限期北遷的“皓電”,這個“皓”即代表該月十九日。再比如,大漢奸汪精衛1938年逃到越南河內后,于12月29日(即艷日)發出向日本鬼子投降乞憐的“艷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