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常真
息肉,是指人體組織表面長出的贅生物,現代醫學通常把生長在人體黏膜表面上的贅生物統稱為息肉,包括增生性、炎癥性、錯構瘤、腺瘤及其他腫瘤等。息肉屬于良性腫瘤的一種,臨床表現多見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和某些胃腸道息肉綜合征,這些病變雖屬良性,但其中一部分有惡變傾向。那些生長在皮下的囊腫、脂肪組織中的脂肪瘤、肌肉內的肌瘤等,也可引起體表的隆起,但不屬息肉范疇。 醫學上一般按出現的部位給它命名。如長在聲帶上的稱'聲帶息肉',出現在胃壁上的叫'胃息肉',腸腔內的稱為“腸息肉”,膽囊壁成為“膽囊息肉”,以此類推。若某一部位有兩個以上的息肉,又稱'多發性息肉'。
一、病因
1.慢性刺激
包括飲食飲食、機械刺激和炎性刺激。由于飲食習慣改變,糞便性質發生變化而產生的特殊刺激;或因痢疾、潰瘍性結腸炎、血吸蟲病、蟯蟲病等腸道疾病的刺激,以及慢性便秘、糞便干結等,均可刺激直腸黏膜而發病。
2.基因突變與遺傳因素
一般認為,息肉形成與基因突變和遺傳因素有密切關系。目前研究情況表明,突變基因可以由父母遺傳給后代子女。
二、博士妙方
方一:烏梅茶
組成:烏梅3枚。
用法:開水沖泡,代茶飲,連服半年。
主治:膽囊息肉、胃息肉、聲帶息肉、腸道息肉、宮頸息肉等。
出處:《神農本草經》“烏梅,味酸,平。主下氣,除熱煩滿,安心,肢體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蝕惡肉。”
《馮氏錦囊》則直言其能“蝕惡肉”。
《本草逢原》指出:“惡瘡胬肉,亦燒灰研敷,惡胬自消,此即《本經》去死肌惡肉之驗。”
《本草求真》亦謂:“烏梅,酸澀而溫,入肺則收,入腸則澀,入筋與骨則軟,入蟲則伏,入于死肌、惡肉、黑痣則除。”
方二:四味消息湯
組成:烏梅30g,生薏苡仁30g,威靈仙15g,僵蠶10g。
用法:研細末,制成丸劑,連服半年以上。
主治:膽囊息肉、胃息肉、聲帶息肉、腸道息肉、宮頸息肉等。
機理:烏梅極酸而得木氣極厚,故于酸味之中,大具疏通之力;生薏苡仁健脾滲濕,祛痰散結;威靈仙辛香走竄,以攻削消克為能事;僵蠶味咸辛而性平,以化痰散結為特長,四藥合用,共收消痰祛瘀、腐蝕惡肉之良效。然石教授亦特別強調,各類息肉必意自有其病機,故仍需結合辨證論治這一治病法寶,分別處方遣藥。如聲帶息肉,常配合生地、玄參、麥冬、桔梗、甘草之品;胃息肉配合黨參、白術、茯苓之屬;腸道息肉配合大血藤、黃連之輩;膽道息肉配合柴胡、白芍、香附等。
出處:石恩駿《臨證方藥經驗集》