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蒙古國建立后,成吉思汗開始征伐西夏、金朝、西遼、花剌子模等國,其繼承人窩闊臺、蒙哥又經過兩次大規模的西征,至1259年蒙哥去世時,蒙古帝國已占據包括漠北、華北、東北、西藏、西域、中亞、西亞、東歐等在內的遼闊亞歐大陸地域。蒙哥死后,帝國有效的統一局面告終,分裂為元朝和四大汗國(欽察汗國、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伊利汗國)。四大汗國的統治者在血統上出自“黃金家族”,同奉大蒙古國為宗主。 I 蒙古起源蒙古人在歐亞草原上發展起來,歐亞草原是一片起伏的平原、森林、山脈和凍土原,氣候極其多變。由于生活在這個地區的困難,有組織的季節流動性成為游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蒙古人的祖先是漠北上的游牧民族之一。唐朝后期,蒙古祖先逐漸與突厥人融合。8、9世紀之交,原來游牧于貝加爾湖東南和黑龍江上游額爾古納河一帶的室韋諸部,開始向西遷徙,進入斡難河、怯魯連河(今克魯倫河)和土拉河上游地帶,隨之占據了東起貝加爾湖、西至額爾齊斯河、南達萬里長城、北到西伯利亞的廣闊高原地區。10-12世紀,由于氣候變冷,蒙古各部逐漸向南遷徙到蒙古高原,臣服于遼金。此時鐵器普及,生產力較快發展,各部落為爭奪牧場、牲畜和奴隸,相互拼殺,弱肉強食,氏族社會逐步瓦解。到12世紀下半葉,蒙古高原諸部在殘酷角逐之后,整個高原自東向西,分布著蒙古(主要孛兒只斤和札只剌兩大部落)、塔塔兒(韃靼)、克烈、乃蠻及北方的蔑兒乞五個主要的部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