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友們都知道信用卡逾期之后產生的本金、滯納金和違約金以及透支利息等,是一筆利滾利的費用。但事實上,法院也不是百分百會放任銀行漫天要價的,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個案例,看看如何才能維護自己的權益。
卡友邱女士在十年前辦理了一張信用卡,在消費了196元之后,就一直沒有再用。但是日前去銀行辦理業務的時候,卻被告知需要先償還這筆信用卡欠款。而這筆欠款加上產生的滯納金和違約金,總共需要4.3萬余元。
隨后,邱女士以銀行不合理收費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案件審理時,作為銀行的被告稱,邱女士實際在該行領用了信用卡,現在向她收取的違約金等均是按照雙方領用信用卡合同中的約定執行。
法院查明,邱女士當年領取這張卡消費后,銀行方曾打電話催收,但是本人并沒有接聽,而她也從其但是所在的公司離職。同時,按照雙方簽訂的信用卡合約,到2010年10月,邱女士欠款本息合計834元。
法院經審理認為,銀行主張其合理損失的時間為邱女士欠款之日起兩年為宜,即2008年至2010年10月產生的本金、透支利息等。
另外,銀行已經通過停用邱女士所持信用卡限制其相應權利,卻仍按信用卡正常使用情況下進行計費,有失合同法中的公平原則。
同時,邱女士作為持卡人,在消費后未按約定還款,且電話、單位變更后未告知銀行,其存在一定過錯,應承擔相應責任。
法院最后認定邱女士應承擔2008年至2010年兩年產生的本金、透支利息834元,以及2010年至2018年期間資金占用的利息。也就是,銀行只應收取本金加和透支利息,兩項共計1100余元,其余4.2萬余元全部退還給邱女士。
這場銀行索要4.3萬余元的案件,最終以邱女士償還1100余元的結果收場。首先是考慮到銀行在催收時明確知道邱女士已換了電話和工作單位,并且結合其以往交易明細和信用額度,可證實其并非惡意拖欠。
其次,作為銀行方,明知對方存在逾期未還款,但在近十年的時間未采取訴訟、仲裁等任何有效措施,而是在簡單的發出催收通知后,任由欠款數額從近200元的本金、罰息、違約金等不間斷呈幾何式擴大。銀行的行為屬于怠于行使權利并放任損失結果擴大,故不得就擴大的損失要求賠償。
所以,不要有欠款就理虧的想法,只要是合理合法的維護自己的權益,法院是予以支持的。但如果是惡意透支,拒不償還,那么還是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